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依据产学合作与校企合作的相关理论,梳理出影响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即以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等因素作为输入变量,以合作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对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作用机理;同时,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各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校企合作动力、沟通机制与合作关系这三大主要因素对校企合作行为、合作成效有正向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积极影响,但对校企合作行为影响不显著;校企合作行为对合作成效也有正向积极影响;不同合作模式在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合作行为上表现的积极性最高,取得的合作成效最好。
  关键词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3-0030-08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未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时代形势,高校必须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及教学模式,通过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教学过程的职业化和实践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高校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在技术、人才、师资、信息等方面进行优势资源互补,是改善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资源与加大技术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模式表现出极大关注与支持。校企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尚待提高,缺乏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及制度保障,双方的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持续能力低、难以建立真正的“双赢”合作形式等,与德、美、英、日等国差距还很大。郭斌(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学—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实现了合作目标,取得了明显的合作效果,成效显著;28.8%的人认为有一定效果,但合作成效不明显;约2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合作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有10.6%的人认为校企合作不仅不能带来双方效益的提高,反而可能有负面效果;另有27.3%选择了不清楚[1]。
  据此,“如何促进高校校企合作、提高其合作的有效性”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分析影响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因素出发,构建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进而借助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对合作成效的影响强弱程度,以期能够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需求,为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与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二、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合作动力
  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本质上是由于利益的驱动,而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研究支撑资源,包括企业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实验设备以及产品生产经验。企业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驱动,与高校开展合作,高校通过合作可以获得一定的研究经费,提高其设备和实验条件,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因此,这成为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第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就业。通过合作的开展,让学生深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锻炼其专业技能与协作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就业能力,为提高学校影响力打下基础。第三,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及时反馈。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是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诱因,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也能够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产生反馈作用。
  (二)合作关系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认识上的差别,容易引发在校企合作上大量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问题,最终导致校企合作有效性和绩效的下降。一般而言,企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市场导向倾向,对合作成果的商业价值更为注重,而相比之下,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则更关注人才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的产出结果,这种组织文化或者说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被认为将会对校企合作行为产生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校与企业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问题,实现两个组织的对接与协同,是推动校企合作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
  (三)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保障其正常建立和运行,需要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和沟通机制,建立相应的负责沟通联络的组织机构,以有效的沟通来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落实。校企合作的成效与沟通渠道和信息传递休戚相关。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信息沟通与合作联络渠道不畅成了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严重障碍,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沟通与联络障碍问题。R.E.Lopea-Martinez等通过对墨西哥的一个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显示,良好的沟通渠道与方式对校企合作行为有积极影响[2]。因此,除了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设立沟通机构之外,还要完善沟通机制,并在机构中设立若干工作组,具体组织高校与企业双方参与合作项目的策划研究,处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四)外部环境
  研究表明,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校企合作双方都有很强的动机去寻找和达成交易成本最低的合作方式,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将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交易成本的结构,从而对校企合作参与者的行为产生影响。政府部门除了可以在政策上引导校企合作,还可以从资金与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直接推动和支持。柳卸林基于大量的数据处理得出,政府科技投入水平,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区域创新环境对校企合作联盟的效果有显著影响[3]。张经强(2006)等人认为,“政府应该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抚惠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协调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校企结合的大环境”[4]。   (五)合作行为
