物理课堂呼唤“慢”的艺术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教师都希望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果认为提高教学效率就是在教学中盲目地追求快节奏,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教学本身就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不正反映了教学过程的缓慢和细微吗?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因而慢是生命的积淀,慢是科学的战术,慢是唯美的艺术.[1]所以,物理教学离不开慢的艺术,物理课堂呼唤慢的艺术.
  那么,怎样来安排和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呢?针对这些问题与同行作如下交流、切磋.
  一、物理课堂“慢”艺术的教育含义
  所谓“慢”,就是缓慢、舒缓、等待、留空间、慢节奏和慢功夫等.教育以爱为底色,爱以情感为纽带,情感的激发与等待、欣赏与启迪……都需要慢功夫!同时,学习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无论何种学习形式,都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这种独立思考体现在课堂上则是必须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浸润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即是对“慢”的教育艺术的最好诠释.“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2]
  然而,“慢”的因素在我们时下的物理课堂已悄然离去,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环节的紧紧相扣,学习材料的展示与分析,还有教师的“连环追问”……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似乎“浑然一体”,不留一点缝隙,多数学生是被裹挟着走完四十五分钟.“高效课堂”变成了“高速课堂”. 如何让物理课堂“慢”下来,让学生的有效思维回归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这应该成为一名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慢”教学符合物理教学规律、特点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节奏快与慢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就能有效地调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密度、智力能力训练的难度、思维活动的紧张度以及教学进度的跨度.这对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课堂教学的“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概念教学、规律解读是一个“慢”过程
  高中物理是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并通过类比,建立物理概念.在引入概念前设置一些适当的物理情境,结合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从而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 教授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静摩擦力”概念,教材中是短短的几句话,即: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看似平铺直叙、言简意赅的定义却需要去稀释、解读、领悟,抓住静摩擦力产生的四个特点:①表面粗糙;②相互接触;③发生形变;④有相对运动趋势.只有掌握要点,概念教学才有针对性、全面性、思想性.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找物理课本和化学课本各一本(表面粗糙),让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相互接触),然后放在桌子上压一压(发生形变),用手提起其中的化学课本,则可以把物理课本也提起来(有相对运动趋势).接着让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课本在升高的过程中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知的情境,让他们明白下面的物理课本受到的静摩擦力为其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动力.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增强了感性认知,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了概念. 这样,在学习概念时,学生才不会感到空间和抽象,才能透彻理解、轻松掌握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抓住和讲透静摩擦力概念的这四个特点,只是一味地做题套题就难以把握概念实质,而课堂上的“短平快、粗简重”,就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质.
  “慢””教学可以让概念的剖析更为细腻,让示例的作用更为有效,让规律的解读更为丰富,让课堂教学更有内涵和有效.
  2. 实验教学、发现规律是一个“慢”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规律,这就需要一个“慢”的过程,才能“显山露水”.中学物理教师应按照物理的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创造条件,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进行,并尽可能保留研究的性质,把教学活动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在教师有目的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分析,多质疑,引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探究式教学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而又未知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再次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所以说观察的“慢”过程伴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
  案例2 教授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2)“楞次定律”的课堂,可设计如下实验探究.
  (1)直观感知:教师演示如图1中(甲)所示实验,请学生观察磁铁的N(S)极在向下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通过观察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了)教师提出问题:电流表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学生讨论得出是因为有了感应电流)教师再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偏转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展开讨论并得出探究的思路: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原磁场的方向有关?可能与磁通量的变化的增、减有关?或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
  (2)领悟体会:学生探究完成(乙)(丙)(丁)实验步骤,并观察各次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将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记录在书上.通过探究进行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以任务驱动为目的的感知,使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逐渐建立联系,逐步积累感性经验.   (3)促进迁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用课件模拟以上实验过程,“慢”镜头回放观察到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变化情况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反复感知电磁感应的各种变化状态,直观感受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使学生对此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具体的视觉认识.
  (4)认知内化:学生讨论并总结得出以上各次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楞次定律的规律结论.在直观丰富的情境下,感知问题的基本特征和形式,由感知→体会→迁移→内化的逐步深化探究,有助于形成问题的“心像”,为实现“有感至知”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上实验探究的“慢”过程中不仅可以生成许多“情理之中”的“发现”,还能生成许多“意料之外”的“创新”.如探究中学生发现,磁铁不在线圈内部运动,磁铁在线圈外部运动同样会观察到相同现象,课堂中向老师提出这是为什么.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才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物理正是通过“慢”镜头而生动,教学正是因为“慢”过程而精彩.
