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民间对外传播的力量和渠道对我国当下的对外传播工作而言,尤为重要。其中,在华外国人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视角等,在此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在此次疫情中,许多在华外国人通过短视频记录和社交媒体传播的形式,①主动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抗疫历程。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聚焦“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这一议题。
一、在华外国人:中国抗疫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长久以来,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人对中国的认知及中国印象的形成。无论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是通过影像纪实的方式,这些关于中国故事的媒介化呈现都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在这其中,在华外国人这一群体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尤其受到关注。作为有着直接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在华外国人对其中国经历的记录和解读,自然而然会被視为是基于其中国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真实反映,因此对国际受众来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在这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一些在华外国人由于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选择留在了中国,见证甚至参与了中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中的多数人和中国人民一样感同身受;他们第一时间把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展同远方的亲友分享;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传递力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此外,一些在华外国人虽然疫情期间身处异地,但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共享,他们可以从相识的中国友人或中国机构处获得更多一手的中国抗疫信息,这在当下充斥着各种虚假不实信息的媒介环境中尤其珍贵。作为其所处群体中的“中国通”或者“中国专家”,他们将被视为有关中国抗疫消息的可靠甚至权威来源,他们对于相关信息的二级传播,有助于将处于信息旋涡中的人们解放出来,更清晰全面地作出对中国抗疫事实的判断。
后疫情时代,西方舆论充斥着“中国脆弱论”“治理危机论”“经济骤降论”“产业衰退论”“企业逃华论”“新型黄祸论”等论调,②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国家形象受损的风险,增加了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难度。在此情形下,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通过他们的记录和分享传递中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秀品格,将有助于国际受众接收更多元声音,更全面地拼接出中国抗疫故事的全貌。
二、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新形式
从印刷时代的文字记录和书籍出版,到电子时代的影像记录,再到互联网时代共同织网的博客和如今随手即拍、即时分享的新媒体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和人们媒介使用习惯的更替,在华外国人对中国见闻的记录和表达也有了越来越多样的媒介呈现方式。在此次疫情中,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方式,已成为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美国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优兔上,有许多由在华外国人自媒体博主制作并上传的关于中国抗疫故事的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有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中国各地防疫日常的Vlog,也有以旁观者的视角连线留在中国(如武汉)的外籍朋友的聊天视频。例如,居住在上海的“Thomas阿福”用短视频记录了从疫情开始到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全过程,即时性强,直接生动,让国外受众看到中国不同阶段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而在北京生活了八年的“口语老炮儿马思瑞Chris”则于2月4日在优兔上传了英语短视频《美国人北京实拍:疫情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还能买口罩吗?》,该视频实拍他和朋友去超市购物的过程,记录了疫情中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防护举措,普及了疫情期间出门回家应该采取的卫生措施。此外,视频还实录了他与在美国父母的视频连线及对话,以及他对在武汉的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平凡的英雄(包括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司机、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的餐厅以及免费为医护人员人员安排住宿的酒店等)表示的感谢。整个视频真情流露,感染力强,充满了人情味。
除了一般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在讲述真实中国抗疫故事的短视频中,也出现了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PUGC),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短片《南京抗疫现场》。该纪录片主要通过自然跟拍的方式,尽量不添加任何评论配音或者背景音乐,力求朴素直观地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与工作日常呈现在大众面前。该片一经发布就成为网络热点,还获得了日本电视台、TBS、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日本主流媒体的转载,之后该片亦配以英文字幕上传到优兔并免费开放转载权。
三、在华外国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指标评估
