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理由 传承和弘扬150年前船政学堂工学紧密结合的办学形式,人才为本、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主动探寻当下学校治理内生动力,坚持以“趋变求新”为核心,加快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实现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和发展模式。
亮 点 学校紧紧抓住福建省深化职业院校“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机遇,与省教育厅签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放权、盘活资源,学校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同時,以《求是堂藝局章程》为蓝本,依法制定并实施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并推进“学校法律事务室”建设,对学校依法依章办学进行合法性审查,实现依章程规范办学。
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实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晰学校是管理主体,系部是办学主体,充分盘活办学、用人、财务等自主权。实施教授治学,筹备建设“教授委员会”,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开展“党委书记说发展、院长说办学、分管院长说管理、处室负责人说服务、系部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职工说岗位”等治理活动,办学活力不断彰显。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职业院校。学校融通船政“制度化、国际化、品牌化、内涵化”四化合一的治理精髓,探索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为基于资本为纽带的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保障,通过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换取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大力推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学院理事会”,形成学校与政、行、企“四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委员会运行;力促学校创新创业发展,以“福建省校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使职业教育链与企业创新发展链紧密对接;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引进企业主体参与办学,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格局持续全面优化。
学校以船政文化为特色、以内涵质量为保障,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制定清理规章制度。出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目标管理责任书(2016-2018)》《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规划》三大主体文件,紧紧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销对路,科研更贴近产业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与考核,围绕重大改革项目,建立配套的监督运行机制和办法,层层传导压力,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形成长效机制,增强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
亮 点 学校紧紧抓住福建省深化职业院校“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机遇,与省教育厅签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放权、盘活资源,学校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同時,以《求是堂藝局章程》为蓝本,依法制定并实施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并推进“学校法律事务室”建设,对学校依法依章办学进行合法性审查,实现依章程规范办学。
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实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晰学校是管理主体,系部是办学主体,充分盘活办学、用人、财务等自主权。实施教授治学,筹备建设“教授委员会”,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开展“党委书记说发展、院长说办学、分管院长说管理、处室负责人说服务、系部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职工说岗位”等治理活动,办学活力不断彰显。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职业院校。学校融通船政“制度化、国际化、品牌化、内涵化”四化合一的治理精髓,探索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为基于资本为纽带的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保障,通过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换取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大力推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学院理事会”,形成学校与政、行、企“四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委员会运行;力促学校创新创业发展,以“福建省校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使职业教育链与企业创新发展链紧密对接;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引进企业主体参与办学,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格局持续全面优化。
学校以船政文化为特色、以内涵质量为保障,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制定清理规章制度。出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目标管理责任书(2016-2018)》《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规划》三大主体文件,紧紧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销对路,科研更贴近产业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与考核,围绕重大改革项目,建立配套的监督运行机制和办法,层层传导压力,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形成长效机制,增强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