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甚至厌学。怎样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一、发现身边的数学,让学生想学。二、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学。三、学会欣赏数学,让学生乐学,真正爱上数学。
【关键字】身边的数学 想学 注重实践 会学 欣赏数学 乐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甚至厌学。那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下面就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发现身边的数学,让学生想学
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而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获得的经验会比在学校外获得的经验更多、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些校内、校外的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的老师上课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群,并以此为背景,汇总了本章的主要图形,这样的教材,很快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丰富多彩。在学习“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让学生带些类似于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物体到课上,并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一节时,让学生用萝卜来做几何体,亲自感受切截过程中的变化,鼓励学生利用几何图形,自己设计平面或立体图形,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学生一下就喜欢上了数学,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随着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更愿意谈论某些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美”。
二、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学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学。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再例如,有一道统计一周中每天家中丢弃塑料袋数量的习题。准备工作:先分小组统计一周中每个家庭每天家中丢弃塑料袋数量,我也记录了一周中家中丢弃塑料袋数量。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再分小组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问题自然延伸到计算这些塑料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即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或者一年丢弃的塑料袋,甚至是全校同学的家庭全年丢弃的塑料袋。显而易见,在这个活动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塑料垃圾的危害。这些来自身边的数据对学生所产生的震撼力要比任何简单说教都大得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
围绕着学生活动来展开的,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三、学会欣赏数学,让学生乐学
新教材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安排和设计课程,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编排,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新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也有很大的观赏性,让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例如,新教材“读一读”介绍的数学背景知识的辅助材料,学生都很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数学史料、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进一步研究的数学问题、数学家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等,装订成册,定期展出传阅。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欣赏数学形成的自然“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你,喜欢数学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6).
【关键字】身边的数学 想学 注重实践 会学 欣赏数学 乐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甚至厌学。那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下面就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发现身边的数学,让学生想学
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而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获得的经验会比在学校外获得的经验更多、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些校内、校外的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的老师上课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群,并以此为背景,汇总了本章的主要图形,这样的教材,很快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丰富多彩。在学习“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让学生带些类似于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物体到课上,并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一节时,让学生用萝卜来做几何体,亲自感受切截过程中的变化,鼓励学生利用几何图形,自己设计平面或立体图形,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学生一下就喜欢上了数学,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随着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更愿意谈论某些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美”。
二、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学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学。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再例如,有一道统计一周中每天家中丢弃塑料袋数量的习题。准备工作:先分小组统计一周中每个家庭每天家中丢弃塑料袋数量,我也记录了一周中家中丢弃塑料袋数量。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再分小组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问题自然延伸到计算这些塑料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即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或者一年丢弃的塑料袋,甚至是全校同学的家庭全年丢弃的塑料袋。显而易见,在这个活动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塑料垃圾的危害。这些来自身边的数据对学生所产生的震撼力要比任何简单说教都大得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
围绕着学生活动来展开的,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三、学会欣赏数学,让学生乐学
新教材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安排和设计课程,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编排,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新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也有很大的观赏性,让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例如,新教材“读一读”介绍的数学背景知识的辅助材料,学生都很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数学史料、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进一步研究的数学问题、数学家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等,装订成册,定期展出传阅。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欣赏数学形成的自然“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你,喜欢数学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