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当代小说名家,苏童(1963-)历来重视短篇小说这种叙事文体。本文以苏童1990年至1994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侧重审视他对个体日常沉沦的叙述方式,以期回答他该阶段为此探索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苏童;短篇小说;探索;日常沉沦;抵制平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一.日常沉淪
面对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沉沦状态,苏童总习惯从死亡角度进行叙述。
以下从《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中对李先生的相关叙述体会个体日常沉沦。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中的李先生正是死于偶然,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这场偶然性死亡的背后实际隐含着一种无法抗拒的悲剧性的宿命。该短篇小说叙述的主线是某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主人公李先生被妻子关照去买蹄髈的事情,小说就这一日常化的事件展开叙述。对该日常场景叙述的过程中就将李先生家中日常生活的琐碎、乏味以及生活的不易、艰难和夫妻间可悲的相处模式完整的展现出来,而李先生庸俗、懦弱、自怨自艾但又极其想要维护自我尊严的可悲性性格也暴露无遗,这也正是导致其死亡的一个暗藏的必然因素。
李先生厌恶庸俗和误解,抵触别人对自己尊严的挑衅,但是他的生活中却充满着这些消极的因素。李太太在发现丈夫买到的不是自己所要求的蹄髈的时候,竟伏在菜篮上悲痛欲绝,并把肉从窗口中扔到李先生脚背上,这一举动使得李先生有些愠怒,却又不想打破愉快的礼拜天的氛围,便想息事宁人。但妻子接下来却就此事挑出一些伤心事,并强烈要求李先生将蹄髈换回来,这引起李先生强烈不满,两人矛盾升级,李先生忍不住推了李太太一把。这一推,引发了李太太凄凉的叫喊声和对家庭生活种种不幸的控诉。懦弱的李先生为了平息事情或者说逃避这种压抑的生活,决定去找肉贩子退赔。同样,正因为李先生是恐惧庸俗的,所以在菜市场假装没有看到同事朱先生,怕暴露自己这一早晨庸俗的行程,并在与肉贩子理论过程中发现围观人群增多后无奈放弃换肉。“旁边已经围上来一群看热闹的人。李先生气得满脸通红,这一庸俗的局面使他感到一丝恐慌,也使他的一腔义愤转化成另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
李先生本可以因放弃换肉远离死亡,但是内心深处所存在的对尊严的极度渴求和对艰难生活让自己的尊严遭到摧毁和践踏的极度抵触还是最终让他走向死亡。肉贩子的黄鱼车骄横的擦过李先生的自行车,激起李先生内心深处的证明欲,所以他力争到底,并在得到赔偿时感到欣喜。但在发现再次被肉贩子欺骗,李先生感到了深深的失望,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以至于让数钱都会遵守交通规则的有原则的李先生怒不可遏,并骂出下流的话,不顾一切地横贯路口,而灾难就在这个本该温馨的暮春的礼拜天的早晨发生了。
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琐碎和夫妻之间不和谐、紧张的关系以及在与人的相处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的对待这一系列的刺激使得原本懦弱、习惯逃避矛盾的李先生丧失了原有的理智,在这种晦涩、灰暗的生活中彻底沉沦,最终以意外死亡的悲剧结局证明了自己的可悲的尊严。
相比之下,类似的生命无常在女性人物的命运中也能体现出来。
《狂奔》中榆的母亲和《小莫》中的诗凤两位女性的死亡将成年女性在乏味、苦涩的日常生活中的挣扎、沉沦、绝望的状态完全地体现出来。榆的母亲有榆这样一个终日靠药物缓解病痛的孩子要照顾,还有一个年老刻板的婆婆要伺候,生活带给她的只有苦涩和痛苦。但这些痛苦却没有人能帮她分担,作为一个女性在她内心深处也需要来自男性的慰藉。所以游村走街的木匠的出现打破了她原有的生活模式,这让她有机会将对丈夫多年的等待和期盼转移到木匠身上寄托,但这又违背了她婆婆和传统社会所要求她必须遵从的道德原则。木匠只能带给榆母亲短暂的安慰,却不能真正让她从痛苦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更可怕的是木匠这短暂的停留留给榆母亲的是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更无尽的绝望。小说中榆母亲的这些遭遇主要是通过少年榆朦胧的视角表达出来的,这样的叙事方式将榆母亲所遭受的生活的摧残表述的更委婉也更具悲剧性。“奶奶的脾气也变得古怪难测,她经常坐在床上,朗声咒骂榆的母亲。榆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看见母亲的眼里常常噙着泪。”“榆曾经看见母亲朝肚子上贴伤膏药,贴了很多。榆说,为什么贴那么多膏药,母亲回答说,我肚子疼,贴了膏药就不疼了。”母亲正在遭遇什么榆并不能理解,所以跟自己唯一最亲近的孩子还不能理解自己经历的事情,更不能安慰和保护自己,还要遭到众人无休止的道德谴责、经受生活带来的无尽的绝望,这些最终将榆的母亲推向了死亡。
苏童曾提到“而我的创作目标,就是无限利用‘人’和人性的力量,无限夸张人和人性力量,打开人生和心灵世界的皱折,轻轻拂去皱折上的灰尘,看清人性自身的面目,来营造一个小说世界。”
二.结语
苏童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始终是对个体生活的关注,在其小说的具体创作中,苏童十分重视对日常化意象的把握和运用,也十分擅长运用反讽的表达方式和委婉的抒情笔调将个体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状态和对平庸生活诗意的消解的抵制呈现给读者。他始终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人性的奥秘,通过自己营造的小说世界,揭开人生命和心灵世界的面纱,将人性皱折上的灰尘轻轻拂去,将人性的本质呈现出来,完成对人性的冷静地审视和深刻地反思,同时也将自己对个体生命无常状态的独特感受通过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苏童.《苏童短篇小说编年》五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苏童;短篇小说;探索;日常沉沦;抵制平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一.日常沉淪