  Adam D(2006)认为校企合作中,企业要对合作给予从上到下的支持,减少合作中的不便[5]。赵杭丽、凤进认为不同企业的合作目的、资源投入对校企合作成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Veugelers认为,校企的整体创新战略对高校参与校企合作有显著正向影响[7]。在校企合作行为中主要包括双方领导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参与合作的主动和积极性两个方面。高层领导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对组织内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和企业双方都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合作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合作共识与认同感,也是提高合作成效的重要途径。
  (六)合作模式
  除了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外,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对合作成效产生差异化影响。一般来说,采用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在资源、动力、关系以及沟通、合作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高校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有利于合作各方发挥其优势的创新机制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企业可以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预期以及技术特点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Bonaccorsi和Piccaluga认为,校企结合模式是影响校企结合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指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校企合作各方基于自身的研发能力、条件以及所处的信息位置,在对风险、收益进行衡量与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8]。
  三、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框架构建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见,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合作系统,许多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在合作要素层面,校企合作动力、合作关系、合作双方的沟通机制以及外部环境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合作过程来看,校企合作行为对合作成效有较大影响,不同的合作模式会在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上显示出差异性。至此,如果把这样一种描述用于研究参与校企合作的高校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便可以得到一个概念模型,见图1。
  根据前文的分析,校企合作成效是外部环境与合作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校企动力是影响合作成效的首要因素,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创造绩效的活动,充分的动力能促进高校与企业开展长远、可持续的合作。校企合作关系、沟通机制以及外部环境与合作动力一样,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因素。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合作双方取得较好的合作效果。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降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成本,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在外部环境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会对校企合作成效产生影响,但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影响较直接,通过帮助校企双方寻求合作者,减少了参与校企合作双方的搜寻成本,进而能促进合作成效。同时,校企合作行为的积极性越高,合作成效越好,并且不同的合作模式也会在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上显示出差异。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校企合作动力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创造绩效的活动,在实现合作目标与成效的过程中,合作动力是影响合作成效的首要因素。Pmueller等对高校与企业的调查也表明,校企之间的文化价值差异并不会阻碍合作的开展,但需要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对接、协同机制[9]。高校是否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及对合作所投入的人、财、物等直接决定校企合作的成效。高校的合作意愿与积极性直接决定与企业合作所提供的知识数量与质量,合作意愿越弱,高校合作过程中行为越不积极,合作成效越不高。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校企合作动力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动力越强烈,合作行为越积极;
  H1b:校企合作动力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动力越强烈,合作成效越好;
  2.校企合作关系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校企合作双方相互依赖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般来说,合作双方地理距离、参与合作成员的个人关系、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益分配的明确、目标的一致性等都会影响校企合作关系的紧密性和信任程度。校企合作关系是通过在委托、信任与交流模式的影响中逐渐完成、成长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合作双方取得较好的合作成效,一般说来,通过长期的合作,合作双方的关系会趋于正式化和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效率。Bloedon R指出,校企合作中,双方建立关系时的互相信任感越强,在价值和心理上对对方的认同感越强,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就维持得越久[10]。Fritsch的研究表明,在校企合作中具有支持合作态度的大学研究人员对合作绩效有着更大的贡献[11]。通常情况下,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时间越长,相互之间越具有默契,合作进行中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关系就越稳定,合作成效就越好。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校企合作关系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关系越稳定,合作行为越积极;
  H2b:校企合作关系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关系越稳定,合作成效越好。
  3.校企沟通机制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许多学者对组织的有效沟通形式进行了研究,信息沟通与合作联络渠道不畅成为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严重障碍,但高的沟通频率与质量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与有效性。Kelso R认为,高的沟通频率、好的沟通效果可以使问题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好的方式进行解决,因为当信息沟通有效,决策的程序化水平比较高时,就能减少由于一些非重要辅助活动而带来的成本(包括时间与资金),从而提高合作效率[12]。Petr Hanel和Marc St-Pierre等人指出,定期举行非正式交流对校企合作双方加强沟通、增进感情和了解、促进合作行为积极性有正向影响[13]。李梅芳指出,通过设立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企业三方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具体管理高校与企业双方的沟通交流,处理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成效[14]。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校企沟通机制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沟通机制越完善,合作行为越积极;
  H3b:校企沟通机制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沟通机制越完善,合作成效越好。