结合陈先红和于运全提出的中国好故事的部分评价指标,③从内容选择、话语表达以及传播路径这三个重要维度看,现有“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形式有助于在华外国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在内容选择方面,现有在华外国人所拍摄的关于中国抗疫的短视频在对外性指标方面表现较好。对外性指标主要包括:议题关切性、主题合适性和情感共鸣性。本次疫情牵动着全球各国的命运,因此必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国议题;在主题合适性上,现有在华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中呈现的多为一些抗疫期间中国民众的生活日常,较少直接涉及到相对而言比较敏感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话题;在引发情感共鸣方面,这些视频大多以视频拍摄者的第一视角,将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关注微观细节,带给受众近距离体验的亲切感,比较能够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在话语表达方面,非虚构的短视频记录方式有助于真实性的凸显,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记录,其视听语言的叙事性也较能引人入胜。现有Vlog的记录形式是一种非虚构类视频,是新媒介环境下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有力工具。它通过视听双通道对现实的还原,最大程度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观众疑虑,加强可信性。④除了真实性以外,视听结合的叙事方式更加生动,可以调动人的多重感官系统,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短视频的表达方式及叙事风格的简约也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 在传播路径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转发分享功能实现了短视频的快速、广泛传播,此外,其具有的评论、点赞和反对等社交机制也有助于突破单向的传播模式,增强话题的互动性和讨论氛围。从现有的实践看,一些视频发布者,尤其是比较成熟的自媒体博主注重互动,有时会在留言区设置互动。例如,“Thomas阿福”在评论区置顶诸如“你们生活的地方情况怎么样了”的互动话题或倡导大家“相信科学,不信谣言!一起度过难关!”等。这往往能引发评论区的活跃互动。这些留言和评论又形成了一种复调,既唤醒了人们的共情,也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网络空间。
四、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挑战
总体而言,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多元主体中的组成部分,在华外国人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始主动记录中国并向世界传播。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首先,尽管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兴趣较大,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由于个人背景、来华目的和融入程度的不同,在华外国人对中国的呈现也可能出现不同面向,甚至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尊重中国人民并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他们将其眼中的中国形象传递出去。对于他们的肯定,我们应不骄不躁;而面对他们的质疑或不满,我们也应该及时了解疏通。当然,对于一些以“外国人”身份自居,漠视中国的法律法规、无理取闹的行径,我们更应当警惕,注意讲究方法,避免其不切实际、以偏概全地对中国形象进行抹黑。其次,新媒体对个人的赋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个人表达的自由,也可能导致舆论的喧嚣。就新媒体传播而言,其呈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是危机的放大器,若不加以引导和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被称为社会“龙卷风”或“飓风”。⑤因此,对在华外国人使用新媒体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我们亦有必要加以警惕和重视。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前期主动设置议题,制作过程中主动给予协作,以及后期及时跟进反馈等环节进行积极引导和风险规避。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720191059)
「注释」
①本文所说的在华外国人,指的是具有在中國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与经验的外国公民。
②王文等:《后疫情时代,中国形象传播方式急需改革》,《对外传播》2020年第3期。
③陈先红、于运全:《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④王嘉婧、胡钰:《非虚构类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5期。
⑤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责编:谭震
一、在华外国人:中国抗疫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长久以来,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人对中国的认知及中国印象的形成。无论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是通过影像纪实的方式,这些关于中国故事的媒介化呈现都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在这其中,在华外国人这一群体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尤其受到关注。作为有着直接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在华外国人对其中国经历的记录和解读,自然而然会被視为是基于其中国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真实反映,因此对国际受众来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在这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一些在华外国人由于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选择留在了中国,见证甚至参与了中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中的多数人和中国人民一样感同身受;他们第一时间把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展同远方的亲友分享;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传递力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此外,一些在华外国人虽然疫情期间身处异地,但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共享,他们可以从相识的中国友人或中国机构处获得更多一手的中国抗疫信息,这在当下充斥着各种虚假不实信息的媒介环境中尤其珍贵。作为其所处群体中的“中国通”或者“中国专家”,他们将被视为有关中国抗疫消息的可靠甚至权威来源,他们对于相关信息的二级传播,有助于将处于信息旋涡中的人们解放出来,更清晰全面地作出对中国抗疫事实的判断。
后疫情时代,西方舆论充斥着“中国脆弱论”“治理危机论”“经济骤降论”“产业衰退论”“企业逃华论”“新型黄祸论”等论调,②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国家形象受损的风险,增加了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难度。在此情形下,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通过他们的记录和分享传递中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秀品格,将有助于国际受众接收更多元声音,更全面地拼接出中国抗疫故事的全貌。
二、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新形式
