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十九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似乎还没有一部小说能超过这本旷世经典。即使在二十一世纪,要我选择五本世界最杰出的小说,我一定会包括《红楼梦》,可能还列在很前面。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那么《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的构成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先祖原是汉族,后被后金军俘虏,编入满洲正白旗,曹家成为内务府包衣。曾祖父曹玺曾任内廷侍卫,其妻孙氏是康熙玄烨的保姆,曹家因此受到康熙特殊的眷顾,康熙二年,曹玺出任江宁织造,负责主管采办皇室江南地区的丝绸,并监视南方各级官吏,充当康熙耳目。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及御前侍卫,深得康熙宠信,曹玺病故,曹寅继任江宁织造,康熙南巡,曹寅在江宁织造府主持四次接驾大典,此时曹氏家族极为显赫,曹寅二女并被选为王妃。
曹寅是著名的藏书家,精通诗词戏曲,撰写《续琵琶》传奇。受命康熙纂刻《全唐诗》、《佩文韵府》。曹寅病危,康熙亲自赐药抢救。曹寅死后,康熙特命其子曹颙(曹雪芹的父亲)接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三年,曹颙突然猝死,康熙体谅曹家后继无人,又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继承织造之职。曹家在江南祖孙三代四人,先后继任江宁织造长达六十年。
雍正即位,曹家卷入皇室政治斗争,雍正六年(一七二八),曹頫获罪革职,第二年即被抄家,此时曹雪芹约十三岁,随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家势败落。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落魄潦倒,甚至过着“举家食粥”的穷困日子。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曹雪芹的幼子夭亡,他伤心过度,卧倒不起。翌年(一七六三)除夕,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凄凉病逝。
《红楼梦》的底蕴其实从头到尾一直有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的暗流在主控着这部小说的发展,曹雪芹却能以最动人的故事,最鲜活的人物,把这三种形而上的玄思具体地表现出来。例如贾政与贾宝玉相生相克的父子关系,其实也就是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思想,与佛道镜花水月、浮生若梦的出世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辩证。《红楼梦》因为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其分量自然厚重。
《红楼梦》当然是一本了不起的写实小说,曹雪芹的写实功夫无出其右,他以无比细致精确的笔调把十八世纪乾隆盛世贵族之家的林林总总,巨细无遗地刻画出来,如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汴梁拓印了下来,《红楼梦》也是曹雪芹用工笔画下的“神品”。
众所公认,人物塑造是《红楼梦》最成功的一环,书中人物大大小小,男女老少,个个栩栩如生。曹雪芹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人物一出场,他只要度一口气,便活蹦活跳起来。他塑造人物,运用各种手法,最常用的是对比:贾政—宝玉,黛玉—宝钗,袭人—晴雯,凤姐—李纨,贾母—刘姥姥;但对比并非单线进行,宝玉与薛蟠、与甄宝玉却形成另外一种对比。曹雪芹同时也用类比手法,宝玉的名言:“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但他与柳湘莲、蒋玉菡这两个男子却关系不同,这两个人的名字都有莲花的意象,有化身的象征。柳湘莲剃发出家,对宝玉是一种指引,最后宝玉也踏上了柳湘莲出家的道路。第一百二十回蒋玉菡与花袭人最后完婚,其实这是宝王替蒋玉菡聘定的,蒋玉菡替宝玉完成了世上最后的俗缘。这两朵莲花可以说都是宝玉的化身。宝玉周边这些对比、类比的人物,如同面面镜子,把他映衬得多姿多彩,加上他与黛玉——他的另外一个类比认同的人物,宝钗、袭人、晴雯千丝万缕的关系,《红楼梦》的男主角成为一个最多面、最复杂而又最教人难忘的小说人物。
最后归根究柢,《红楼梦》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一览众山小,主要归功于曹雪芹的文字艺术。《红楼梦》是一部集大成之书,兼容中国文学各种文类,浑然一体。其风格,既有金陵姑苏杏花烟雨的婉转缠绵,亦有北地燕都西风残照的悲凉苍茫,文白相间,雅俗并存。《红楼梦》的对话艺术,巧妙無比,每个人物说话都有个性,一张口,便有了生命,这是曹雪芹特有的能耐,他对当时口语白话文的灵活运用,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密码。自从两百多年前问世以来,关于这部书的批注、考据、索隐、研究,汗牛充栋,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其内容何其丰富,版本问题又特别复杂,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是门大学问,这本书的版本分两个系统:一个是前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这些抄本因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简称“脂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脂本”有十二种,比较重要的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序本”(一称“有正本”,由上海有正书局刻印)。这些抄本虽然标有年代,但皆非原来版本,乃后人的过录本。据红学大师俞平伯的版本研究(《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这些抄本流行的时间大约四十年不到,从一七五四到一七九一,程伟元、高鹗的初次排印本出现为止。俞平伯认为“这些抄本,无论旧抄新出都是一例的混乱”。原因是这些抄书的人,程度水平不一定很高,错误难免,有的可能因为牟利,竟擅自更改,“故意造出文字的差别来眩惑人”。“脂本”中,又以 “庚辰本”比较完整,共七十八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回,但也有不少讹文脱字,因为全书抄写,非出一人之手。这些手抄“脂本”,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许多异文讹误,却是研究者头痛的问题。