  4.外部环境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外部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等都会对校企合作成效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和中介这两个对校企合作有较直接影响的方面。Elias G Carayannis和Jeffrey Alexander认为,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强的资源和能力互补性,这有利于合作关系的建立,并取得较高的合作成效,但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却常常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5]。D.H.Lee认为,在校企合作的产生过程中,政府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16]。校企合作双方都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找和达成交易成本最低的校企合作方式,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将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交易成本的结构,从而对校企合作参与者的行为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4a:外部环境因素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外部因素对合作的支持性越强,合作行为越积极;
  H4b:外部环境因素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外部因素对合作的支持性越强,合作成效越好。
  5.校企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高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是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行为对校企合作有着重要影响。Parkhe采用博弈分析法认为,高校以往的合作历史和未来的合作前景对校企合作成效有着重要影响[17]。Mora-Valentin等认为,合作方的声誉是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要素[18]。叶飞等以珠三角地区80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经验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校企合作行为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合作行为越积极,合作成效越好。
  6.校企合作模式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根据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和组织方式,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共建实体、人才交流与培训、技术服务与咨询等。Donald S通过对加拿大36家先进材料生产厂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校企合作是技术创新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20]。郭晓川通过针对大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委托-代理模式是国内大学教师与产业界最喜欢的一种合作模式。Tanriverdi指出,校企合作模式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产出效率及有效性[21]。因此,要取得较高的校企合作成效,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必须选择一种适当的合作模式,根据双方的合作目标、预期以及学校的教学优势、企业自身的技术特点,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6a: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行为方面存在差异;
  H6b: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成效方面存在差异。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收集情况
  1.问卷基本内容
  本研究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填表者的职位、学校办学性质、学校层次、合作类型、合作模式、合作企业的行业、产业、合作时间、合作对象、项目合作信息来源、合作目的等。第二部分,变量评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通过对具体题项打分而获得受访者对各个变量的评价信息,内容包括: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与企业的关系、沟通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信息的搜集。
  2.变量与测量指标选取
  根据前人对校企合作成效的研究,以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等因素作为输入变量,以合作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各变量对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作用机理,在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本研究将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视作一个系统,为测量各个影响因素对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情况,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和实证分析。其中,问卷包括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合作行为、合作成效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
  3.问卷搜集和样本情况
  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校企合作的相关负责人、学校分管领导、校企合作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及学生,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138份,问卷回收率93%,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3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样本选取了江苏省内的24所高等院校,从调查样本校企合作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主要以与第二产业(13所)、第三产业(9所)的合作项目为主,第一产业最少(2所);从合作类型来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共建为主,这一类型占所有样本的64.5%,以校为主、以企业为主的分别占25.4%和10.1%。从合作时间来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时间主要集中在2-4年或4年以上的长期合作,其中,2-4年的合作期限占总样本的40%,4年以上占30.8%。
  (二)实证分析
  1.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是以结构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进行资料收集,在进行不断测试后,剔除无效因子后剩下的因子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下面对筛选过后的有效问项进行信度分析,并采用Cronbacha系数法来分析信度。本研究中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Cronbachsα值高于0.8,超过了一般标准0.7。说明该问卷所获取资料的一致性程度较高,问卷在不同测试者中进行反复调查可以获得较为一致的结论。效度分析发现,各个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01~0.653之间,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在0.313~0.489之间。因此,综合分析可见,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判断校企合作成效各影响因素的不同测度题项是否准确反映了该变量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验证论文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1)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对校企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与外部环境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20.0中KMO测度与Bartlett sphere检验法来对回收问卷中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进行检验,测试结果KMO为0.802,Bartlett sphere检验中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000(小于0.001),完全适合因子分析条件。同时采用Descriptives和Extraction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校企合作的因素模块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作为有效因子,采用迭代次数为25的最大收敛,方差最大旋转。Score项的选择把变量作为回归分析使用变量保存,得到高校校企合作决定性因素模块的因子分析载荷矩阵,最后形成11个题项,4个维度的正式量表,因素1为合作动力的有效因子,因素2是合作关系的有效因子,因素3为校企合作沟通机制的有效因子,因素4为校企合作外部环境的有效因子,4个因子的总体方差解释达到77.86%,说明提取的4个因子对底层的各个指标综合反映效果良好。
  其次,对校企合作行为的因子分析。同样进行样本充分性和球形检验,KMO系数为0.913,Bartlett球形检验在0.000(满足Bartlett<0.001的要求)水平显著,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最大方差主成分分析和参照轴旋转,根据Kaiser检验标准,剔除一致性较差的因子,得到有效因子B1、B2、B5、B7,所对应的因子荷重分别为0.856、0.809、0.718、0.844,说明项目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所得因素将用于后面分析。
