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n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重要。实践证明,当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随之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变得愿学、爱学、乐学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师生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心灵的和谐,能够与学生分享快乐。因为只有会分享,乐于分享的老师,才能够享受到与学生分享情感、分享心情、分享思想的快乐。学会分享,不仅意味着老师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从他们的角度看待世界,而且意味着学生试着倾听,试着走近老师的世界,试着从老师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一种以心换心的交流,是一种彼此的期待和倾听。学生从老师的内心中得到了肯定及鼓励,发自内心地对语文学习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渠——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面的课就有了底子。
  1.巧妙质疑,诱发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质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诱发思考,触动学生深入分析。
  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质疑,诱发学生的思考。如:这场葬礼特殊在什么地方?这场特殊的葬礼是为谁举行的?为什么要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呢?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巧妙质疑,学生不仅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2.巧设情境,启人审美
  语文课需要合乎逻辑的思考,也需要生动、形象的感染。学习课文,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有的课文,课前教师可借助古诗词渲染课文的意境,创造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强烈的共鸣,启发学生开展想象,然后因势利导,学习课文。
  教学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教师渲染课堂情境: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降临在春光明媚的祖国大地,一批又一批视死如归的医务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医德,义无反顾地走上抗击非典一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经受严峻的考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疫情就是战斗号令,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无所畏惧地冲向险境。在灾害中经受考验,在危难中众志成城,对医护人员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胆识与意志的考验,更是一次精神与品格的检验。白衣战士舍小家、顾大家,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别年迈需要照料的双亲,割舍新婚燕尔的爱人,毅然决然、坚定从容地走向抗击非典一线;他们把生的希望带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热血铸就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用爱心凝聚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严峻的考验中交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历史不会忘记。在九八抗洪斗争中,我们诞生了彪炳至今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在2003年的中国,在白衣战士方队里,有这样一群无私无畏、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舍生忘死奋战在抗非典一线的英雄群体。教师以这样的情绪气氛导入课文,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很快进入课文。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导入课文,应因文而异,对有些深奥的科学性很强的课文,应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时,由于课文是一篇散文诗,描写了大树与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启迪人们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导入时教师突出叶子外形的美丽,提出大家争做一片美的叶子,再通过与大树的比较,正因为有叶子的无私奉献,大树才显得更美了,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识到集体的荣誉需要个体的努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的奉献。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方法多样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是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文选文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学中应因“材”施教,不同文体教法各异,相同文体也应采用不同的突破方式,即使同一篇课文,也可采用多样式的教学形式。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多媒体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特点,使教学中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深吸引学生,从而唤起求知欲,引发对所学问题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一课时,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视频及音乐的衬托下,学习兴趣浓厚。
  2.通过游戏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是活跃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兴奋剂”。学生通过团体的游戏引起兴趣,树立学习责任感。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将“比一比”、“猜一猜”、“玩一玩”等游戏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寓知识于游戏之中。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比一比”在生活当中把哪一种生物当做“老师”,教学在愉快的游戏中进行,兴趣高昂,同时掌握了的知识。
  3.开展演讲辩论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讲辩论式教学是一种强烈的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作讨论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促进学生熟悉学习内容,使其牢牢掌握,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正确开展演讲辩论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一课,开展演讲辩论式的活动,通过双方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确诚实与信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道理。
  4.开展戏剧表演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仿是小学生的本性,是创造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正因为有了模仿,才使得戏剧表演式的教学走进了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动起来”了。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采用以戏剧表演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兴趣大增,从被动变主动,由兴趣变爱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其他文献
教师的教是什么呢?汉代儒学认为“教”是“教学”,“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这是教正统的说法,汉代的儒学家已经认识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都需要以人为本。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中说得好:“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紧随其后,一个新的概念“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现在国人一提教育,必说素质教育怎样怎样好,应试教育如何如何误人子弟,提及应试教育,大有谈虎色变之势,我认为世人有矫枉过正之嫌。君不见,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神速,国力日益强大,难道就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劳?素质教育才提几年,真的就是灵丹妙药?这么快就立竿见影?凡事要一分为二。说这些并非要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长短,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适当教学手段。我认为朗读教学要具备有效性,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始终是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因此,如何做好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最好,
目的:在新生儿救治中高浓度氧非常重要,但因高氧长时间进入肺部后,产生大量活性氧,急性期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并导致慢性肺损伤而致另一并发症支气管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