另一个系统便是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印本。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萃文书屋采木活字排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首程伟元序,次高鹗序。程序称“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自是告成矣。”世称“程甲本”,成为以后一百二十回各刻本之祖本。
继“程甲本”之后,紧接着于次年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程伟元与高鹗不惜工本修订后,再版重印,世称“程乙本”。前面有程伟元、高鹗一篇引言,其中透露几项重要讯息:
“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指“程甲本”)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
“书中前八十回钞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乃得以全貌问世。综合程伟元序及程伟元、高鹗引言有如下几个重点:
一、后四十回本为曹雪芹散佚的原稿,由程伟元各处搜得,因原稿残缺,所以程伟元邀高鹗一同作了一番修补工作,“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引言更进一步申明,对于后四十回,只是“略为修辑”,“至其原文,未敢臆改”。
二,在程伟元与高鹗的时代,当时流行的《红楼梦》八十回抄本,一定远比现存的十二种要多,而且比较完整。程高本前八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下了一番功夫把当时的各种抄本仔细比对后整理出来的。
三、“程甲本”印行后,程伟元和高鹗发觉“程甲本”印得仓促,有不少“纰缪”,因此不到一年又出“程乙本”,把甲本的错误都改正了。因此“程乙本”是“程甲本”的修正本。这两个本子都是白文本,“脂批”一律删除。
“程甲本”一出,因是一百二十回足本,即刻洛阳纸贵,风行一时。此后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各种刻本纷纷出现,其中又以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双清仙馆刊行的王希廉评本《新评绣像红楼梦》,简称“王评本”,流传最广,影响很大。
一九二一年,近人汪原放校点整理,以“王评本”为底本,加新式标点,并分段落,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书前并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亚东本”《红楼梦》问世,象征着《红楼梦》出版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程乙本”初印行时,没有像“程甲本”那样受到注意,发行不广。胡适自己却收藏了一部“程乙本”,并且十分推崇这个版本,认为这个改本有许多修正之处,胜于“程甲本”。
一九二七年汪原放重排“亚东本”,便改以胡适收藏的“程乙本”为底本,把初版“亚东本”标点错误、分段不当、校勘不精,错字不少等多种毛病改正过来。胡适颇为赞许汪原放这种不恤成本、精益求精的精神,又为新版写了一篇《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新版“亚东本”《红楼梦》从此数十年间大行其道,风行海内外,影响极大。中国大陆直至一九五四年,在全国发动了对胡适派《红楼梦》研究问题的批判后,“亚东本”《红楼梦》才开始失势,被其他版本所取代。在台湾如远东图书公司等所印行的《红楼梦》基本上仍是翻印了亚东重排本。
一九八三年,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了《红楼梦》,桂冠版在《红楼梦》出版史上应该是一道里程碑。
这个版本经过极严谨的校读,系以乾隆壬子(一七九二)的“程乙本”作底本,并参校以下各个重要版本:“王希廉评刻本”、“金玉缘本”、“藤花榭本”、“本衙藏版本”、“程甲本”,这些都是一百二十回本。“脂本”有“庚辰本”、“戚蓼生序本”。每回后面并列有比较各版本的校记,以作参考。亚东版“程乙本”的校对只参考了“戚蓼生序本”,桂冠版自然优于亚东版。
这个版本的注释最为详备,是以启功注释本为底本,配以唐敏等以上书为基础所作的注释本,重新整理而成。书中的诗赋,并有白话翻译。对于一般读者,甚有助益。我在美國加州大学教授《红楼梦》二十多年,一直采用桂冠这个本子。作为教科书,桂冠版优点甚多,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二〇〇四年桂冠版《红楼梦》断版,市上已无销售。二〇一四年,我在台湾大学教授《红楼梦》,一连三个学期,因为是导读课程,我带领学生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我采用的课本是台北里仁书局出版由冯其庸等人校注的版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并参校其他“脂本”及程甲、乙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校以诸刻本。这个本子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初版梓行,因其校对下过功夫,注释精善,是中国大陆目前的权威版本。我在讲课时,同时也参照桂冠版,因此有机会把两个版本,一个以“庚辰本”为底本,一个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仔细对照了一次。我比较两个版本,完全以小说艺术、美学观点来衡量。我发觉“庚辰本”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厘清,今举其大端:
人物形象
例一,尤三姐。
