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公民意识的含义和构成、公民意识的现状、公民意识的现状原因分析等方面对我国公民意识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民意识生成的机制对策,以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字公民意识和谐社会民主法治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38-01
一、公民意识的含义和现状
(一)公民意识的含义和构成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包括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还包括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感应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①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首先,独立的主体意识。即主体对于自身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认识,实质上就是公民在自己对象性活动(认识和实践)中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其次,公民的责任意识。公民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履行对社会的诚信义务的意识;再次,公民的法治意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对法律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和能力。最后,公民的功德意识。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规范和调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是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道德规范。
(二)公民意识的缺失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里程的发展而不断的增强,但总的来说,我国公民意识的总体是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低参与率。广大普通民众不认为从事政治活动是自己份内之事,对自己合理的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难以形成政治参与的动机,于是许多人不参与政治活动,从而造成低参与率。另一种形式是参与的低效性。这种情况下主体对本身权利同样没有正确认识,而是把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义务,作为对政治权威的服从,作为对政治权威号召的响应。这是一种在不正常动机驱动下产生的政治行为”。②
二、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和生成机制探析
(一)我国公民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经济上,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的小生产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农业经济,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政治上,在中国封建社会,为维护封建的皇权专制、等级特权制度,统治阶级极力推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没有空间发展的空间,公民意识无法产生;传统文化上,中国文化中人文传统的缺失,使中国民众从来没有受到过系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封建专制制度孕育了专制独裁文化,极大地禁锢了人的思想,束缚了人的独立和自由。传统文化以“忠’、“孝”、“节”、“义”为最高道德标准,它已渗透到民众思想深处,这种沉重的文化积淀制约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的生成;现代教育上,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根本上影响了公民意识的普遍形成。
因此,“现代公民意识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才逐步确立的,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公民意识的概念,有的只是百姓意识。“百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它蕴藏着中国的文化基因。一方面,从内部因素上看,即从公民的主体性方面来看,一是公民没有政治参与的必要知识、技巧,即他不能有效地参与;二是政治参与的主观愿望和动机缺乏;三是责任意识淡化,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或者只关注那些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③
(二)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探析
经济上,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为公民意识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公民富足富有,才能真正摆脱因贫困带来的对他人尤其是对官员的依附,“臣民”思想才会根绝,独立自主精神才会张扬。另一方面,“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内涵于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及其运行当中。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激发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正是通过参与市场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对资源优化配置,等价交换,竞争与合作,自由与平等的各种市场规则与秩序予以合法性、合理性的认同和内化,自由、民主、平等、竞争、法治、权利、义务等公民意识也将逐步得到发育,进而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命和责任,并形成稳定的观念体系,最终成为公民自觉的意识。”④
政治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引导及政治实践机制。为公民意识生成提供制度保证及实践机制。“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获得政治知识,积累政治经验,学会政治技能和技巧,进一步形成和提高民主意识,培养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能力;还可以增强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学会发挥自己作为政治主体的作用,提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培植宽容精神,充分权衡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人格,体现自身价值,成长为具有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现代公民。”⑤
法治上,“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弘扬宪法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公民基本权利是公民立足社会生活的资格,也是公民意识得以形成的前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将有利于唤起公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激发其参政意识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⑥
文化上,“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无论是努力培育公民意识生成的实践环境,还是法律制度的实施,都是从外部环境考虑公民意识的生成。强化公民教育,发展理性的公民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才是生成公民意识最根本的路径选择。”⑦
关键字公民意识和谐社会民主法治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38-01
一、公民意识的含义和现状
(一)公民意识的含义和构成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包括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还包括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感应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①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首先,独立的主体意识。即主体对于自身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认识,实质上就是公民在自己对象性活动(认识和实践)中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其次,公民的责任意识。公民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履行对社会的诚信义务的意识;再次,公民的法治意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对法律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和能力。最后,公民的功德意识。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规范和调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是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道德规范。
(二)公民意识的缺失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里程的发展而不断的增强,但总的来说,我国公民意识的总体是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低参与率。广大普通民众不认为从事政治活动是自己份内之事,对自己合理的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难以形成政治参与的动机,于是许多人不参与政治活动,从而造成低参与率。另一种形式是参与的低效性。这种情况下主体对本身权利同样没有正确认识,而是把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义务,作为对政治权威的服从,作为对政治权威号召的响应。这是一种在不正常动机驱动下产生的政治行为”。②
二、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和生成机制探析
(一)我国公民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经济上,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的小生产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农业经济,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政治上,在中国封建社会,为维护封建的皇权专制、等级特权制度,统治阶级极力推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没有空间发展的空间,公民意识无法产生;传统文化上,中国文化中人文传统的缺失,使中国民众从来没有受到过系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封建专制制度孕育了专制独裁文化,极大地禁锢了人的思想,束缚了人的独立和自由。传统文化以“忠’、“孝”、“节”、“义”为最高道德标准,它已渗透到民众思想深处,这种沉重的文化积淀制约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的生成;现代教育上,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根本上影响了公民意识的普遍形成。
因此,“现代公民意识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才逐步确立的,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公民意识的概念,有的只是百姓意识。“百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它蕴藏着中国的文化基因。一方面,从内部因素上看,即从公民的主体性方面来看,一是公民没有政治参与的必要知识、技巧,即他不能有效地参与;二是政治参与的主观愿望和动机缺乏;三是责任意识淡化,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或者只关注那些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③
(二)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探析
经济上,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为公民意识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公民富足富有,才能真正摆脱因贫困带来的对他人尤其是对官员的依附,“臣民”思想才会根绝,独立自主精神才会张扬。另一方面,“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内涵于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及其运行当中。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激发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正是通过参与市场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对资源优化配置,等价交换,竞争与合作,自由与平等的各种市场规则与秩序予以合法性、合理性的认同和内化,自由、民主、平等、竞争、法治、权利、义务等公民意识也将逐步得到发育,进而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命和责任,并形成稳定的观念体系,最终成为公民自觉的意识。”④
政治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引导及政治实践机制。为公民意识生成提供制度保证及实践机制。“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获得政治知识,积累政治经验,学会政治技能和技巧,进一步形成和提高民主意识,培养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能力;还可以增强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学会发挥自己作为政治主体的作用,提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培植宽容精神,充分权衡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人格,体现自身价值,成长为具有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现代公民。”⑤
法治上,“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弘扬宪法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公民基本权利是公民立足社会生活的资格,也是公民意识得以形成的前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将有利于唤起公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激发其参政意识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⑥
文化上,“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无论是努力培育公民意识生成的实践环境,还是法律制度的实施,都是从外部环境考虑公民意识的生成。强化公民教育,发展理性的公民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才是生成公民意识最根本的路径选择。”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