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综合性、应用性内容,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已成为一个热点。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型实际问题大量涌现,出现一大批情境新颖、富于时代气息、切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新题型,加大应用问题的考查力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益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读懂题目的条件和要求,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陌生的情境,摒弃题中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抽取出问题中的数学本质,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创造性地求解。
2 概念界定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在一定假设下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框架,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建模是将某一领域或某一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并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问题,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
3 数学建模的实际价值
3.1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也是为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全面认识数学及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教学体现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1)翻译能力;2)运用数学能力;3)交流合作能力;4)创造能力。
3.3 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数学建模的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流程
1)审题。对实际问题的题目,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
2)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3)抽象定型。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5 方法探究
5.1 构建几何模型求解
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实际图形中蕴藏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直线、角、圆等),如果加以抽象,就可以和某一简单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利用一些简单图形的性质加以解决。
5.2 构建方程(组)求解
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方程(组)”模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如打折销售、分期付款、增长率、储蓄利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配比等问题,常可以抽象成方程(组)模型,通过列方程(组)得以解决。
5.3 构建函数关系求解
函数的产生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反映着量与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辩证法思想在数学上的体现。所以函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众多的数量关系及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诸如计划决策、用料造价、最佳投资、最小成本、方案最优化等问题,常可建立函数模型求解。
5.4 构建不等式(组)求解
现实生活中同样也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诸如市场营销、生产决策、统筹安排、核定价格范围等问题,可以通过给出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不等式(组)问题,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加以解决。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真正提高数学能力与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其目的是要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意识,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进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店子镇第二中学)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综合性、应用性内容,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已成为一个热点。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型实际问题大量涌现,出现一大批情境新颖、富于时代气息、切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新题型,加大应用问题的考查力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益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读懂题目的条件和要求,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陌生的情境,摒弃题中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抽取出问题中的数学本质,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创造性地求解。
2 概念界定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在一定假设下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框架,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建模是将某一领域或某一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并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问题,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
3 数学建模的实际价值
3.1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也是为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全面认识数学及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教学体现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1)翻译能力;2)运用数学能力;3)交流合作能力;4)创造能力。
3.3 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数学建模的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流程
1)审题。对实际问题的题目,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
2)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3)抽象定型。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5 方法探究
5.1 构建几何模型求解
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实际图形中蕴藏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直线、角、圆等),如果加以抽象,就可以和某一简单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利用一些简单图形的性质加以解决。
5.2 构建方程(组)求解
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方程(组)”模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如打折销售、分期付款、增长率、储蓄利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配比等问题,常可以抽象成方程(组)模型,通过列方程(组)得以解决。
5.3 构建函数关系求解
函数的产生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反映着量与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辩证法思想在数学上的体现。所以函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众多的数量关系及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诸如计划决策、用料造价、最佳投资、最小成本、方案最优化等问题,常可建立函数模型求解。
5.4 构建不等式(组)求解
现实生活中同样也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诸如市场营销、生产决策、统筹安排、核定价格范围等问题,可以通过给出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不等式(组)问题,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加以解决。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真正提高数学能力与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其目的是要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意识,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进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店子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