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写作文难,主要原因是无内容(材料)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这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享之不尽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绘家乡景之美
美莫过于大自然。我们家乡陆郎虽没有名山大川,但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翠竹传情,绿茶迎宾,时刻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田园气息。陆郎的竹林、茶园、油菜……各具特色,小河、池塘、沟渠……风韵各异。尤其是陆郎区域内的茶、竹资源,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极具经济价值。于是,我便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感受、体验绿竹的栽培、护养以及绿茶的采、制、焙等“一条龙”工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了,一篇篇优美生动、情感真挚的《我爱家乡的绿竹》《我爱家乡的绿茶》便应运而生了。
二、描家乡物之丰
家乡陆郎没有驰名中外的特产,但堪称“陆郎四绝”的茶干、羊糕、乳竹笋、臭豆腐彰显品牌战略,声名远播。学生们虽对这些特产都很熟悉,都吃过,但要他们具体地谈谈家乡物产的特点,他们反而不知从何说起,真是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因此,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眼、口、鼻等器官细细地观、尝、闻家乡物产,我再补充介绍这些物产的制作工艺及其他相关的一些小常识。这样,学生笔下《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茶干》《家乡的羊糕》等习作就会内容充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写家乡事之奇
家乡陆郎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故事、动人传说,这些不仅是习作极好的素材,而且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便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请教家长或村里的老人,搜集家乡的历史故事、传闻轶事、动人传说……通过走访、调查,学生们欣喜无比。原来花塘村竟然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故居,书中“大观园”的原址就是现在的花塘村;陆郎桥就是宋代名将杨六郎带兵驻扎过的地方;朱元璋曾经想在朱门镇建造山城以便保卫都城南京;抗日战争中,家乡人民奋勇抗敌,洒下了多少热血……学生将传闻、传说插入习作中,习作为之增色。有的学生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别有风味。如《陆郎桥的由来》《朱门,不老的街》《百年古镇》……这些习作生动有趣,正是学生通过调查才将它们轻松诉诸笔端的。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极为高涨,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是悄然而“升”。
四、赞家乡人之勤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辛勤耕耘在家乡这片农田之中,学生只要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用手劳动,就能感受到家人的勤劳淳朴、奋发向上。《勤劳的××》便是一个很好的习作命题,学生通过写作,既可以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又可以体会到家人的不易,一举两得。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场景时,总是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具体、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地去劳动过,去体验过。我便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回家帮助家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真正的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家人的勤劳。除参与农活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扑蝴蝶、抓蜻蜓、捅蜂窝、钓鱼虾、采桑葚等,然后再进行习作。长此以往,学生习作就能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了。
五、感家乡情之浓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除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之外,家乡陆郎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乡情。如一年一度的陆郎大、小会场,朱门庙会;大姓家族的祭祖典礼;二月二“龙抬头”的庆祝……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我有意识地要求与指导下,《我的陆郎会场之行》《我眼中的祭祖》等一些学生习作也都言之有物,别有风味,而且学生在对民俗乡情的体验中也进一步陶冶了情操。
六、叹家乡变之快
家乡陆郎北靠古都南京,南接钢城马鞍山,东连禄口国际机场,西邻浩浩长江,“中华门外七十镇,朱门当数第一镇”,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传统优势。随着近几年政府的开发与建设,家乡的经济飞速发展,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道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变成了一片片整齐宽敞的厂房;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都是学生习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眼去发现,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当学生发现了家乡的变化,体会了家乡的发展,自然而然也就描绘出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资源库。踏遍家乡这方热土,欣赏了家乡美景,品尝了家乡美食,了解了家乡历史,体验了家乡乐事,发现了家乡变化……学生们的习作之源便汩汩而流了。这难道不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吗?
一、绘家乡景之美
美莫过于大自然。我们家乡陆郎虽没有名山大川,但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翠竹传情,绿茶迎宾,时刻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田园气息。陆郎的竹林、茶园、油菜……各具特色,小河、池塘、沟渠……风韵各异。尤其是陆郎区域内的茶、竹资源,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极具经济价值。于是,我便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感受、体验绿竹的栽培、护养以及绿茶的采、制、焙等“一条龙”工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了,一篇篇优美生动、情感真挚的《我爱家乡的绿竹》《我爱家乡的绿茶》便应运而生了。
二、描家乡物之丰
家乡陆郎没有驰名中外的特产,但堪称“陆郎四绝”的茶干、羊糕、乳竹笋、臭豆腐彰显品牌战略,声名远播。学生们虽对这些特产都很熟悉,都吃过,但要他们具体地谈谈家乡物产的特点,他们反而不知从何说起,真是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因此,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眼、口、鼻等器官细细地观、尝、闻家乡物产,我再补充介绍这些物产的制作工艺及其他相关的一些小常识。这样,学生笔下《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茶干》《家乡的羊糕》等习作就会内容充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写家乡事之奇
家乡陆郎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故事、动人传说,这些不仅是习作极好的素材,而且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便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请教家长或村里的老人,搜集家乡的历史故事、传闻轶事、动人传说……通过走访、调查,学生们欣喜无比。原来花塘村竟然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故居,书中“大观园”的原址就是现在的花塘村;陆郎桥就是宋代名将杨六郎带兵驻扎过的地方;朱元璋曾经想在朱门镇建造山城以便保卫都城南京;抗日战争中,家乡人民奋勇抗敌,洒下了多少热血……学生将传闻、传说插入习作中,习作为之增色。有的学生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别有风味。如《陆郎桥的由来》《朱门,不老的街》《百年古镇》……这些习作生动有趣,正是学生通过调查才将它们轻松诉诸笔端的。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极为高涨,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是悄然而“升”。
四、赞家乡人之勤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辛勤耕耘在家乡这片农田之中,学生只要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用手劳动,就能感受到家人的勤劳淳朴、奋发向上。《勤劳的××》便是一个很好的习作命题,学生通过写作,既可以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又可以体会到家人的不易,一举两得。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场景时,总是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具体、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地去劳动过,去体验过。我便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回家帮助家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真正的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家人的勤劳。除参与农活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扑蝴蝶、抓蜻蜓、捅蜂窝、钓鱼虾、采桑葚等,然后再进行习作。长此以往,学生习作就能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了。
五、感家乡情之浓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除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之外,家乡陆郎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乡情。如一年一度的陆郎大、小会场,朱门庙会;大姓家族的祭祖典礼;二月二“龙抬头”的庆祝……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我有意识地要求与指导下,《我的陆郎会场之行》《我眼中的祭祖》等一些学生习作也都言之有物,别有风味,而且学生在对民俗乡情的体验中也进一步陶冶了情操。
六、叹家乡变之快
家乡陆郎北靠古都南京,南接钢城马鞍山,东连禄口国际机场,西邻浩浩长江,“中华门外七十镇,朱门当数第一镇”,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传统优势。随着近几年政府的开发与建设,家乡的经济飞速发展,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道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变成了一片片整齐宽敞的厂房;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都是学生习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眼去发现,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当学生发现了家乡的变化,体会了家乡的发展,自然而然也就描绘出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资源库。踏遍家乡这方热土,欣赏了家乡美景,品尝了家乡美食,了解了家乡历史,体验了家乡乐事,发现了家乡变化……学生们的习作之源便汩汩而流了。这难道不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