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社会都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家庭教育作为构筑教育体系的主要板块,以其起步早、周期长、影响大、主体可选择性小、强调施教主题综合素质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本文通过对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的的分析,找到最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 习惯培养 素质提高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传承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载体。家庭从孩子出生开始到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以其固有的方式感染、熏陶和影响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初中以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社会都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家庭教育作为构筑教育体系的主要板块,以其起步早、周期长、影响大、主体可选择性小、强调施教主题综合素质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观今读史,在家庭教育上,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知识分子的家庭培养出知识性人才、习武之家训练出武术精英、巫医乐师百工之家带出技艺高超的技师的一般现象;也有高官产出罪犯、鸿儒教出白丁、山野村夫生出状元宰相的。究其原因,都是习惯造成的。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家长的金钱、地位、知识是培养人的充分条件,而必要条件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一经养成,他便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社会交往和为人处世,都起着作用。良好的习惯好似一个人储藏在自身银行里的“绿色生存资本”,一生中都会不断享用到它的利息。习以成性,性格决定人生。正如培根把培养习惯作为人生的主宰,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样。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家庭教育通过家长的施教,发挥起培养习惯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家庭教育又如何培养习惯呢?
从习惯培养的形式上来看,习惯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好的习惯往往在长期的修炼中养成,不会在一朝一夕中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就好像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从选料到成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多次修整;坏的习惯却常常在短期的不自觉的放纵中形成,就像顺风驶船、逆水行舟一样,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有人在幼教实验中,曾做过这样的观察,为了让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大约平均要强调20次以上,才能使大部分小朋友形成相对稳定的习惯,而且在日后还有很多次重复矫正、强化,才能巩固和优化;而学骂人的话和随地吐痰,有一两次就够了,无需强化,无师自通。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小抓起,适时施教,才能事倍功半。比如,孩子学会使用筷子的最佳年龄是从一岁半开始的。
影响习惯形成的因素很多,有遗传的、自身的、环境的因素,但在习惯培养上,家庭教育尤其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尽力去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不争辩地遵守所规定的生活制度,对他们不应该提出的要求,不要以他们还小,用不着叫他们负责为借口而打折扣,必须使孩子具有能够完成这些要求的信心,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对孩子不应当百依百顺,采取放纵和迁就的态度,父母的爱,如果缺乏对子女的严格要求,那是极其有害的,反之对孩子粗暴、急躁,甚至打骂,也同样不能达到培养孩子的目的。法国人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其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是一致的,哪怕是当时有人看出或后来发现不适当或需要满足或改变的。不能父亲提这种要求,而母亲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要求,父亲要处罚,母亲却要护短,家长要求的不一致,会妨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导致孩子当着父母的面表现各异,使培养良好习惯的努力流产,产生孩子性格的双重性,形成说谎不诚实的习惯。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与孩子父母亲由于在教育观点上的不一致,在孩子面前发生袒护,严重的发生冲突,这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障碍,也是提倡父母亲自己带孩子的原因之一。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至少表面文章也得做到。家庭教育通过家长的榜样,表率和价值取向的作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塑造出不同个性习惯的孩子,成就孩子的不同前途。比如,当前,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好了,家长休闲时间多了,打牌等方式成了部分家长的爱好,个别家长不注意影响,不仅在孩子面前打牌,更有甚者让孩子帮助打几把;遇到孩子饿了,给他一点钱,遇到运气不好,输了,直接把气出在孩子身上,甚至打骂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最后,家庭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育习惯。作为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礼让、乐于助人的品德,常给孩子讲列宁与花瓶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等。培养孩子的纪律、法律意识,养成爱护公物、按时作息、不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如在劳动习惯培养上,让孩子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从小让孩子参加劳动,不要以孩子小或学习忙就限制或不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劳动。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人才成长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不可小觑。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起着学校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生无形的支柱。家庭教育促使孩子习惯的形成,各种好习惯又促使各种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各种素质将促进各种人才的崭露头角。所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家庭教育的历史使命重在培养习惯。
参考文献
[1]牛楠森;试论核心家庭在儿童价值品质养成上的困境与出路[J]
[2]陈慧英;家庭—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J]
[3]余清臣;周娟;家校合作的真意——当代中国家校合作的教育学反思[J]
【关键词】家庭教育 习惯培养 素质提高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传承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载体。家庭从孩子出生开始到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以其固有的方式感染、熏陶和影响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初中以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社会都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家庭教育作为构筑教育体系的主要板块,以其起步早、周期长、影响大、主体可选择性小、强调施教主题综合素质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观今读史,在家庭教育上,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知识分子的家庭培养出知识性人才、习武之家训练出武术精英、巫医乐师百工之家带出技艺高超的技师的一般现象;也有高官产出罪犯、鸿儒教出白丁、山野村夫生出状元宰相的。究其原因,都是习惯造成的。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家长的金钱、地位、知识是培养人的充分条件,而必要条件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一经养成,他便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社会交往和为人处世,都起着作用。良好的习惯好似一个人储藏在自身银行里的“绿色生存资本”,一生中都会不断享用到它的利息。习以成性,性格决定人生。正如培根把培养习惯作为人生的主宰,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样。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家庭教育通过家长的施教,发挥起培养习惯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家庭教育又如何培养习惯呢?