  3. 习题教学、过程分析也是个“慢”过程
  分析物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弄清物理过程的具体细节,分析其前因后果、制约条件、本质特征及其遵循的规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的“慢”过程.对物理过程的正确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需要“巧思慢想”.没有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没有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往往是由几个不同的阶段连接而成.由于组成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具不同的特征,遵循不同的规律,因此对这类过程的分析,一般需要先把各个阶段做出合理的划分,以便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运用不同的规律去反映其不同的特征,从而把整个物理过程分析得清晰、透彻,“慢工出细活”.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思路.在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既要全面考虑可能影响物体运动的各个因素,又要综合各个因素的影响并加以分析,是个“欲速则不达”的过程.
  案例3 如图2所示,定值电阻为R,一质量为m(电阻不计)的导体棒从间距为l的光滑竖直导轨某处静止下滑.导轨电阻不计,导体棒与导轨间接触良好.试计算导体棒运动过程的最大速度vm?
  这是教学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2)“电磁感应”现象中分析某一物理量动态变化,引起其他各物理量间相互制约,最终达到稳定运动状态的典型例题.对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动态过程分析,教师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少数“尖子生”的身上,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只需三言两语地表述:下滑过程中,导体棒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随着导体棒的速度不断增大,导体棒所受的安培力也随之增大,当导体棒所受重力与安培力相等时,导体棒达最大的稳定速度vm.
  这样的分析实质上是对“学困生”的漠视.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取得大面积的丰收,问题解读不妨作如下“慢”设计.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给出单个物理量的发展顺序、物理量间满足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制衡关系,清晰地呈现导体棒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物理量间的关系发展的知识结构图(如图3所示).这样的分析,表象上虽增加了问题解读的时间,却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慢”过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感而知”的认知理念,还对今后该类型问题的分析以明确的示范.
  总之,放慢物理教学的脚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向物理学习的规律、特点靠拢.
  4. 规划教材、课时设计还是个“慢”过程
  “慢”教学不是简单的放慢教学速度,而是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形,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速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的速度.首先,合理规划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教师应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材进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其次,合理规划课堂讲授时间.按照讲授内容、授课类型、教学侧重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等差异合理规划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在全新知识讲授时,要在新知引入、概念讲解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把概念同化吸收;在习题课上,要给学生的习作、练习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验探究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处理,坚决做到:学生多碰撞,老师少搀扶;学生多探索,老师少干预;学生多寻觅,老师少提供.总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动手、交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物理课堂应该追求怎样的“慢”?
  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慢下来,会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似乎节奏慢了,实质上,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品味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放慢脚步,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打开社会这本巨大的物理教科书,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应用物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物理学习天地.这样的慢,是多么地有价值!物理课堂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绝不是拖拉怠慢、停滞不前,绝不是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相反,我们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
  慢,需要平静和平稳;慢,需要细腻和细致;慢,更需要耐性和耐心.我们期待着物理课堂在“慢”的艺术殿堂里,获得高效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张绪培.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2] 孙本义. 历史课堂呼唤“静”与“慢”的艺术[J]. 科教导刊(中旬),2012(12):125-126.
  [3] 陈杰. 有效教学观下数学课堂的“慢”思考[J]. 广西教育(中学教研),2013(5):55-56.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国内近百个地区相继出台了规范属地中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文章就新时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进
【题目设计】根据下面的一段话,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道路上,
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问题的关键。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能够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加强合作意
该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在沿海某城市着重考察了112位民营企业家的幸福感与应付方式及自我和谐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民营企业家当前的幸福感只处于中等水平,但对未来五年的幸
“老师,请别再抱怨!”这是恳请?是劝解?是慰藉?是无奈?其中的苦辣酸甜,教师理当明白.从感情上讲,教师不厌其烦地把最好的方法、最能得分的手段无私“奉献”给学生,考不好怎能不抱怨?讲了就该懂,懂了就该会,会了就该对,为什么还老出错?可转念一想,学生何尝不想做对?他们本来就已自责,抱怨只会使其更加郁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既然抱怨无助于问题解决,那就不再抱怨,向前看,找对策,反省“是不是要求过于严苛?”
构式语法是20世纪末基于认知语言学发展起来的一种语法理论体系,具有多个流派,各家理论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持有这样的假设:“语言不是一种自治的认知能力;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源自语言的使用。”[1]  构式是构式语法的最基本概念,Goldberg认为,它的形成通常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另一个是“不能完全预测”。[2]后来,她将“意义”扩大到“功能”,同时也承认:“只要语言结构有足够
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往往充斥着基于个人经历与经验的偏见,借助实证研究展开探讨,有助于打破种种偏见,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学习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学习领域的研究大约在125年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70-01   【关键词】老年 癌症患者 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对于老年人来说,长寿的根固然是先天之本,情志的调养已成为健康因素。人总会死的,生老病死是自然发展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生命的全过程。生命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为一名
尽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环境烟气并不会对非吸烟者产生太大的健康危害,但是,反烟运动者仍不断地要求政府制定法规,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完全禁烟,增加烟草税收也是反烟运动者实
在生本阅读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