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上课时,学生对老师提的许多问题都无法确切回答,明明是通过多读课文、认真预习就能回答,是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不明确?或是教师没有布置预习?其实不然,我想这除了与学生做的预习工作不到位之外,还与教师是否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否强化预习的检查评价有关。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我就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明确预习目的。提高预习兴趣。
关于预习,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而往往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弄懂,结果预习变成了负担。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做法是存在偏差的,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那样的话,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变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兴趣培养。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如果能带着老师提示的问题与要求去预习,预习后,又能提出新的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讲授下得到解决,自己的自学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为将来学习各种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明确了预习的目的,对预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学习语文贵在得法,学生要能顺利完成预习环节,必须要让他们掌握正确、恰当的预习方法,下面列举的几法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
朗读法。这是预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是搜索疑难、悟情悟理的前奏。
质疑法。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在布置预习时,要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增强探究意识,培养他们个性化阅读习惯。
批注法。此法应与读结合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将文中重点的词句、不懂的问题、当时的见解、感受及时批注在相关内容的旁边,就像作文中老师的眉批。让学生明确,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与同学讨论,可请教老师,可等听讲时多加留心。
作业法。在布置预习时,可以把预习要求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应当重口头轻笔头,突出重点,要有思想性。还可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词的意思,想想句的含义,或者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的,可提前布置,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
当然,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不同的重点与特点,采取相应的预习方法。
三、因文而异,确定不同的预习重点。
语文课本里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训练重点,因此,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因文而异,切准预习的重点。
有的课文以朗读体验为重点,因此,布置预习也应以读为主线,熟读感悟,悟情、悟理。如教学《草原》一课,课前就应让学生充分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从而从读中感悟草原之美。
有的课文含义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预习时就要求学生着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如《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课文表达的含义深刻,预习的时候就应该以课后的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勾画问题中的重点句或者是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示的句段。
有的文章是一单元中训练项目的重点,因此老师布置预习时要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例如《半截蜡烛》一文,重点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这也是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句子,从神态、动作、语言上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学生当时理解不太透彻,但经过课堂讨论后,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加深,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指导也做好了铺垫。
有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在预习课文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翻阅资料,与同伴、老师或家长讨论。《埃及的金字塔》就属于这样的文章,课前如果学生能充分的查阅资料,对金字塔工程的宏伟、精巧就会了解地更多,对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就会感悟地更深。
还有些文章字词很优美,也是学生掌握积累的重点。如《莫高窟》中的描写佛像、飞天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二泉映月》中描写月亮的词语,《望月》中作者与小外甥比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等等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与重点,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善于切准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四、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布置学生预习后,我们还应当及时地對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做出评价,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布置的预习只是流留于形势,认为可做可不做,逐渐丧失预习的兴趣,这样也就自然收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预习检查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可以在课内通过提问来检查,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无论如何,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要重视将预习后的教学与捕捉到的学生的预习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给自己学习带来的收益。
在检查预习的同时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预习情况,激发他们的预习热情,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
总之,预习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细枝微末节。经过多年的预习指导的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布置学生预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出现预习是预习、讲课是讲课的脱节现象,也不会把预习看成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活动,而会把预习看成是在老师有意指导下,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养成了预习习惯,他们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会应运而生,学生也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一、明确预习目的。提高预习兴趣。
关于预习,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而往往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弄懂,结果预习变成了负担。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做法是存在偏差的,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那样的话,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变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兴趣培养。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如果能带着老师提示的问题与要求去预习,预习后,又能提出新的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讲授下得到解决,自己的自学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为将来学习各种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明确了预习的目的,对预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学习语文贵在得法,学生要能顺利完成预习环节,必须要让他们掌握正确、恰当的预习方法,下面列举的几法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
朗读法。这是预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是搜索疑难、悟情悟理的前奏。
质疑法。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在布置预习时,要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增强探究意识,培养他们个性化阅读习惯。
批注法。此法应与读结合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将文中重点的词句、不懂的问题、当时的见解、感受及时批注在相关内容的旁边,就像作文中老师的眉批。让学生明确,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与同学讨论,可请教老师,可等听讲时多加留心。
作业法。在布置预习时,可以把预习要求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应当重口头轻笔头,突出重点,要有思想性。还可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词的意思,想想句的含义,或者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的,可提前布置,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
当然,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不同的重点与特点,采取相应的预习方法。
三、因文而异,确定不同的预习重点。
语文课本里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训练重点,因此,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因文而异,切准预习的重点。
有的课文以朗读体验为重点,因此,布置预习也应以读为主线,熟读感悟,悟情、悟理。如教学《草原》一课,课前就应让学生充分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从而从读中感悟草原之美。
有的课文含义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预习时就要求学生着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如《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课文表达的含义深刻,预习的时候就应该以课后的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勾画问题中的重点句或者是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示的句段。
有的文章是一单元中训练项目的重点,因此老师布置预习时要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例如《半截蜡烛》一文,重点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这也是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句子,从神态、动作、语言上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学生当时理解不太透彻,但经过课堂讨论后,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加深,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指导也做好了铺垫。
有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在预习课文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翻阅资料,与同伴、老师或家长讨论。《埃及的金字塔》就属于这样的文章,课前如果学生能充分的查阅资料,对金字塔工程的宏伟、精巧就会了解地更多,对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就会感悟地更深。
还有些文章字词很优美,也是学生掌握积累的重点。如《莫高窟》中的描写佛像、飞天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二泉映月》中描写月亮的词语,《望月》中作者与小外甥比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等等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与重点,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善于切准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四、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布置学生预习后,我们还应当及时地對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做出评价,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布置的预习只是流留于形势,认为可做可不做,逐渐丧失预习的兴趣,这样也就自然收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预习检查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可以在课内通过提问来检查,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无论如何,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要重视将预习后的教学与捕捉到的学生的预习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给自己学习带来的收益。
在检查预习的同时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预习情况,激发他们的预习热情,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
总之,预习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细枝微末节。经过多年的预习指导的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布置学生预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出现预习是预习、讲课是讲课的脱节现象,也不会把预习看成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活动,而会把预习看成是在老师有意指导下,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养成了预习习惯,他们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会应运而生,学生也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