从习惯培养的形式上来看,习惯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好的习惯往往在长期的修炼中养成,不会在一朝一夕中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就好像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从选料到成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多次修整;坏的习惯却常常在短期的不自觉的放纵中形成,就像顺风驶船、逆水行舟一样,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有人在幼教实验中,曾做过这样的观察,为了让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大约平均要强调20次以上,才能使大部分小朋友形成相对稳定的习惯,而且在日后还有很多次重复矫正、强化,才能巩固和优化;而学骂人的话和随地吐痰,有一两次就够了,无需强化,无师自通。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小抓起,适时施教,才能事倍功半。比如,孩子学会使用筷子的最佳年龄是从一岁半开始的。
影响习惯形成的因素很多,有遗传的、自身的、环境的因素,但在习惯培养上,家庭教育尤其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尽力去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不争辩地遵守所规定的生活制度,对他们不应该提出的要求,不要以他们还小,用不着叫他们负责为借口而打折扣,必须使孩子具有能够完成这些要求的信心,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对孩子不应当百依百顺,采取放纵和迁就的态度,父母的爱,如果缺乏对子女的严格要求,那是极其有害的,反之对孩子粗暴、急躁,甚至打骂,也同样不能达到培养孩子的目的。法国人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其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是一致的,哪怕是当时有人看出或后来发现不适当或需要满足或改变的。不能父亲提这种要求,而母亲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要求,父亲要处罚,母亲却要护短,家长要求的不一致,会妨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导致孩子当着父母的面表现各异,使培养良好习惯的努力流产,产生孩子性格的双重性,形成说谎不诚实的习惯。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与孩子父母亲由于在教育观点上的不一致,在孩子面前发生袒护,严重的发生冲突,这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障碍,也是提倡父母亲自己带孩子的原因之一。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至少表面文章也得做到。家庭教育通过家长的榜样,表率和价值取向的作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塑造出不同个性习惯的孩子,成就孩子的不同前途。比如,当前,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好了,家长休闲时间多了,打牌等方式成了部分家长的爱好,个别家长不注意影响,不仅在孩子面前打牌,更有甚者让孩子帮助打几把;遇到孩子饿了,给他一点钱,遇到运气不好,输了,直接把气出在孩子身上,甚至打骂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最后,家庭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育习惯。作为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礼让、乐于助人的品德,常给孩子讲列宁与花瓶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等。培养孩子的纪律、法律意识,养成爱护公物、按时作息、不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如在劳动习惯培养上,让孩子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从小让孩子参加劳动,不要以孩子小或学习忙就限制或不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劳动。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人才成长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不可小觑。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起着学校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生无形的支柱。家庭教育促使孩子习惯的形成,各种好习惯又促使各种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各种素质将促进各种人才的崭露头角。所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家庭教育的历史使命重在培养习惯。
参考文献
[1]牛楠森;试论核心家庭在儿童价值品质养成上的困境与出路[J]
[2]陈慧英;家庭—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J]
[3]余清臣;周娟;家校合作的真意——当代中国家校合作的教育学反思[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