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可以开启学生的顿悟之门;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3-0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与文学作品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感受领悟作品;学生自己来鉴赏,又无从下手,学生与作品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纱,那么如何揭开这层纱呢?在教学中我发现可以利用音乐来沟通学生与作品,拉近二者的距离。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炼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
一、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大致说来,利用音乐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运用在以下教学环节:介绍语文的有关知识,新课文的导入,课文的朗读,课文内容的分析,音乐作文等。
1.音乐导入,营造氛围
音乐的介入,不但可以安排在教学中,也可安排在“导入新课”或教学的结束部分。新课开始时,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往往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2.欣赏音乐,感受背景
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老师通常是作一些时代背景介绍,就像上历史课一样介绍一下,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就不好。如果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了,能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3.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语义教学实质是语言教学,“语义”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听说训练就是口头语言的教学,而朗读课又是听说训练的一种形式。在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
4.背景音乐,体会意境
音画同步,引发情感;课堂中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可使师生沉浸于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快地让学生感悟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学生要了解掌握作品,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就是达到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准确地把握住情感的层级,从而能让学生体会别人的情感,变得宽容,善解人意,才能在不同场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使其变得文明而得体。人的喜怒哀乐在音乐作品中(特别在古典音乐中)表现为几百种的情感层级区分。“文字的尽头就是音乐产生之时”“音乐是直达心灵的艺术”无论你懂不懂音乐,只要你有听觉,当你听一段音乐就会心灵有所感动,或快乐或悲伤,可能有时你无法用语言说出来这种感觉,但你确确实实是感觉到了。
5.曲文对照,陶冶性情
插播歌曲,加深理解篇篇精选的课文,它们其实是充满了美的情趣的,然而,美并非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它们还需要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相连接的纽带。音乐,无疑是可以凭借的便捷而美丽的一种。
6.音乐作文,触发灵感
音乐可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使平常大家不愿去写、无话可写的作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7.诗词配乐 ,增强记忆
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诗词内容有时会忘记,但音乐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也就记住了词,而且音乐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粮食,音乐具有愉悦性,在心情愉悦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主动去学习诗词也容易记住。
二、运用音乐渗透法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课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开头,中间,结尾等地方插入,但必须注意:首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音乐;其次,音乐是手段,研习文本,增加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基本能力,提升学生人格素养,这才是教学的目的。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虽然音乐渗透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广,但它并不是主角,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所以运用时应注意:
1.选择运用的内容要恰当
2.选择运用的时机要适当
适时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音乐可以制造一种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最佳课堂效果。如:教学《最后一课》一课,课前先让学生听《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以求引人入胜。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学唱这首歌,自然而然就唤起学生的爱国心,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所以,语文与音乐的相融还应要讲究一个适时、适情、适度的问题。
从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柳飞.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刍议[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9)-5-5
[2]李常红.乘着歌声的翅膀——树立全新理念促进学生发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6)-21-22
[3]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3-0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与文学作品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感受领悟作品;学生自己来鉴赏,又无从下手,学生与作品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纱,那么如何揭开这层纱呢?在教学中我发现可以利用音乐来沟通学生与作品,拉近二者的距离。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炼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
一、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大致说来,利用音乐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运用在以下教学环节:介绍语文的有关知识,新课文的导入,课文的朗读,课文内容的分析,音乐作文等。
1.音乐导入,营造氛围
音乐的介入,不但可以安排在教学中,也可安排在“导入新课”或教学的结束部分。新课开始时,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往往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2.欣赏音乐,感受背景
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老师通常是作一些时代背景介绍,就像上历史课一样介绍一下,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就不好。如果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了,能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3.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语义教学实质是语言教学,“语义”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听说训练就是口头语言的教学,而朗读课又是听说训练的一种形式。在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
4.背景音乐,体会意境
音画同步,引发情感;课堂中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可使师生沉浸于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快地让学生感悟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学生要了解掌握作品,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就是达到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准确地把握住情感的层级,从而能让学生体会别人的情感,变得宽容,善解人意,才能在不同场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使其变得文明而得体。人的喜怒哀乐在音乐作品中(特别在古典音乐中)表现为几百种的情感层级区分。“文字的尽头就是音乐产生之时”“音乐是直达心灵的艺术”无论你懂不懂音乐,只要你有听觉,当你听一段音乐就会心灵有所感动,或快乐或悲伤,可能有时你无法用语言说出来这种感觉,但你确确实实是感觉到了。
5.曲文对照,陶冶性情
插播歌曲,加深理解篇篇精选的课文,它们其实是充满了美的情趣的,然而,美并非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它们还需要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相连接的纽带。音乐,无疑是可以凭借的便捷而美丽的一种。
6.音乐作文,触发灵感
音乐可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使平常大家不愿去写、无话可写的作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7.诗词配乐 ,增强记忆
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诗词内容有时会忘记,但音乐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也就记住了词,而且音乐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粮食,音乐具有愉悦性,在心情愉悦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主动去学习诗词也容易记住。
二、运用音乐渗透法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课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开头,中间,结尾等地方插入,但必须注意:首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音乐;其次,音乐是手段,研习文本,增加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基本能力,提升学生人格素养,这才是教学的目的。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虽然音乐渗透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广,但它并不是主角,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所以运用时应注意:
1.选择运用的内容要恰当
2.选择运用的时机要适当
适时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音乐可以制造一种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最佳课堂效果。如:教学《最后一课》一课,课前先让学生听《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以求引人入胜。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学唱这首歌,自然而然就唤起学生的爱国心,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所以,语文与音乐的相融还应要讲究一个适时、适情、适度的问题。
从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柳飞.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刍议[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9)-5-5
[2]李常红.乘着歌声的翅膀——树立全新理念促进学生发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6)-21-22
[3]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