《红楼梦》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独树一帜,最为突出,可以说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一大异彩。在描述过十二金钗,众丫鬟等人后,小说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场,这两个人物横空而出,从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六回间二尤的故事多姿多彩,把《红楼梦》的剧情又推往另一个高潮。尤二姐柔顺,尤三姐刚烈,这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一对强烈对比的人物。二姐与姐夫贾珍有染,后被贾琏收为二房。三姐“风流标致”,贾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随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五回,贾珍欲勾引三姐,贾琏在一旁怂恿,未料却被三姐将两人指斥痛骂一场。这是《红楼梦》写得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片段之一,三姐声容并茂,活跃于纸上。但“庚辰本”这一回却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完全误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企图。“庚辰本”如此描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
这里尤二姐支开母亲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设局让贾珍得逞,与三姐狎暱。而刚烈如尤三姐竟然随贾珍“百般轻薄”、“挨肩擦脸”,连小丫头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这一段把三姐糟蹋得够呛,而且文字拙劣,态度轻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笔。“程乙本”这一段这样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旁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
尤二姐离桌是有理由的,怕贾琏闯来看见她陪贾珍饮酒,有些尴尬,因为二姐与贾珍有过一段私情。这一段“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三姐与贾珍之间,并无勾当。如果按照“庚辰本”,贾珍百般轻薄,三姐并不在意,而且还有所逢迎,那么下一段贾琏劝酒,企图拉拢三姐与贾珍,三姐就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红楼梦》这一幕最精彩的场景也就站不住脚了。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索回聘礼鸳鸯剑,三姐羞愤用鸳鸯剑刎颈自杀。如果三姐本来就是水性妇人,与姐夫贾珍早有私情,那么柳湘莲怀疑她乃“淫奔无耻之流”并不冤枉,三姐就更没有自杀以示贞节的理由了。那么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妇,她的惨死才博得读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这个人物写岔了,这绝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怀疑恐怕是抄书的人动了手脚。
例二,芳官。
芳官是大观园众伶人中最重要的一个,她被分发到怡红院,甚得宝玉宠爱。芳官活泼、调皮,还有几分刁钻。她长得又好,“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贾母点戏,命她唱《牡丹亭》中的《寻梦》,扮演杜丽娘,是个色艺双全的角色。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曹雪芹下重彩如此描写芳官:
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脑后,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
芳官这一身打扮活色生香,可是同一回“庚辰本”突然来上一大段,宝玉命芳官改装,将她“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把她改装成一个小厮,并给她取一个番名“耶律雄奴”,一下子杜丽娘变成了一个小匈奴。而且大观园里众姐妹纷纷效尤,湘云把葵官扮成了小子,叫她“韦大英”,李纨、探春把荳官变成了小童,叫她“荳童”。这一段有点莫名其妙,宝玉本来就偏爱女孩儿,“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舍得把他怜惜的芳官改变成男装,取个怪诞的“犬戎名姓”。其他姐妹也绝不会如此戏弄跟随他们的小伶人。程乙本没有这一段。
例三,晴雯。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最动人的章节之一。晴雯與宝玉的关系非比一般,她在宝玉的心中地位可与袭人分庭抗礼,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中,两人的感情有细腻的描写。晴雯貌美自负,“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后来遭谗被逐出大观园,含冤而死。临终前宝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
幸而被褥还是旧日铺盖的,心内不知自己怎么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拉他,悄唤两声。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这一段宝玉目睹晴雯悲惨处境,心生无限怜惜,写得细致缠绵,语调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这么一段:
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饮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这段有暗贬晴雯之意,语调十分突兀。此时宝玉心中只有疼怜晴雯之份,哪里还舍得暗暗批评她!这几句话,破坏了整节的气氛,根本不像宝玉的想法,看来倒像手抄本脂砚斋等人的评语,被抄书的人把这些眉批、夹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没有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
