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色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色彩是《格萨尔王传》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为伟大的格萨尔王提供了灵魂、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新鲜活泼的生命气息。尤其是藏传佛教,对于《格萨尔王传》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格萨尔王传》可以看作是佛教以文学形式对外进行的一种传播与扩散,以格萨尔王为执行者与领导者,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格萨尔王传》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就像蒙古族人民所传颂的《蒙古秘史》一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它身上存在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与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广大藏族人民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格萨尔王传
  作者简介:马义明(1991.9-),男,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温斌(1966.1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汉族,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以藏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等为基础,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英雄史诗。世界各国的很多学者对《格萨尔王》中的宗教色彩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关于格萨尔王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并呈现于世界人民面前。宗教色彩是《格萨尔王传》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为伟大的格萨尔王提供了灵魂、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新鲜活泼的生命气息。尤其是藏传佛教,对于《格萨尔王传》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格萨尔王传》中的藏传佛教色彩极其浓郁。
  藏传佛教传承近两千年,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为中国内部佛教三大派系,拥有广泛的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与民族特色,自成宗教信仰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的产生既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关联,又有文化上的传承与发展。藏传佛教以其包罗万象的宗教信仰、知识与价值体系,以在历史上形成的政教合一、活佛转世等制度影响了藏族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影响也在《格萨尔王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王以“释迦佛的弟子,莲花生大师的遣使,赤松德赞化身。”的身份出现。这三个人都是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佛教的兴起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中“释迦佛”指佛教的开山祖师释迦牟尼,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开悟,创立佛教。他在佛教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格萨尔王既然是他的弟子,自然也是佛教的忠实信徒。而莲花生大师“以佛教密宗法术作为有力的武器,敲开了藏族传统文化(本教)的大门,为佛教立足于藏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将印度后期佛教的密宗思想很顺利的移植到藏土,并对以后的藏传佛教密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青史》(汉文版)第27页、29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堪称藏传佛教的“释迦佛”,早已成为佛教中一位法力强大的“本尊神”。格萨尔王作为他的遣使,自然以他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为弘扬佛法、拯救众生竭尽全力。赤松德赞(755—797在位),是吐蕃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赞普,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佛教,命人翻译了数量庞大的佛教经典,同时兴建寺庙,邀请众多境外高僧赴吐蕃境内宣扬佛法,培养信徒,通过这一系列举动使得佛教在吐蕃广泛传播。佛教在“前弘期”的鼎盛期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在藏族史籍中,他与松赞干布赞普、热巴坚赞普并列,合称“三大法王”。格萨尔王作为赤松德赞的化身,肩负着进一步扩大佛教影响的重任。与释迦佛、莲花大师、赤松德赞赞普这三位藏传佛教的重要人物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格萨尔王对于佛教传播的热衷,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格萨尔王平时住在有着浓郁佛教色彩的狮子猛虎宫,“宫殿的最上层,为佛的法身之所在,是三瑜迦部的发祥地;宫殿的中层,为佛的报身之所在,里面供奉着佛教密宗四续部经典;宫殿的最低层,为佛的应身之所在,是佛教三藏的经堂。”这一宫殿的三層分别代表佛教教义中的报身、应身、法身,此三身合称“三佛”,又名“三身”,这是佛教中的基本概念。在这样一座宫殿中,格萨尔王的修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来岭部与各部的战斗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藏传佛教中教派众多,格萨尔王是其中宁玛派的信奉者,这是当时对藏区有较大影响的一派。格萨尔王称王后,为了修习宁玛派的重要法门“大圆满法”,走出藏区,相继探访乌仗那、印度、五台山等地,拜谒了莲花大师等众多密宗大师,得到了他们的传授与指点,最终成功修习了大圆满法,使自己的密宗修持功夫达到极高的水准,拥有了极为强大的神通力量。
  格萨尔王平时几乎不与手下探讨战情,而是痴迷于修行,常“悉心法事,潜心入定”,运用自己的神通探听敌情,帮助麾下将士扭转局面,赢取胜利。一次,由岭部战将玉拉率领的大军在与拉达克士兵的战斗中陷入了不利局面,面临大败亏输的局面。为了扭转颓势,将士们“虔诚的向格萨尔罗布咋堆王祈祷”,此时身在大后方悉心于法事的格萨尔王感受到了众将士的念头,“屈指一算,立即悟到派去攻打雪山山麓青石六关的岭国纹部中了敌人的圈套”,赶紧召唤战神纹玛、地祗和山神等神灵赶赴战场营救被围困的岭部将士。最终在神灵的帮助下,岭部众将士奋勇反击,反败为胜,大破敌军。
  格萨尔王作为有着极高修持功夫的密宗高手,常常在紧要关头出现,为麾下将士排忧解难,被称为“金刚上师”。在岭部大将邓玛与力量强大的敌军战将洞拉崩仁对战前夕,为了获取胜利,格萨尔王运用“灌顶”这一密宗最为神圣的宗教仪式,让邓玛拥有长寿顶和护法神力,去除邓玛身心的无名烦恼和垢秽,开化他身上的佛性。这一次灌顶立竿见影,在后来的战斗中,邓玛表现极为卓越,没有辜负格萨尔王的一番好意。