面对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沉沦状态,苏童总习惯从死亡角度进行叙述。
以下从《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中对李先生的相关叙述体会个体日常沉沦。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中的李先生正是死于偶然,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这场偶然性死亡的背后实际隐含着一种无法抗拒的悲剧性的宿命。该短篇小说叙述的主线是某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主人公李先生被妻子关照去买蹄髈的事情,小说就这一日常化的事件展开叙述。对该日常场景叙述的过程中就将李先生家中日常生活的琐碎、乏味以及生活的不易、艰难和夫妻间可悲的相处模式完整的展现出来,而李先生庸俗、懦弱、自怨自艾但又极其想要维护自我尊严的可悲性性格也暴露无遗,这也正是导致其死亡的一个暗藏的必然因素。
李先生厌恶庸俗和误解,抵触别人对自己尊严的挑衅,但是他的生活中却充满着这些消极的因素。李太太在发现丈夫买到的不是自己所要求的蹄髈的时候,竟伏在菜篮上悲痛欲绝,并把肉从窗口中扔到李先生脚背上,这一举动使得李先生有些愠怒,却又不想打破愉快的礼拜天的氛围,便想息事宁人。但妻子接下来却就此事挑出一些伤心事,并强烈要求李先生将蹄髈换回来,这引起李先生强烈不满,两人矛盾升级,李先生忍不住推了李太太一把。这一推,引发了李太太凄凉的叫喊声和对家庭生活种种不幸的控诉。懦弱的李先生为了平息事情或者说逃避这种压抑的生活,决定去找肉贩子退赔。同样,正因为李先生是恐惧庸俗的,所以在菜市场假装没有看到同事朱先生,怕暴露自己这一早晨庸俗的行程,并在与肉贩子理论过程中发现围观人群增多后无奈放弃换肉。“旁边已经围上来一群看热闹的人。李先生气得满脸通红,这一庸俗的局面使他感到一丝恐慌,也使他的一腔义愤转化成另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
李先生本可以因放弃换肉远离死亡,但是内心深处所存在的对尊严的极度渴求和对艰难生活让自己的尊严遭到摧毁和践踏的极度抵触还是最终让他走向死亡。肉贩子的黄鱼车骄横的擦过李先生的自行车,激起李先生内心深处的证明欲,所以他力争到底,并在得到赔偿时感到欣喜。但在发现再次被肉贩子欺骗,李先生感到了深深的失望,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以至于让数钱都会遵守交通规则的有原则的李先生怒不可遏,并骂出下流的话,不顾一切地横贯路口,而灾难就在这个本该温馨的暮春的礼拜天的早晨发生了。
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琐碎和夫妻之间不和谐、紧张的关系以及在与人的相处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的对待这一系列的刺激使得原本懦弱、习惯逃避矛盾的李先生丧失了原有的理智,在这种晦涩、灰暗的生活中彻底沉沦,最终以意外死亡的悲剧结局证明了自己的可悲的尊严。
相比之下,类似的生命无常在女性人物的命运中也能体现出来。
《狂奔》中榆的母亲和《小莫》中的诗凤两位女性的死亡将成年女性在乏味、苦涩的日常生活中的挣扎、沉沦、绝望的状态完全地体现出来。榆的母亲有榆这样一个终日靠药物缓解病痛的孩子要照顾,还有一个年老刻板的婆婆要伺候,生活带给她的只有苦涩和痛苦。但这些痛苦却没有人能帮她分担,作为一个女性在她内心深处也需要来自男性的慰藉。所以游村走街的木匠的出现打破了她原有的生活模式,这让她有机会将对丈夫多年的等待和期盼转移到木匠身上寄托,但这又违背了她婆婆和传统社会所要求她必须遵从的道德原则。木匠只能带给榆母亲短暂的安慰,却不能真正让她从痛苦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更可怕的是木匠这短暂的停留留给榆母亲的是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更无尽的绝望。小说中榆母亲的这些遭遇主要是通过少年榆朦胧的视角表达出来的,这样的叙事方式将榆母亲所遭受的生活的摧残表述的更委婉也更具悲剧性。“奶奶的脾气也变得古怪难测,她经常坐在床上,朗声咒骂榆的母亲。榆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看见母亲的眼里常常噙着泪。”“榆曾经看见母亲朝肚子上贴伤膏药,贴了很多。榆说,为什么贴那么多膏药,母亲回答说,我肚子疼,贴了膏药就不疼了。”母亲正在遭遇什么榆并不能理解,所以跟自己唯一最亲近的孩子还不能理解自己经历的事情,更不能安慰和保护自己,还要遭到众人无休止的道德谴责、经受生活带来的无尽的绝望,这些最终将榆的母亲推向了死亡。
苏童曾提到“而我的创作目标,就是无限利用‘人’和人性的力量,无限夸张人和人性力量,打开人生和心灵世界的皱折,轻轻拂去皱折上的灰尘,看清人性自身的面目,来营造一个小说世界。”
二.结语
苏童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始终是对个体生活的关注,在其小说的具体创作中,苏童十分重视对日常化意象的把握和运用,也十分擅长运用反讽的表达方式和委婉的抒情笔调将个体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状态和对平庸生活诗意的消解的抵制呈现给读者。他始终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人性的奥秘,通过自己营造的小说世界,揭开人生命和心灵世界的面纱,将人性皱折上的灰尘轻轻拂去,将人性的本质呈现出来,完成对人性的冷静地审视和深刻地反思,同时也将自己对个体生命无常状态的独特感受通过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苏童.《苏童短篇小说编年》五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