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揭示本质提升素养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实情境中抽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吴老师首先用聊天的方式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赵楠、张华、李辉、王立四位好朋友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他们相约吃了一顿饭。赵楠付了100元,找回3元,他们想AA制分摊费用。吴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个情境里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有的学生不会记录信息;有的学生像记日记一样写一段文字;有的只摘录简单的数字信息。吴老师引导学生对比记录,然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每人应付款多少元?
  【赏析】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有效利用数学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对这些感受体验更真实。这样的引入,能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能发展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中抽取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设计问题串驱动,直指数学本质
  吴老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汇报时列式(100-3)÷4=24……1,并用竖式计算。教师启发:这里面就没有新的问题?
  新问题1:余下的1元怎么分?
  学生深入探究1元平均分4份,每份是多少?
  生1:1元=100分,100÷4=25分。
  生1和学生交流:大家看明白我的算式没有?其他学生解读:你的意思是不是1元=100分,100分平均分4份,每份25分?
  生2:1元=10角,10÷4=?
  师:1元就是等于10角,你怎么不往下分了?
  生2:10角分4份,还有余数。
  教师让学生先思考一会儿,再问:“现在有想法了吗?”生2通过自己的思考继续分,2角=20分,20÷4=5分。
  生3:每人2.5角就是0.25元。
  生4:我通过画图解决。
  新问题2:把这些过程写在一个式子里?怎样写?
  教师引导学生发问:怎样把分的过程写在一个式子里?学生思考后,在已有的算式下面写出了这样的竖式:
  面对新的竖式,有的学生又发现了问题:应该每个人24元2角5分,怎么看着你的答案是2425元呀?学生思考后想到了办法:请小数点来帮忙,点上小数点就是24.25元了。有的学生发表感慨:小数点你可真有用啊!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还有问题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发现问题:竖式里不应该有单位。
  新问题3:去掉竖式中的单位怎么区分元、角、分?
  学生经过思考,去掉了竖式中的单位,按理说此时的竖式已经很标准了,可以到此为止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增强,又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1就是1,怎么变成10了?2就是2,怎么变成20了?10、20表示什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越辨越明。
  【赏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的思维提升搭建了一个个必要的阶梯,促进了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算理和算法的联系,做到了“寓理于法,理法相融”,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三、有意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通过解决每人分摊多少元的问题,已经理解了小数除法的算理,而且弄清了算法。吴老师安排相应的练习“51÷2=?”学生采用竖式计算后,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判断对错,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说理,明晰结果的合理性。从“分钱”到“分水果”“分米”“分糖”等,最后情境没了,继续思考“分数”,最终让学生了解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
  【赏析】数学教学不可能完全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要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吴老师之前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从直观到抽象,思维层次提升,最终让學生了解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过程中不断优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宜都市枝城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其他文献
“综合与实践”活动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四个关注”,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诠释该课程的内涵,实现“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一、关注问题——实施“综合与实践”的载体  “综合与实践”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与实践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实验、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从而能够数学地表达和思维。当然,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承载数学知识结构的“实物原型”必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思维特征的直观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矛盾,数学教学需要有意识借助实物直观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因此,要依据实物直观外部形状、内部结构等对比演示,多层次、多角度观察、操作、想象、对比,从静态到动态、从直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的突出特征之一,它能让戏剧的矛盾冲突更激烈,文本结构更紧凑,文本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为例,具体谈谈。  一、利用巧合,读懂矛盾冲突  戏剧的矛盾冲突通常被称为戏剧冲突,它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理论中有
管建刚  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教学名师,苏州教育名家,2008 年度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自2005 年以来,管建刚先后出版了《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线教师》《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评改舉隅》《教师成长的秘密》《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管建刚和他的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感受价值”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使用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进而形成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我就如何在教学中突破本课重点,谈谈磨课历程。  应用题
“数学成语”一课是湖北“余振兴名师工作室”开发的“趣味数学”课程中的一节种子课,其特点如下: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者依据数学中的“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将本课学习划分为“数字、符号中的成语”“图形中的成语”“算式中的成语”及“概率中的成语”几个部分,既考虑到数学与成语的完整链接,同时也注意到学习的层次性,设计较科学有效。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看一看、读一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探索实践活动课。本节课通过把一定数量的珠子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玩的心理,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 让学生从“玩”中发现了规律,悟出了数学道理。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的观察和体验过程中,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国外研究者将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的概念简称为“前概念”,而把学生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相异构想”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表现在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相异构想”不同时,可能会被学生排斥、异化,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很多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探究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密码”,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一、紧扣课后练习设计探究问题  课后练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其中蕴含着编者的智慧。这些练习或为正确解读文本指明了方向,或为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思路,或为教学过程预设了方案,等等。设计探究问题时,教
平板教学是一种依托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被神龙小学的广大师生所接受、推崇,正普遍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一、现代化学校,教育方式的整合升级  2016年,神龙小学很多骨干教师率先在不同学科尝试了平板教学。同年3月,在学校的硬件与技术支持下,全校教师刮起了一股基于平板电脑教学的实践研修之风,于是我们“学科平板教学与自主学习融合的课例资源开发”的项目创意由此萌发。项目开展的初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