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通过诱发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引起兴趣
怎样使学生爱上自然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二、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来增强兴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在自然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自然知识。
三、通过带领孩子们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来发展兴趣
自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的机会,结合自然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园丁,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或是在少儿营地活动时,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自然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创设好问题的情景
1.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从而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从思考。在提问前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作为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身体的感触与体验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问题情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和新的知识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感,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例如:人体的免疫一节中的“免疫”。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都为传统概念,即“免疫是人体对某种传染病所具有的抵抗力,且对人体都有利。”而且能举出实例:患过天花病愈后不再患此病;猩红热病患者愈后不再患此病;注射某种预防针不患其病;流行型感冒时,某人不患,说明此人免疫力强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不直接讲授“免疫”的现代概念,而是设问:免疫力愈强对人体愈好吗?。然后举花粉过敏例,这些人对花粉的免疫力比一般人强,而实际生理现象如何?有利吗?花粉过敏症是传染病吗?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矛盾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2.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注意学生的情感迁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尊重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一、通过诱发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引起兴趣
怎样使学生爱上自然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二、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来增强兴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在自然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自然知识。
三、通过带领孩子们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来发展兴趣
自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的机会,结合自然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园丁,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或是在少儿营地活动时,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自然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创设好问题的情景
1.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从而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从思考。在提问前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作为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身体的感触与体验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问题情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和新的知识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感,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例如:人体的免疫一节中的“免疫”。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都为传统概念,即“免疫是人体对某种传染病所具有的抵抗力,且对人体都有利。”而且能举出实例:患过天花病愈后不再患此病;猩红热病患者愈后不再患此病;注射某种预防针不患其病;流行型感冒时,某人不患,说明此人免疫力强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不直接讲授“免疫”的现代概念,而是设问:免疫力愈强对人体愈好吗?。然后举花粉过敏例,这些人对花粉的免疫力比一般人强,而实际生理现象如何?有利吗?花粉过敏症是传染病吗?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矛盾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2.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注意学生的情感迁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尊重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