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例四,秦钟。
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竟留给宝玉这一段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两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
明显错误
以“绣春囊事件”为例。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庚辰本”有一处严重错误。绣春囊事件引发了抄检大观园,凤姐率众抄到迎春处,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个“字帖儿”,上面写道: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察觉你我之意了。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以托张妈给你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好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与潘又安是姑表姐弟,两人青梅竹马,长大后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属,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司棋与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说夜间到大观园中幽会被鸳鸯撞见。绣春囊本是潘又安赠给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写反了,写成是司棋赠给潘又安的,而且变成两个。司棋不可能弄个绣有“妖精打架”春宫图的香囊给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从外面坊间买来赠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写道:
再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
绣春囊是潘又安给司棋的,司棋赠给潘又安则是两串香珠。绣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说的重大关键,引发了抄查大观园,大观园由是衰颓崩坏,预示了贾府最后被抄家的命运。像绣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来龙去脉,绝对不可以发生错误。
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这样那样,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了千古罪人。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世界经典小说,还没有一本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合写而成的例子。《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例如人物性格语调的统一就是一个大难题。贾母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绝对是同一个人,她的举止言行前后并无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贾太君祷天消祸患”,把贾府大家长的风范发挥到极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动容。后四十回只有拉高贾母的形象,并没有降低她。
《紅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过罢了。其实在“程甲本”程伟元序及,程乙本,程伟元与高鹗引言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的稿子是程伟元搜集得来,与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修辑而成,引言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铁证还没有出现以前,我们就姑且相信程伟元、高鹗说的是真话吧。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主要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最后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古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地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并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绝决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后四十回其实还有其他许多亮点: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妙玉宝玉听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宝玉泪洒潇湘馆,第一百十三回“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宝玉向紫鹃告白。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铄今的文学经典钜作。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程乙本是其中最重要的版本之一,应当受到重视。但程乙本前八十回有许多与现存手抄脂本相异的地方,常为人诟病,认为是程伟元、高鹗擅自更改,但程高时期的手抄本,比现存十二种要多,程乙本的异文也有可能是依照当时未能传存下来的抄本更动的。