  (2)校企合作成效的因子分析
  在原样本问卷中设计了7个校企合作成效方面的内容。再不断进行因子分析测试,剔除一致性较差的因子,最后剩下P2、P3、P6、P7四个题项,其因子荷重均在0.600以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一致性;样本充分性和球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系数达到0.734,属于较好水平,Bartlett球形检验在0.000水平显著,依据Kaiser检验标准,本研究的样本和项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3.相关分析
  在相关性方面,如表1所示,在影响因素方面,动力因素、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合作的外部环境与合作行为和合作成效各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其中合作关系和校企合作行为相关性最高,达到0.827,合作关系与校企合作成效相关性为0.627。合作动力与校企合作行为的相关性为0.650,合作动力与校企合作成效的相关系数为0.611。沟通机制与校企合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597,沟通机制与校企合作成效的相关系数为0.531。外部环境与校企合作行为的相关性为0.254,外部环境与校企合作成效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分析发现校企合作行为与校企合作成效也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1),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781。
  4.回归分析
  (1)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与外部环境对合作行为的回归分析
  在探讨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外部环境与校企合作行为的影响过程中,以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为自变量,以校企合作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模型中的适配度达到显著性水平(F=257.043,P=0.000),调整的R2为0.853。模型中的D-W值为1.804,不存在自相关现象;VIF远小于10,说明各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到,合作动力、合作关系及沟通机制与合作行为关系都很显著,但外部环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或支持主要体现在宏观政策上,而对具体合作项目的内在活动形式、交流等问题并未进行过多干涉,因而政府有关产学合作的措施对产学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交流等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设H1a、H2a、H3a。
  (2)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与外部环境对合作成效的回归分析
  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外部环境与校企合作成效的多元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中的适配度达到显著性水平(F=44.328,P=0.000),调整的R2为0.487。模型中的VIF远小于10,说明各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为1.574,不存在自相关现象。从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到,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与校企合作成效间关系显著,其显著性概率都在0.005及以下。这表明,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外部环境对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显著;从而支持原假设H1b、H2b、H3b、H4b。结合表2和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验证了H1a、H1b、H2a、H2b、H3a、H3b、H4b。
  (3)合作行为对合作成效的回归分析
  校企合作行为对合作成效的多元回归结果见表4。模型中的适配度达到显著性水平(F=20.279,P=0.000),调整的R2为0.141。模型中的VIF远小于10,说明各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为1.774,不存在自相关现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校企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关系显著,其显著性概率为0.000,支持原假设H5。
  由于校企合作成效除了受以上几个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方差分析来检验校企合作模式对合作成效是否存在影响,及不同合作模式对成效影响力的强弱程度,并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考量依据。对校企合作模式,本研究将其分为四大类并对其按照数字1、2、3、4进行编号,1以人才交流或员工培训为主,2以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3以合作开发课程和工艺改进为主,4以新产品设计为主。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进行分析,以判断校企合作模式对校企合作行为与成效是否有显著影响,结果见表5。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行为(F=4.095,P=0.043)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合作行为方面,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的主体行为最积极,合作开发课程合作模式次之,为3.981,因此假设H6a得到证实。在校企合作成效方面,不同的合作模式与校企合作成效间存在显著差异(F=3.263,P=0.005),因此假设H6b得到支持。其中,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效最好,这表明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取得较好成效。   (三)假设验证
  根据论文的理论设计,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就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汇总见表6。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以及合作行为对校企合作成效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合作行为作为中介力量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
  合作动力、合作关系以及沟通机制对合作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但外部环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原因在于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或支持主要体现在宏观政策上,而对具体合作项目的内在活动形式、交流等问题并不十分关心,因而政府有关产学合作的措施对产学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交流等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不同合作模式在合作行为与成效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中,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合作行为上表现得积极性最高,取得的合作成效最好。
  (二)建议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产品开发、技术革新与改造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成效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而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行为的积极性是提高合作成效的关键所在。高校与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中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合作中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的设置、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利益分配、资金投向等方面会出现一些分歧或矛盾,政府作为高校市场的培育者和市场化体制环境的提供者,应该承担起协调服务这一综合性管理的职能。因此,要使校企合作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加强统筹管理,为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调控,完善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同时,以“人才”为核心,加强学校、企业的双向合作,一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双向合作”,另一方面,推进个性化课程的实施,加强技术交流的横向发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 考 文 献
  [1]郭斌. 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68.
