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羡词派是清代前期词坛流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因宜兴县旧名“阳羡”而得名,成派的时间略早于浙西词派,清后期词人谭献在《箧中词》中论清词发展过程时说:“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嘉庆以前,为(朱、陈)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阳羡词派除开山作家陈维崧之外,还有陈维嵋、陈维岳、万树、蒋景祁、曹亮武、任绳隈、史惟圆以及词僧弘伦等人。他们相互唱和,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在春秋时期就有:“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可见,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阳羡词派就是具有民本情怀的一派。
一是吟咏民生词
据《宜兴县志》记载,陈维崧出身于官宦人家,字其年,号迦陵,今高塍亳村人。陈维崧一生所填词作约1800余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今传《湖海楼集》54卷中,词独得30卷,1629首,加辑佚所得则在1700上下,诚可谓“填词之富,古今无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语)。他的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文思敏捷,填词神速。陈宗石《湖海楼词序》中说他甚至有“一日得数十首”,堪为古今词人第一。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陈维崧有《满江红》江村夏咏:“野水蒙蒙,掩映处,烟扉三两。羡门外、黄云罢亚,麦场如掌。叱叱村头驱牛犊返,弥弥江口叉鱼往。喜田园四月不曾闲,人劳攘。 嫩晴后,桑阴敞。老屋下田歌漾。更芋区新灌,鹅群初放。婆饼焦啼秧马活,社公雨过缫车响。笑吴侬原住五湖边,曾呼长。”(《词集》卷十一)等十首词,都是诉说农村生活的恬静美好。
此外,陈维裕与徐喈凤、史惟圆等还有一系列以阳羡风土为题的联唱,如《蝶恋花·四月词》八首、《蝶恋花·五月词》八首、《蝶恋花·六月词》八首。集中并频繁的对家乡风物及民生现实进行吟咏联唱。《蝶恋花·六月词》三首极富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第一首:“六月荆南村贴水,蒲苇成丛,屋旁渔庄尾。溘溘野风波面起,湖梢直灌桥门里。白发老翁无个事,掩罢柴扉,选块荫凉地。招手老妻牵稚子,团团听话隋唐戏。”这首词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和轻快的笔调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六月荆南的风情画,有事有人,情景交融,读起来饶有情味。其中有“一望风荷兼两芰,才见钱钱,又早田田矣。剥罢蓮蓬何处使,接来做个人儿戏”和“长日经营无好计,枕上诗成,记又无头尾。且拾厨中青鸭子,糊他一盏萤灯戏”两节,写得明白如话,作者不假雕饰,只是按真情娓娓叙来,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在语言上则如其弟陈宗石所说:“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甚至俚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真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见《〈湖海楼词〉序》)
二是悲悯百姓词
陈维崧身处乱世,亲历战火惨案,尝尽了世间甘苦,饱受人间凄凉。这才使他在词的创作题材上有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与扩充,进而将词的文学地位一举抬升到与诗赋并列的新高度。陈维崧曾不只一次提到,因雨灾或没指明原因收成不好,而造成物价昂贵,民不聊生。如《沁园春》纸贵戏作:今年纸贵如珠,问洛下当年有是夫?纵画他灰焰,还疑帝虎,刻他竹粉,莫辨之无。已矣乎途穷。(《词集》卷二十五)由此可知陈维崧关心百姓,悲悯农人。他的社会词中关心极广,是历代词人所无法相比者,这也是他值得尊敬处。在《倚声初集》中三十一首词,陈维崧自己看后“辄头颈发赤,大悔恨不止”的早期作品,里面是没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他写悲悯百姓词是在康熙八年以后,这和那时他一直生活在颠沛困难中有关。
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 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 同样让阳羡词派重要成员弘伦作出许多抒述民生之哀的作品。如《杨柳枝·纪事》词,这首词不仅直接描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而且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其中第三首词写“户税”频摊,民不堪其扰,从而揭露了清廷的横征暴敛。徐喈凤《蝶恋花·六月词》伤叹劳苦大众的不幸遭遇;曹亮武《声声慢·戟周焕娘》写出了以焕娘为代表的妇女的身世之悲;汤思孝《念奴娇·江南奇旱,时抚臣奏欲告朵湖广而楚中荒疏复至》描绘出了天灾人祸下民难求生、饿俘伴鬼的凄惨景象,现实意义很强;史惟圆《唐多令·宿田家》暗示出雨灾困民的情状。这些掩涕哀民生多艰的作品既有突破传统词学观念束缚的勇气,更有继苏辛之后再次扩大词体容量的功绩,在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清代获得尊位的过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草创与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阳羡词派在一咏一悲中凸显民本情怀。其余韵还波及后世,尤其是杰出的代表词人陈维崧,无论在内容的拓展还是风格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中国古代在春秋时期就有:“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可见,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阳羡词派就是具有民本情怀的一派。