此次时报出版社不惜重金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桂冠版《红楼梦》重印发行,这是红学界一件大事。这套书装帙美仑美奂,相信会受到爱好《红楼梦》的读者热烈欢迎。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先祖原是汉族,后被后金军俘虏,编入满洲正白旗,曹家成为内务府包衣。曾祖父曹玺曾任内廷侍卫,其妻孙氏是康熙玄烨的保姆,曹家因此受到康熙特殊的眷顾,康熙二年,曹玺出任江宁织造,负责主管采办皇室江南地区的丝绸,并监视南方各级官吏,充当康熙耳目。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及御前侍卫,深得康熙宠信,曹玺病故,曹寅继任江宁织造,康熙南巡,曹寅在江宁织造府主持四次接驾大典,此时曹氏家族极为显赫,曹寅二女并被选为王妃。
曹寅是著名的藏书家,精通诗词戏曲,撰写《续琵琶》传奇。受命康熙纂刻《全唐诗》、《佩文韵府》。曹寅病危,康熙亲自赐药抢救。曹寅死后,康熙特命其子曹颙(曹雪芹的父亲)接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三年,曹颙突然猝死,康熙体谅曹家后继无人,又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继承织造之职。曹家在江南祖孙三代四人,先后继任江宁织造长达六十年。
雍正即位,曹家卷入皇室政治斗争,雍正六年(一七二八),曹頫获罪革职,第二年即被抄家,此时曹雪芹约十三岁,随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家势败落。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落魄潦倒,甚至过着“举家食粥”的穷困日子。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曹雪芹的幼子夭亡,他伤心过度,卧倒不起。翌年(一七六三)除夕,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凄凉病逝。
《红楼梦》的底蕴其实从头到尾一直有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的暗流在主控着这部小说的发展,曹雪芹却能以最动人的故事,最鲜活的人物,把这三种形而上的玄思具体地表现出来。例如贾政与贾宝玉相生相克的父子关系,其实也就是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思想,与佛道镜花水月、浮生若梦的出世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辩证。《红楼梦》因为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其分量自然厚重。
《红楼梦》当然是一本了不起的写实小说,曹雪芹的写实功夫无出其右,他以无比细致精确的笔调把十八世纪乾隆盛世贵族之家的林林总总,巨细无遗地刻画出来,如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汴梁拓印了下来,《红楼梦》也是曹雪芹用工笔画下的“神品”。
众所公认,人物塑造是《红楼梦》最成功的一环,书中人物大大小小,男女老少,个个栩栩如生。曹雪芹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人物一出场,他只要度一口气,便活蹦活跳起来。他塑造人物,运用各种手法,最常用的是对比:贾政—宝玉,黛玉—宝钗,袭人—晴雯,凤姐—李纨,贾母—刘姥姥;但对比并非单线进行,宝玉与薛蟠、与甄宝玉却形成另外一种对比。曹雪芹同时也用类比手法,宝玉的名言:“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但他与柳湘莲、蒋玉菡这两个男子却关系不同,这两个人的名字都有莲花的意象,有化身的象征。柳湘莲剃发出家,对宝玉是一种指引,最后宝玉也踏上了柳湘莲出家的道路。第一百二十回蒋玉菡与花袭人最后完婚,其实这是宝王替蒋玉菡聘定的,蒋玉菡替宝玉完成了世上最后的俗缘。这两朵莲花可以说都是宝玉的化身。宝玉周边这些对比、类比的人物,如同面面镜子,把他映衬得多姿多彩,加上他与黛玉——他的另外一个类比认同的人物,宝钗、袭人、晴雯千丝万缕的关系,《红楼梦》的男主角成为一个最多面、最复杂而又最教人难忘的小说人物。
最后归根究柢,《红楼梦》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一览众山小,主要归功于曹雪芹的文字艺术。《红楼梦》是一部集大成之书,兼容中国文学各种文类,浑然一体。其风格,既有金陵姑苏杏花烟雨的婉转缠绵,亦有北地燕都西风残照的悲凉苍茫,文白相间,雅俗并存。《红楼梦》的对话艺术,巧妙無比,每个人物说话都有个性,一张口,便有了生命,这是曹雪芹特有的能耐,他对当时口语白话文的灵活运用,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密码。自从两百多年前问世以来,关于这部书的批注、考据、索隐、研究,汗牛充栋,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其内容何其丰富,版本问题又特别复杂,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是门大学问,这本书的版本分两个系统:一个是前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这些抄本因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简称“脂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脂本”有十二种,比较重要的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序本”(一称“有正本”,由上海有正书局刻印)。这些抄本虽然标有年代,但皆非原来版本,乃后人的过录本。据红学大师俞平伯的版本研究(《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这些抄本流行的时间大约四十年不到,从一七五四到一七九一,程伟元、高鹗的初次排印本出现为止。俞平伯认为“这些抄本,无论旧抄新出都是一例的混乱”。原因是这些抄书的人,程度水平不一定很高,错误难免,有的可能因为牟利,竟擅自更改,“故意造出文字的差别来眩惑人”。“脂本”中,又以 “庚辰本”比较完整,共七十八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回,但也有不少讹文脱字,因为全书抄写,非出一人之手。这些手抄“脂本”,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许多异文讹误,却是研究者头痛的问题。
