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方法浅析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实,学生探究科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计划、猜想、假设的过程。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探索研究课题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渠道。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呢?
  一、开放猜想和假设的平台
  有人说,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向导。小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对象是“人类已知,学生自己未知的”,是他们依据现有的知识,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未知的事物进行的预测和推断。它们是学生科学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些猜想与假设通过广泛的实践检验和证明,是可以成为学生的科学知识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要担心学生提出的猜想和假设不到点子上,达不到教师预设的目标,耽误了授课时间,而表现出不耐烦,或是加以指责,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给浇灭了。这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猜想和假设,教师都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给学生创设猜想的机会,赋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时间。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在猜想和假设被验证之前,是没有对错和优劣之分的。只要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敢于表达,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以肯定的、赞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
  二、科学引导猜想和假设
  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大,即使同一阶段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是差别很大的,因此出现不同的猜想和假设是十分正常的,也可能出现漫无边际的、较为荒唐的“胡思乱想”。这是因为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提出更具合理性、规律性、方向性的猜想与假设,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师,发挥组织、引领的作用,注重方法的引导。
  1.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猜想和假设。
  小学生从生活现象走向科学本质的探究过程中,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一种重要资源。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利用,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探究,使其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和认知化为猜想和假设的基石。
  例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教师播放树叶飘落到地上,小鸟在地面上寻找食物的画面,可导入聚焦问题:看了刚才的画面,根据自己的经验,你觉得土壤中有什么呢?学生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觉,自然而然就能猜想到土壤中有植物的根、枝、叶,还有小蚂蚁、蚯蚓等小动物。
  2. 运用归纳综合法引导猜想和假设。
  归納法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真理的有效方法,它是由个别推出普遍,由特殊推出一般的思维方法。例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信息:(1)在炎热的夏季,土壤的表层坚硬、干燥,小明很难寻觅到蚯蚓的踪迹,当挖掘到较深的土壤时才挖到蚯蚓;(2)小明在爸爸的带领下在水沟边的土里很容易就挖到很多蚯蚓;(3)小明在爸爸的指导下在草丛中的石头下找到了多条蚯蚓。询问学生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学生从“较深的土壤、水沟边的土、草丛中的石头下”等信息,归纳总结出“潮湿”是这三个不同地方的共同特点,于是有学生猜想:蚯蚓应该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不够丰富,但他们能够基于有限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论证,然后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这遵循了学生思维成长的规律。
  3. 运用观察分析法引导猜想和假设。
  所谓观察分析法,就是有一定经验的人通过对特定事件进行直接地观察,对其进行详尽的阐述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此事件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用眼睛观察,发现有的土壤较为结实,有的却较为松散;再用手摸、抓等方法,发现可以把松散的泥土抓成团。由于在家庭中看到父母亲往干面粉里加水,干散的面粉就可以揉成面团,如果用湿的手去抓面粉,面粉就会粘在手上,于是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猜想:(1)土壤中应该有一定的水分(对倒入泥土的试管进行加热,试管的内壁上会凝结小水珠,证实了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2)土壤中应该含有一些具有黏性的物质(对倒入烧杯的泥土进行搅拌,并放置一定时间沉淀,在土壤最上面一层就是手感光滑、颗粒极细、具有一定黏性的黏土)。
  4. 运用因果推理法引导猜想和假设。
  事物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或一些现象的产生,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其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因果推理法也是常用的综合推理方法。
  例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面对“土壤中有什么”的问题,学生猜测:(1)土壤中应该有一定的空气;(2)土壤中应该有小动物们需要的食物;(3)土壤中有小动物们的排泄物。因为学生知道蚯蚓、小蚂蚁等小动物长期生活在土壤中,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这些小动物为了维持它们的生命,就应该要有空气、食物、排泄物等。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对学生加强因果推理法的训练,这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都是有帮助的。
  5. 运用类比联想法引导猜想和假设。
  类比法也是培养学习猜想和假设能力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它要求根据同一类事物的相同属性,推测出与其相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这种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经常用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会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中,学生了解了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形式把声音以波的方式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学生会产生疑问:“我们的耳朵又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鼓膜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一个大烧杯的杯口蒙上一块气球皮(尽可能将气球皮绷紧些),制作“鼓膜模型”来模拟展示鼓膜的作用。
  总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充分,大多还停留在表象上,认知较肤浅、片面,有时甚至可能是谬误的。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实践检验和证明,实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表象运用规律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实小教育集团水南校区 福建省顺昌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提升,新课标中提道:“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n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
低年级的课程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推动其积极性的提高,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方向。本文从小学低n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就阅读教学来谈谈如何初步培养
抗挫折能力反映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发展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幼儿抗挫折教育为n中心点,结合教育实际,从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创设挫折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兴n趣入手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乐
为了能够促进大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对浅水湾幼儿园大班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投放可变性、多元n化、层次性的材料、提升大班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与情境性、提
该文从“关注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做认真的观察者”“捕捉课程适合的游戏生长点,做主动的思考者”“活用课程推n进的评价方式,做积极的探索者”三个方面,论述了班本化课程
针对藏区幼儿的社会性特征,制定户外混龄游戏的开展策略,能够使教师更有效地协调游戏实践过程中的多项因素,为幼儿创n造更加贴近于社会实践环境的客观游戏环境,以此使幼儿的社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同学们掌n握理论知识,更应当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看似独立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传统单一n的阅读或写作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学习需求,读写结合教学
该文从“‘百变’图片生成新活动,激发幼儿看图讲述的兴趣;‘活用’图片引发新问题,聚焦幼儿紧扣画面的主题;‘巧n用’方法引发新思路,激励幼儿深入图片的讲述”三个方面,论述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