一是吟咏民生词
据《宜兴县志》记载,陈维崧出身于官宦人家,字其年,号迦陵,今高塍亳村人。陈维崧一生所填词作约1800余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今传《湖海楼集》54卷中,词独得30卷,1629首,加辑佚所得则在1700上下,诚可谓“填词之富,古今无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语)。他的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文思敏捷,填词神速。陈宗石《湖海楼词序》中说他甚至有“一日得数十首”,堪为古今词人第一。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陈维崧有《满江红》江村夏咏:“野水蒙蒙,掩映处,烟扉三两。羡门外、黄云罢亚,麦场如掌。叱叱村头驱牛犊返,弥弥江口叉鱼往。喜田园四月不曾闲,人劳攘。 嫩晴后,桑阴敞。老屋下田歌漾。更芋区新灌,鹅群初放。婆饼焦啼秧马活,社公雨过缫车响。笑吴侬原住五湖边,曾呼长。”(《词集》卷十一)等十首词,都是诉说农村生活的恬静美好。
此外,陈维裕与徐喈凤、史惟圆等还有一系列以阳羡风土为题的联唱,如《蝶恋花·四月词》八首、《蝶恋花·五月词》八首、《蝶恋花·六月词》八首。集中并频繁的对家乡风物及民生现实进行吟咏联唱。《蝶恋花·六月词》三首极富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第一首:“六月荆南村贴水,蒲苇成丛,屋旁渔庄尾。溘溘野风波面起,湖梢直灌桥门里。白发老翁无个事,掩罢柴扉,选块荫凉地。招手老妻牵稚子,团团听话隋唐戏。”这首词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和轻快的笔调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六月荆南的风情画,有事有人,情景交融,读起来饶有情味。其中有“一望风荷兼两芰,才见钱钱,又早田田矣。剥罢蓮蓬何处使,接来做个人儿戏”和“长日经营无好计,枕上诗成,记又无头尾。且拾厨中青鸭子,糊他一盏萤灯戏”两节,写得明白如话,作者不假雕饰,只是按真情娓娓叙来,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在语言上则如其弟陈宗石所说:“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甚至俚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真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见《〈湖海楼词〉序》)
二是悲悯百姓词
陈维崧身处乱世,亲历战火惨案,尝尽了世间甘苦,饱受人间凄凉。这才使他在词的创作题材上有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与扩充,进而将词的文学地位一举抬升到与诗赋并列的新高度。陈维崧曾不只一次提到,因雨灾或没指明原因收成不好,而造成物价昂贵,民不聊生。如《沁园春》纸贵戏作:今年纸贵如珠,问洛下当年有是夫?纵画他灰焰,还疑帝虎,刻他竹粉,莫辨之无。已矣乎途穷。(《词集》卷二十五)由此可知陈维崧关心百姓,悲悯农人。他的社会词中关心极广,是历代词人所无法相比者,这也是他值得尊敬处。在《倚声初集》中三十一首词,陈维崧自己看后“辄头颈发赤,大悔恨不止”的早期作品,里面是没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他写悲悯百姓词是在康熙八年以后,这和那时他一直生活在颠沛困难中有关。
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 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 同样让阳羡词派重要成员弘伦作出许多抒述民生之哀的作品。如《杨柳枝·纪事》词,这首词不仅直接描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而且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其中第三首词写“户税”频摊,民不堪其扰,从而揭露了清廷的横征暴敛。徐喈凤《蝶恋花·六月词》伤叹劳苦大众的不幸遭遇;曹亮武《声声慢·戟周焕娘》写出了以焕娘为代表的妇女的身世之悲;汤思孝《念奴娇·江南奇旱,时抚臣奏欲告朵湖广而楚中荒疏复至》描绘出了天灾人祸下民难求生、饿俘伴鬼的凄惨景象,现实意义很强;史惟圆《唐多令·宿田家》暗示出雨灾困民的情状。这些掩涕哀民生多艰的作品既有突破传统词学观念束缚的勇气,更有继苏辛之后再次扩大词体容量的功绩,在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清代获得尊位的过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草创与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阳羡词派在一咏一悲中凸显民本情怀。其余韵还波及后世,尤其是杰出的代表词人陈维崧,无论在内容的拓展还是风格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