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官释明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m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有学者认为,该条规定是典型意义上的法官释明权。笔者认为不然。释明权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主张或陈述的意思不明确、不充分或者有矛盾,或有不当的诉讼主张和陈述,或者他所举的证据材料不够而误以为足够了的时候,法官对当事人进行发问,提醒、启发当事人把不明确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补充,把不当的予以排除、修正,提示当事人提出证据,以便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行为。释明权是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法官的一种诉讼行为,法官实施这种行为的对象是当事人,其目的是引导诉讼的有序进行,实现诉讼效率与公正。法院行使释明权的结果意味着对一方(较弱)当事人的援助,过分地行使释明权则有违公平原则,也存在不利于民事诉讼目的实现的危险,将可能招致人们对审判公正性的怀疑。
  例如A公司是一家销售公司,B公司是一家货物运输公司,A、B公司签订合同,由B公司将货物运到C市,A公司在货运单据上注明“听A公司电话指示后,再将货物交与收货人”。在履行过程中,B公司未接到A公司电话,就将货物交与收货人,收货人收到货物后下落不明,致使A公司未能收取货款。A公司遂以货运合同纠纷为由起诉至法院,要求B公司承担货损的违约责任。
  在审理中查明:B公司未取得货物运输许可证。由于我国法律对货物运输企业实行强制许可制,故法院认为,B公司从事货物运输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本货运合同无效。同时,就双方“听A公司电话指示后,再将货物交与收货人”的约定而言,本案的纠纷是因为委托合同关系引起的,不属于货运合同纠纷。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法庭决定对当事人行使释明权。
  
  问题提出
  
  虽然在应当行使释明权这一点上,法官意见一致,但在应如何把握释明权的“度”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首先应当向当事人释明货运合同的效力问题。告知A公司以有效合同为前提提出的诉讼请求,可以变更为以无效合同为前提的诉讼请求。其次还应向当事人释明双方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A公司起诉的主要理由是:B公司违反“听A公司电话指示后再将货物交与收货人”的约定。这一约定在性质上属于委托合同,不是货运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所能涵盖的,双方之间产生的是委托合同关系。这种意见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这一规定表明,法院不但要对民事行为的效力进行释明,还要对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释明。因此,除告知当事人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以外,还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按委托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变更诉讼请求。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只可以对货运合同的效力向当事人释明。理由是,基于本案中货运合同是否有效,當事人可以提出不同的诉讼请求,故应当告知当事人法院对货运合同的效力的认定。但是法院不能对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释明,不能提示当事人对法律关系的认知。双方当事人之间往往存在几种法律关系,依哪一种法律关系提出诉讼请求,应当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法院对法律关系性质的释明,等于鼓励一方当事人提出对自己有利的变更请求,有可能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利。同时,鼓励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容易破坏诉讼程序的稳定性,也与法官作为裁判者的居中地位和超然的身份不相适应。
  笔者支持第一种意见。理由是,虽然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应当把在“行使释明权中始终保持中立地位”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但是这一追求仍然仅仅停留在程序公正方面。而在程序上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最终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求得实体公正。对于司法解释规定释明权的本意,应作如下理解:一是节约司法资源。通过释明权的行使,可以使一次诉讼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纠纷。不但能够避免当事人就同一事实重复诉讼,增加诉讼成本,还能够尽量做到“一事”不重复审理。二是力求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法官行使释明权的前提,是当事人对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民事行为的效力出现错误的理解。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这种错误的往往是困难群众,对于审判机关而言,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司法救济是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三是充分发挥法官在审判程序中的主导作用。对于释明权,司法解释的表述为:法官“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对法官而言更主要地是体现为一种义务。四是促使法官走出片面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误区。一直以来,“谁主张,谁举证”被视为法官居中裁判者身份的标志,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在审判工作中的职权主义色彩。但也应看到,过分强调这一原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案件当事人在其主张与案件事实不属同一法律关系时,法院往往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告知其应当另行主张权利。以致当事人因行使程序权利错误,而使实体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因此,从根本上讲,片面强调举证责任,坐视当事人失误而不施加任何影响,不但不利于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法官追求公正、公平的终极目标相悖。五是借鉴英美法系的成功之处,更新司法理念。从诉讼法的发展趋势和判例实务来看,在更加强调诉辩对抗的英美法系国家,也从极端的诉辩对抗,走向追求诉辩均衡。在立法上和在司法实践中,也开始重视法官对当事人的引导,法官在庭审中角色更为积极主动。甚至有一些判例,在当事人不行使或不正当行使程序权利、有可能损害其实体权利时,法官往往宣布休庭,单独向当事人就有关问题进行释明。可见,既强调程序公正,也追求实体公正是司法制度的终极目标,也应当是每一个法官追求的理想境界。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本案中,由于无效的货运合同与货款损失之间,并无法律上的直接因果关系,故A公司以造成货款损失为由要求B公司赔偿的请求,不能得到法庭的支持。而就委托合同关系而言,只要受托人没有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受托人就要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在合议庭向A公司释明其提供的证据证明的事实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后,A公司按委托合同关系变更诉讼请求,获得了法庭支持。无过错的A公司的权益得到维护,而B公司也因其不信守合同而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
  
