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轿子是清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权有钱的人都想靠它代步。然而,在清代,从皇帝到各级官员,能不能乘轿、怎样乘轿都有具体规定。
潘洪纲在《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一书中介绍:在清代,皇帝、皇后可以坐36人抬的奢华的轿子,其他官员,旗籍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许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只有年老体弱或得到皇帝特许的人才能“乘舆”。“其余文武,均乘马。”
而对汉官却宽松得多。汉族文官四五品官员均可乘轿,只是武职不允许坐轿,“将军、提辖、总兵官,年逾七十不能乘马者,奏闻请旨。”
官员乘轿的规格也有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用四人抬的轿子,四品及以下官员只能坐两人抬的轿子。
清政府在乘轿这样的事情上“优待”汉族文官、“苛待”满族官员,其背后有着政治上的算计。
满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当年入主中原,靠的就是良好的体能,要想继续保持这种体力、耐力优势,自然必须延续以前的旧风。至于汉官,虽然也是统治集团的一员,终属异类。乾隆帝当年有一个针对旗籍官员坐轿的上谕说得非常明白:“叫你们不要坐轿,不是说你们没资格坐轿子,也不是你们不应该坐轿子,而是要你们保持‘娴习武艺’,不要把满洲人的传统全丢光了。”
清政府对旗官乘轿盯得这么紧,是怕旗官贪图享受,在温柔乡中丢了江山。清政府就有这么怪,除了自甘节俭的道光帝,皇室人物的生活非常奢侈,却时时害怕其他高官不“艰苦奋斗”,丧失本色。在统治者看来,汉官再多,不过是皇朝的附庸,大清要想江山万万年,主要还得依靠包括旗官在内的旗人。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一贯心态。清时汉族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假若没有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清廷不要说巩固政权,就是保持执政地位都非常困难。所以,自开国之初起,清朝统治者就挖空心思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跟真正信任他们是两码事。清政府当年对汉族士大夫有个规矩,叫“生不封王,死不封侯”,换句话说就是,汉族士大夫对王朝的贡献再大,在封号上都会明显低于旗人。曾国藩是汉臣第一人,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给垂死的清政权输上了氧气,按说朝廷怎么赏赐他也不过份,但最后曾国藩得到的封号也不过是毅勇侯。
在国家面临严重的内乱或外患时,清朝统治者可以“开明”地启用汉族士大夫;一旦危机过去,他们又会对汉臣猜疑重重,极力打压。清代轎乘制度“优待”汉族文官,表面上是对汉族官员的尊重,实际上充满着对汉人的不信任。
清朝最后灭亡的原因很多,对汉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民族隔膜算得上是一个。■
潘洪纲在《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一书中介绍:在清代,皇帝、皇后可以坐36人抬的奢华的轿子,其他官员,旗籍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许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只有年老体弱或得到皇帝特许的人才能“乘舆”。“其余文武,均乘马。”
而对汉官却宽松得多。汉族文官四五品官员均可乘轿,只是武职不允许坐轿,“将军、提辖、总兵官,年逾七十不能乘马者,奏闻请旨。”
官员乘轿的规格也有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用四人抬的轿子,四品及以下官员只能坐两人抬的轿子。
清政府在乘轿这样的事情上“优待”汉族文官、“苛待”满族官员,其背后有着政治上的算计。
满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当年入主中原,靠的就是良好的体能,要想继续保持这种体力、耐力优势,自然必须延续以前的旧风。至于汉官,虽然也是统治集团的一员,终属异类。乾隆帝当年有一个针对旗籍官员坐轿的上谕说得非常明白:“叫你们不要坐轿,不是说你们没资格坐轿子,也不是你们不应该坐轿子,而是要你们保持‘娴习武艺’,不要把满洲人的传统全丢光了。”
清政府对旗官乘轿盯得这么紧,是怕旗官贪图享受,在温柔乡中丢了江山。清政府就有这么怪,除了自甘节俭的道光帝,皇室人物的生活非常奢侈,却时时害怕其他高官不“艰苦奋斗”,丧失本色。在统治者看来,汉官再多,不过是皇朝的附庸,大清要想江山万万年,主要还得依靠包括旗官在内的旗人。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一贯心态。清时汉族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假若没有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清廷不要说巩固政权,就是保持执政地位都非常困难。所以,自开国之初起,清朝统治者就挖空心思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跟真正信任他们是两码事。清政府当年对汉族士大夫有个规矩,叫“生不封王,死不封侯”,换句话说就是,汉族士大夫对王朝的贡献再大,在封号上都会明显低于旗人。曾国藩是汉臣第一人,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给垂死的清政权输上了氧气,按说朝廷怎么赏赐他也不过份,但最后曾国藩得到的封号也不过是毅勇侯。
在国家面临严重的内乱或外患时,清朝统治者可以“开明”地启用汉族士大夫;一旦危机过去,他们又会对汉臣猜疑重重,极力打压。清代轎乘制度“优待”汉族文官,表面上是对汉族官员的尊重,实际上充满着对汉人的不信任。
清朝最后灭亡的原因很多,对汉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民族隔膜算得上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