  [2]R.E. Lopea-MartinezR.E.et al.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ng(UIC): A Mexican Case[J]. R
其他文献
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2016年,与教育部签署《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在职业教育领域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建设。计划遴选100所左右职业院校,由实施方结合产业结构特点,择优合作建设10个左右“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以及90个左右“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并向合作学校赠送部分实训设备、教学资源包、教学云平台、离线编程
入选理由 立足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热点问题,探讨其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对当下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纷争予以澄清。  出 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5  著 者 张志增,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要观点 本文指出,2014年2月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正按照国务院部署有
1月14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举办职业教育合作推进会,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常务副理事长、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校长杨秀英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邓斯云代表双方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此次推进会将充分发挥和利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促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发展。
摘 要 结合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战略落地困难、教育教学服务工作职责不清、流程设计不规范、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经验为例,重点阐述如何运用PDCA过程管理方法,开展工作流程编制、职责梳理、管理成熟度评估等卓越绩效管理活动,进而全面持续地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最终实现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职业院校;过程管理;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赴龙南垇下村帮扶结对贫困户  目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帮扶干部一行18人,深入到龙南县垇下村开展帮扶结对。学校扶贫工作队的教师们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贫困原因、经济来源和收入,填写《帮扶记录卡》和信息表;讓贫困户知晓学校、乡镇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向帮扶联系户宣传江西省、市、县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勉励贫困村民要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学校扶贫工作
摘 要 组织趋同是高职院校在特定制度环境中寻求合法性的主要途径。合法性机制通过强迫趋同、模仿趋同和规范趋同引导高职院校趋同发展。趋同能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办学,但过度趋同又导致高职院校办学出现千校一面、缺乏创新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和学校合力克服过度趋同,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新制度主义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
时间:2013年6月25日至7月9日  主持人:吉塔·苏布拉马尼亚姆(Gita Subrahmanyam),卡特琳娜(Katerina Ananiadou)  提升TVET社会形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只要TVET仍被家长和学生视为“最后场所”或“第二选择”,其推动青年就业的功能就受到限制。与会者指出,虽然目前乐观派将TVET视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潜在路径并努力提高其社会地位,但是TVET长期以来的
摘 要 2017年,主题为“共建现代职业教育,共享‘一带一路’繁荣”的第4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南宁举办。开幕式开启了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高层对话打造了职业教育对话协商新机制,高峰论坛搭建了职业教育经验共享高平台,边境联盟会议与论坛开辟了职业教育合作落实新途径,留学生才艺晚会、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暨百校推介会、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对话会、职业教育装备展、职业院校学生烹饪技能大赛
摘 要 针对中职实践中对“双师型”教师理解的片面性,结合其发展中需要的实际素质,提出“学术—技术—师范”二层次三维度素质结构。由于“双师型”教师来源和岗位不同,其三维水平各异,应在调查基础上根据其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补偿培训。对粤西中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实施的问卷调查表明:粤西“双师型”教师单方面学历达标率高,但缺失学术素质,需要实施补偿培训;技术维度上缺乏企业实训经验,水平有待提高;师范维度
摘 要 产教融合是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产教融合过程管理,可持续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依据职业标准制订课程内容(教学计划P),到教学与生产一体化(教学实施D),再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考核(教学检查C),最后总结固化经验、提出产教融合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入下一次循环(提升水平A),以此构建一个动态、循环的提高产教融合质量的过程管理方法,促进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