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资源的整合、情境的创设这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情感领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朗读指导;方法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92-1
新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滋润下,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指导基本达成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彰显出生命的灵动。
一、学生的认知,朗读指导的起点
心中没有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以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的朗读指导,是徒劳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石榴》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朗读训练设计:以“在石榴园,我看到了。”为阅读的主线,和孩子们一道走进优美的语言文字,亲近文本。整堂课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散而不乱,非常紧凑。学生们的思维在与文本交互中自由放飞,听、说、读、写、思有机地融于一体,学生们在阅读玩味中参与了学习。
这样的设计,教者充分地考虑了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简约的话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二、资源的整合,朗读指导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独立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表达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要实现这种有效的解读方式,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巧妙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石榴》中“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了枝头。”这句话时,进行了这样的师生活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石榴花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了枝头。”
师:是呀,石榴花挂满枝头,我画了一幅画,同学们看行不行?
(课件出示:枝头上只有三朵花)
生:(齐)行!
师:再看看!
生(大声):不行!
师:为什么?
生(齐):老师,你画得太少了!
师:老师接受大家的意见(点击课件,加上几朵),行不行?
生:不行!
(老师在学生的评议声中,逐渐增加花朵的数量,直至铺满了整个屏幕)
师:行不行?
生:行!
师: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红火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了枝头。)
(学生非常投入地朗读)
师:谁来读?
(生读)
师:花好像多了,能更多些吗?(继续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师:花真多,谁也来读读?(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读)
在这里,执教老师课前巧妙地设计课件,进行资源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富有感召性的鼓动,一步一步地对文本进行形象的阐释,使“挂满了枝头”这个短语变得具体可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资源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过渡。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如果直接把朗读技巧告诉学生,倒十分快捷,可以上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张田若先生说的“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此得到验证。
三、情境的创设,朗读指导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文章中的“真感情”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心灵感悟出来的。这种心灵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再辅助于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身,感觉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生命桥》一课时,抓住关键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想象羚羊飞渡的悲壮场景,从而产生对动物生命的深深敬畏。学生交流“一叫一应”时,老师和学生这样进行交流:
师:在这一叫一应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小羚羊在说:“好吧,为了种族的延续,我们一定要跳过悬崖,好好地活。”
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学生在动情地读这一句)
生:我仿佛听到老羚羊在对小羚羊说:“孩子,没关系,跳吧!”
师:这是鼓励。
生:我仿佛听到老羚羊在对小羚羊说:“孩子,不要怕,我会帮你跳过悬崖的。”
师:怎么跳啊?
(生读相关的课文内容)
师: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真会读书!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多人读书,学生读出了跳过悬崖的欣慰、失去老羚羊的痛苦等多种情感。)
在这里,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交流中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反复口味,大胆想象。在孩子们的思维领域,抽象的“一叫一应”变得非常形象。在反复的争鸣中,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层层铺垫,学生对羚羊之间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感动不已,再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时,顺理成章地到达感情宣泄的顶点。
关键词:小学;朗读指导;方法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92-1
新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滋润下,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指导基本达成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彰显出生命的灵动。
一、学生的认知,朗读指导的起点
心中没有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以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的朗读指导,是徒劳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石榴》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朗读训练设计:以“在石榴园,我看到了。”为阅读的主线,和孩子们一道走进优美的语言文字,亲近文本。整堂课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散而不乱,非常紧凑。学生们的思维在与文本交互中自由放飞,听、说、读、写、思有机地融于一体,学生们在阅读玩味中参与了学习。
这样的设计,教者充分地考虑了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简约的话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二、资源的整合,朗读指导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独立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表达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要实现这种有效的解读方式,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巧妙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石榴》中“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了枝头。”这句话时,进行了这样的师生活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石榴花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了枝头。”
师:是呀,石榴花挂满枝头,我画了一幅画,同学们看行不行?
(课件出示:枝头上只有三朵花)
生:(齐)行!
师:再看看!
生(大声):不行!
师:为什么?
生(齐):老师,你画得太少了!
师:老师接受大家的意见(点击课件,加上几朵),行不行?
生:不行!
(老师在学生的评议声中,逐渐增加花朵的数量,直至铺满了整个屏幕)
师:行不行?
生:行!
师: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红火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了枝头。)
(学生非常投入地朗读)
师:谁来读?
(生读)
师:花好像多了,能更多些吗?(继续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师:花真多,谁也来读读?(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读)
在这里,执教老师课前巧妙地设计课件,进行资源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富有感召性的鼓动,一步一步地对文本进行形象的阐释,使“挂满了枝头”这个短语变得具体可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资源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过渡。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如果直接把朗读技巧告诉学生,倒十分快捷,可以上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张田若先生说的“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此得到验证。
三、情境的创设,朗读指导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文章中的“真感情”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心灵感悟出来的。这种心灵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再辅助于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身,感觉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生命桥》一课时,抓住关键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想象羚羊飞渡的悲壮场景,从而产生对动物生命的深深敬畏。学生交流“一叫一应”时,老师和学生这样进行交流:
师:在这一叫一应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小羚羊在说:“好吧,为了种族的延续,我们一定要跳过悬崖,好好地活。”
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学生在动情地读这一句)
生:我仿佛听到老羚羊在对小羚羊说:“孩子,没关系,跳吧!”
师:这是鼓励。
生:我仿佛听到老羚羊在对小羚羊说:“孩子,不要怕,我会帮你跳过悬崖的。”
师:怎么跳啊?
(生读相关的课文内容)
师: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真会读书!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多人读书,学生读出了跳过悬崖的欣慰、失去老羚羊的痛苦等多种情感。)
在这里,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交流中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反复口味,大胆想象。在孩子们的思维领域,抽象的“一叫一应”变得非常形象。在反复的争鸣中,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层层铺垫,学生对羚羊之间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感动不已,再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时,顺理成章地到达感情宣泄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