另一个系统便是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印本。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萃文书屋采木活字排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首程伟元序,次高鹗序。程序称“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自是告成矣。”世称“程甲本”,成为以后一百二十回各刻本之祖本。
继“程甲本”之后,紧接着于次年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程伟元与高鹗不惜工本修订后,再版重印,世称“程乙本”。前面有程伟元、高鹗一篇引言,其中透露几项重要讯息:
“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指“程甲本”)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
“书中前八十回钞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乃得以全貌问世。综合程伟元序及程伟元、高鹗引言有如下几个重点:
一、后四十回本为曹雪芹散佚的原稿,由程伟元各处搜得,因原稿残缺,所以程伟元邀高鹗一同作了一番修补工作,“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引言更进一步申明,对于后四十回,只是“略为修辑”,“至其原文,未敢臆改”。
二,在程伟元与高鹗的时代,当时流行的《红楼梦》八十回抄本,一定远比现存的十二种要多,而且比较完整。程高本前八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下了一番功夫把当时的各种抄本仔细比对后整理出来的。
三、“程甲本”印行后,程伟元和高鹗发觉“程甲本”印得仓促,有不少“纰缪”,因此不到一年又出“程乙本”,把甲本的错误都改正了。因此“程乙本”是“程甲本”的修正本。这两个本子都是白文本,“脂批”一律删除。
“程甲本”一出,因是一百二十回足本,即刻洛阳纸贵,风行一时。此后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各种刻本纷纷出现,其中又以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双清仙馆刊行的王希廉评本《新评绣像红楼梦》,简称“王评本”,流传最广,影响很大。
一九二一年,近人汪原放校点整理,以“王评本”为底本,加新式标点,并分段落,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书前并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亚东本”《红楼梦》问世,象征着《红楼梦》出版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程乙本”初印行时,没有像“程甲本”那样受到注意,发行不广。胡适自己却收藏了一部“程乙本”,并且十分推崇这个版本,认为这个改本有许多修正之处,胜于“程甲本”。
一九二七年汪原放重排“亚东本”,便改以胡适收藏的“程乙本”为底本,把初版“亚东本”标点错误、分段不当、校勘不精,错字不少等多种毛病改正过来。胡适颇为赞许汪原放这种不恤成本、精益求精的精神,又为新版写了一篇《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新版“亚东本”《红楼梦》从此数十年间大行其道,风行海内外,影响极大。中国大陆直至一九五四年,在全国发动了对胡适派《红楼梦》研究问题的批判后,“亚东本”《红楼梦》才开始失势,被其他版本所取代。在台湾如远东图书公司等所印行的《红楼梦》基本上仍是翻印了亚东重排本。
一九八三年,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了《红楼梦》,桂冠版在《红楼梦》出版史上应该是一道里程碑。
这个版本经过极严谨的校读,系以乾隆壬子(一七九二)的“程乙本”作底本,并参校以下各个重要版本:“王希廉评刻本”、“金玉缘本”、“藤花榭本”、“本衙藏版本”、“程甲本”,这些都是一百二十回本。“脂本”有“庚辰本”、“戚蓼生序本”。每回后面并列有比较各版本的校记,以作参考。亚东版“程乙本”的校对只参考了“戚蓼生序本”,桂冠版自然优于亚东版。
这个版本的注释最为详备,是以启功注释本为底本,配以唐敏等以上书为基础所作的注释本,重新整理而成。书中的诗赋,并有白话翻译。对于一般读者,甚有助益。我在美國加州大学教授《红楼梦》二十多年,一直采用桂冠这个本子。作为教科书,桂冠版优点甚多,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二〇〇四年桂冠版《红楼梦》断版,市上已无销售。二〇一四年,我在台湾大学教授《红楼梦》,一连三个学期,因为是导读课程,我带领学生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我采用的课本是台北里仁书局出版由冯其庸等人校注的版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并参校其他“脂本”及程甲、乙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校以诸刻本。这个本子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初版梓行,因其校对下过功夫,注释精善,是中国大陆目前的权威版本。我在讲课时,同时也参照桂冠版,因此有机会把两个版本,一个以“庚辰本”为底本,一个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仔细对照了一次。我比较两个版本,完全以小说艺术、美学观点来衡量。我发觉“庚辰本”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厘清,今举其大端:
人物形象
例一,尤三姐。