从印刷时代的文字记录和书籍出版,到电子时代的影像记录,再到互联网时代共同织网的博客和如今随手即拍、即时分享的新媒体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和人们媒介使用习惯的更替,在华外国人对中国见闻的记录和表达也有了越来越多样的媒介呈现方式。在此次疫情中,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方式,已成为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美国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优兔上,有许多由在华外国人自媒体博主制作并上传的关于中国抗疫故事的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有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中国各地防疫日常的Vlog,也有以旁观者的视角连线留在中国(如武汉)的外籍朋友的聊天视频。例如,居住在上海的“Thomas阿福”用短视频记录了从疫情开始到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全过程,即时性强,直接生动,让国外受众看到中国不同阶段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而在北京生活了八年的“口语老炮儿马思瑞Chris”则于2月4日在优兔上传了英语短视频《美国人北京实拍:疫情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还能买口罩吗?》,该视频实拍他和朋友去超市购物的过程,记录了疫情中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防护举措,普及了疫情期间出门回家应该采取的卫生措施。此外,视频还实录了他与在美国父母的视频连线及对话,以及他对在武汉的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平凡的英雄(包括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司机、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的餐厅以及免费为医护人员人员安排住宿的酒店等)表示的感谢。整个视频真情流露,感染力强,充满了人情味。
除了一般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在讲述真实中国抗疫故事的短视频中,也出现了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PUGC),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短片《南京抗疫现场》。该纪录片主要通过自然跟拍的方式,尽量不添加任何评论配音或者背景音乐,力求朴素直观地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与工作日常呈现在大众面前。该片一经发布就成为网络热点,还获得了日本电视台、TBS、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日本主流媒体的转载,之后该片亦配以英文字幕上传到优兔并免费开放转载权。
三、在华外国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指标评估
结合陈先红和于运全提出的中国好故事的部分评价指标,③从内容选择、话语表达以及传播路径这三个重要维度看,现有“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形式有助于在华外国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在内容选择方面,现有在华外国人所拍摄的关于中国抗疫的短视频在对外性指标方面表现较好。对外性指标主要包括:议题关切性、主题合适性和情感共鸣性。本次疫情牵动着全球各国的命运,因此必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国议题;在主题合适性上,现有在华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中呈现的多为一些抗疫期间中国民众的生活日常,较少直接涉及到相对而言比较敏感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话题;在引发情感共鸣方面,这些视频大多以视频拍摄者的第一视角,将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关注微观细节,带给受众近距离体验的亲切感,比较能够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在话语表达方面,非虚构的短视频记录方式有助于真实性的凸显,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记录,其视听语言的叙事性也较能引人入胜。现有Vlog的记录形式是一种非虚构类视频,是新媒介环境下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有力工具。它通过视听双通道对现实的还原,最大程度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观众疑虑,加强可信性。④除了真实性以外,视听结合的叙事方式更加生动,可以调动人的多重感官系统,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短视频的表达方式及叙事风格的简约也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 在传播路径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转发分享功能实现了短视频的快速、广泛传播,此外,其具有的评论、点赞和反对等社交机制也有助于突破单向的传播模式,增强话题的互动性和讨论氛围。从现有的实践看,一些视频发布者,尤其是比较成熟的自媒体博主注重互动,有时会在留言区设置互动。例如,“Thomas阿福”在评论区置顶诸如“你们生活的地方情况怎么样了”的互动话题或倡导大家“相信科学,不信谣言!一起度过难关!”等。这往往能引发评论区的活跃互动。这些留言和评论又形成了一种复调,既唤醒了人们的共情,也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网络空间。
四、凝聚在华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挑战
总体而言,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多元主体中的组成部分,在华外国人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始主动记录中国并向世界传播。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首先,尽管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兴趣较大,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由于个人背景、来华目的和融入程度的不同,在华外国人对中国的呈现也可能出现不同面向,甚至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尊重中国人民并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他们将其眼中的中国形象传递出去。对于他们的肯定,我们应不骄不躁;而面对他们的质疑或不满,我们也应该及时了解疏通。当然,对于一些以“外国人”身份自居,漠视中国的法律法规、无理取闹的行径,我们更应当警惕,注意讲究方法,避免其不切实际、以偏概全地对中国形象进行抹黑。其次,新媒体对个人的赋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个人表达的自由,也可能导致舆论的喧嚣。就新媒体传播而言,其呈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是危机的放大器,若不加以引导和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被称为社会“龙卷风”或“飓风”。⑤因此,对在华外国人使用新媒体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我们亦有必要加以警惕和重视。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前期主动设置议题,制作过程中主动给予协作,以及后期及时跟进反馈等环节进行积极引导和风险规避。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720191059)
「注释」
①本文所说的在华外国人,指的是具有在中國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与经验的外国公民。
②王文等:《后疫情时代,中国形象传播方式急需改革》,《对外传播》2020年第3期。
③陈先红、于运全:《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④王嘉婧、胡钰:《非虚构类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5期。
⑤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