  分析点评
  
  尽管行使释明权在维护当事人权利上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应当注意,由于前述司法解释仅仅是一个原则规定,在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上严重缺位,因此如何把握释明权的“度”仍然是一个难题。在司法实践中,释明权的行使应当严格限制在以下范围内。第一,限于释明当事人已经举证证明的事实,当事人未举证证明的事实,法官不得引导当事人举证证明之,否则有违居中裁判的原则;第二,限于释明当事人对法律事实的错误理解,当事人为争取有利的诉讼结果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有利于己的解释,不得进行释明;第三,限于释明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民事行为的效力,而对于产生某一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则不应释明;对于民事行为有效的法定条件也不应释明。总之,释明权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实现实体和程序上的双重公正;运用得不好也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是挑战。这就需要各级法院在实践中,更多地研究释明权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在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缺陷。本文结合司法实践,简要的分析取保候审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完善建议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和第五十二条对取保候审作了明确规定,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
期刊
摘 要:2008年12月15日,WTO上述机构在日内瓦终审裁定欧盟起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案中,中国违反世贸规则;该裁决在一个月内生效,中国必须限期改正这一做法。虽然中国在这场历时2年之久的中欧汽车贸易政策纠纷中败诉,但是欧盟的指控究竟有何法律依据?中国是否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  关键词:当地含量;关税;全散件;半散件    欧盟在其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的磋商请求书和设立专家小组的
期刊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又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行为[1]。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是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并且差额巨大,在被责令说明其合法来源并且能够说明其来源的情况下故意不说明其来源,在客观方面,具体包括两个要件。一是行为人持有明显超出其合法收入的财产,或者行为人的支出明
期刊
摘 要:美国《纺织品识别法》产生于1958年,后来还颁布了实施细则。该法案距今已有半个世纪,是世界上比较完善的标签标准法案。美国《纺织品识别法》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实施,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违反该法案的行为进行处罚,包括禁令和罚款。  关键词:纺织品识别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标签    美国《纺织品识别法》颁布实施的年代比较久远,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了。\+①但它依然是美国纺织品方面的一部重要法律,
期刊
摘 要: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检察文化建设在检察机关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塑造优秀的检察文化要在探讨检察文化内涵、分析检察文化价值性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检察机关发展现状,探索塑造检察文化的有效途径,试图构建检察文化建设新格局。  关键词:检察文化;价值功能;建设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发展的重要底蕴,是检察机关的灵魂,先进的检察文化是推
期刊
近年来,伪造公司、企业印章案件逐年增加,社会上各种假章泛滥,严重损害了社会活动赖以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混乱。因此依法打击该类犯罪,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诚信社会,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笔者在办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发现刑法对于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犯罪的规定尚不能满足实际办案的需要,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对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犯罪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会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广大学生联系学校和教师的桥梁。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学生会的本质,准确定位,制定学生会长期的发展规划与远景目标,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建设;深入思考    高校學生会是广大学生与学校和教师联系的桥梁,接受学校党委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以下称全国学联)的领导,在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带领广大同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
期刊
证人作证在当前审判方式改革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躲避司法人员调查询问、不肯提交书面证言、不同意法庭宣读出示其证词、拒绝出庭等拒绝作证(下称拒证)情况极为普遍。现在取证难、出庭作证更难,已成为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由于证人拒证行为的泛滥,已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对案件侦破、查证、质证、认证,致使有些案件无法查明事实、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森林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非法猎捕、杀害珍贵野生动物等犯罪案件尤为突出,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本文通过对涉林刑事犯罪案件特点、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遏制对策。  关键词:涉林;案件;调查;分析    龙州县森林资源丰富,境内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生物多
期刊
摘 要:死缓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文章从死缓的概念、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谈起,充分肯定了死缓对于限制死刑,保护人权等的积极作用,并就我国死缓制度相关法律规定现存的缺陷以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发表一些看法,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增设死缓为新刑种、明确死缓执行期间故意犯罪和有重大立功表现并存时的处理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完善我国死缓制度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死缓;死刑;故意犯罪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