《红楼梦》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独树一帜,最为突出,可以说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一大异彩。在描述过十二金钗,众丫鬟等人后,小说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场,这两个人物横空而出,从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六回间二尤的故事多姿多彩,把《红楼梦》的剧情又推往另一个高潮。尤二姐柔顺,尤三姐刚烈,这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一对强烈对比的人物。二姐与姐夫贾珍有染,后被贾琏收为二房。三姐“风流标致”,贾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随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五回,贾珍欲勾引三姐,贾琏在一旁怂恿,未料却被三姐将两人指斥痛骂一场。这是《红楼梦》写得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片段之一,三姐声容并茂,活跃于纸上。但“庚辰本”这一回却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完全误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企图。“庚辰本”如此描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
这里尤二姐支开母亲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设局让贾珍得逞,与三姐狎暱。而刚烈如尤三姐竟然随贾珍“百般轻薄”、“挨肩擦脸”,连小丫头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这一段把三姐糟蹋得够呛,而且文字拙劣,态度轻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笔。“程乙本”这一段这样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旁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
尤二姐离桌是有理由的,怕贾琏闯来看见她陪贾珍饮酒,有些尴尬,因为二姐与贾珍有过一段私情。这一段“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三姐与贾珍之间,并无勾当。如果按照“庚辰本”,贾珍百般轻薄,三姐并不在意,而且还有所逢迎,那么下一段贾琏劝酒,企图拉拢三姐与贾珍,三姐就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红楼梦》这一幕最精彩的场景也就站不住脚了。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索回聘礼鸳鸯剑,三姐羞愤用鸳鸯剑刎颈自杀。如果三姐本来就是水性妇人,与姐夫贾珍早有私情,那么柳湘莲怀疑她乃“淫奔无耻之流”并不冤枉,三姐就更没有自杀以示贞节的理由了。那么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妇,她的惨死才博得读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这个人物写岔了,这绝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怀疑恐怕是抄书的人动了手脚。
例二,芳官。
芳官是大观园众伶人中最重要的一个,她被分发到怡红院,甚得宝玉宠爱。芳官活泼、调皮,还有几分刁钻。她长得又好,“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贾母点戏,命她唱《牡丹亭》中的《寻梦》,扮演杜丽娘,是个色艺双全的角色。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曹雪芹下重彩如此描写芳官:
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脑后,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
芳官这一身打扮活色生香,可是同一回“庚辰本”突然来上一大段,宝玉命芳官改装,将她“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把她改装成一个小厮,并给她取一个番名“耶律雄奴”,一下子杜丽娘变成了一个小匈奴。而且大观园里众姐妹纷纷效尤,湘云把葵官扮成了小子,叫她“韦大英”,李纨、探春把荳官变成了小童,叫她“荳童”。这一段有点莫名其妙,宝玉本来就偏爱女孩儿,“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舍得把他怜惜的芳官改变成男装,取个怪诞的“犬戎名姓”。其他姐妹也绝不会如此戏弄跟随他们的小伶人。程乙本没有这一段。
例三,晴雯。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最动人的章节之一。晴雯與宝玉的关系非比一般,她在宝玉的心中地位可与袭人分庭抗礼,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中,两人的感情有细腻的描写。晴雯貌美自负,“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后来遭谗被逐出大观园,含冤而死。临终前宝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
幸而被褥还是旧日铺盖的,心内不知自己怎么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拉他,悄唤两声。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这一段宝玉目睹晴雯悲惨处境,心生无限怜惜,写得细致缠绵,语调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这么一段:
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饮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这段有暗贬晴雯之意,语调十分突兀。此时宝玉心中只有疼怜晴雯之份,哪里还舍得暗暗批评她!这几句话,破坏了整节的气氛,根本不像宝玉的想法,看来倒像手抄本脂砚斋等人的评语,被抄书的人把这些眉批、夹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没有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
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例四,秦钟。
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竟留给宝玉这一段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两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
明显错误
以“绣春囊事件”为例。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庚辰本”有一处严重错误。绣春囊事件引发了抄检大观园,凤姐率众抄到迎春处,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个“字帖儿”,上面写道: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察觉你我之意了。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以托张妈给你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好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与潘又安是姑表姐弟,两人青梅竹马,长大后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属,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司棋与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说夜间到大观园中幽会被鸳鸯撞见。绣春囊本是潘又安赠给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写反了,写成是司棋赠给潘又安的,而且变成两个。司棋不可能弄个绣有“妖精打架”春宫图的香囊给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从外面坊间买来赠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写道:
再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
绣春囊是潘又安给司棋的,司棋赠给潘又安则是两串香珠。绣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说的重大关键,引发了抄查大观园,大观园由是衰颓崩坏,预示了贾府最后被抄家的命运。像绣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来龙去脉,绝对不可以发生错误。
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这样那样,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了千古罪人。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世界经典小说,还没有一本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合写而成的例子。《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例如人物性格语调的统一就是一个大难题。贾母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绝对是同一个人,她的举止言行前后并无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贾太君祷天消祸患”,把贾府大家长的风范发挥到极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动容。后四十回只有拉高贾母的形象,并没有降低她。
《紅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过罢了。其实在“程甲本”程伟元序及,程乙本,程伟元与高鹗引言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的稿子是程伟元搜集得来,与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修辑而成,引言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铁证还没有出现以前,我们就姑且相信程伟元、高鹗说的是真话吧。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主要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最后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古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地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并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绝决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后四十回其实还有其他许多亮点: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妙玉宝玉听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宝玉泪洒潇湘馆,第一百十三回“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宝玉向紫鹃告白。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铄今的文学经典钜作。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程乙本是其中最重要的版本之一,应当受到重视。但程乙本前八十回有许多与现存手抄脂本相异的地方,常为人诟病,认为是程伟元、高鹗擅自更改,但程高时期的手抄本,比现存十二种要多,程乙本的异文也有可能是依照当时未能传存下来的抄本更动的。
此次时报出版社不惜重金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桂冠版《红楼梦》重印发行,这是红学界一件大事。这套书装帙美仑美奂,相信会受到爱好《红楼梦》的读者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