  在岭部对外征讨的过程中,神灵每到关键时刻总会发出“神谕”,对战争的走向进行预言。格萨尔王每次都会得到神灵的庇佑,甚至有的时候战斗还未开始,格萨尔王就对敌方的人员配置、后勤保障、战略战术等了如指掌。古语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谋攻篇》)有如此强大的外力协助,做到了知己知彼,岭部自然是“百战不殆”。莲花大师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神谕传播者”,岭部在战争初始阶段取得小规模胜利后,全军弥漫着骄傲轻敌的情绪,警惕性下降,认为敌人不堪一击。这时在格萨尔王举行的法会上莲花生大师以歌唱的形式提醒格萨尔王不可骄傲,并给出“要击溃这强劲的魔敌,唯有邓玛能够承当。”的预言。最终的结果也证明莲花大师的预言十分准确。总之,格萨尔王的智慧来源于佛的指引,他在佛的指引下战无不胜。
  《格萨尔王传》可以看作是佛教以文学形式对外进行的一种传播与扩散,以格萨尔王为执行者与领导者,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作品中,拉达克国王呷沃敌视佛教,笃信其他宗教,引来了格萨尔王的征讨。这次征讨就如格萨尔王自己所说“拉达克的臣民们,应诚心归向岭国,一心皈依我佛门。”,是一次为了传播佛教所进行的军事行动。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辽阔的青藏高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藏传佛教在这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萨尔王传》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就像蒙古族人民所传颂的《蒙古秘史》一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它身上存在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与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广大藏族人民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恰恰就是《格萨尔王传》能够流传至今并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姜芃《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N].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
  [2]杨恩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年.
  [3]杨文法《论藏传佛教信仰对藏族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
  [4]丹珠昂奔 《佛教与藏族文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年.
  [5]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0年.
  [6]叶朗 《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7]廓诺·迅鲁伯《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  新时期以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改编渐成趋势。有很多现代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屏。在这一过程中,老舍的许多名著也被搬上了银屏。本文将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与原著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联系当下大众文化语境和观众审美心理,对电视剧的改编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1937年创作的中篇
摘 要:铁凝的《大浴女》以女性的自我成长为基点,通过叙述主人公尹小跳三次的从“欲望”到“洗浴”的灵魂转变和一次次的对心灵的叩问与反思,经历了从“道德欲”到“利益欲”再到“情欲”的三重洗礼,最终完成了艰辛挣扎而又痛苦的升华,获得了灵魂救赎的过程的陈述,揭示了女性只有将救赎的箭靶投向自我的心灵世界,克服和适当压制自身奔突的欲望,进行一次次灵魂的洗浴之后,心灵的救赎才会成为可能,女性才会获得成长。本文试
作者简介:陈青(1993-),女,汉,福建省南平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领域一直关心的问题,虽然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也尚未“拍板定案”。不过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应该是Hopper
摘 要:柳永是我国宋代时期的著名词人,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羁旅词,对我国诗词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羁旅词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从意象表达、人物形象、结构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柳永羁旅词的艺术手法进行了鉴赏,通过鉴赏,将词人的羁旅愁情进行展现,进而增强读者对词人以及羁旅词的了解,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在欧洲戏剧界享誉盛名的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德语戏剧名著,其中《老妇还乡》的问世直接奠定了其在戏剧界的泰斗地位。该剧在借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利用大篇幅夸张,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势呈现出作者对“悲喜剧”戏剧效果的灵活运用。为什么作者要在同一个戏剧中运用如此强烈的悲剧与喜剧色彩对比,本文将以《老妇还乡》为例解析迪伦马特借此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
摘 要:韩愈先生的《进学解》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恒兀兀以穷年”一句中“兀兀”一词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被解释为“劳累的样子,”笔者认为不妥,应解释为“勤奋刻苦的样子”。  关键词:兀兀;进学解;新释;勤勉  作者简介:易媛(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辞典学、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作者简介:余弦(1993-),男,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律硕士(在读),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十三届成员之一,曾远赴国家级贫困县支教一年。  我们认为,青春的梦,应趁着最美的光景在最好的年华里绽放。  2015年的夏天,怀着对大山的期待,我们一群年轻的支教伙伴从西南政法大学来到祖国西部陌生的贫困县——巫溪县。后经分配,我和另一位伙伴去往百步村尖山中学校任教。  初到这
摘 要: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中领导者通过对平等话语权的控制,肆意剥夺和恶意扭曲他人话语,从而控制大众的思想,并成为真正拥有发言权和能发号施令的独裁者。话语权利不平衡和恶性转化则是最显著的两个表现。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极权主义;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一、简介  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
摘 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冲破封建礼教结合在一起,最后却以悲剧收尾的故事。尽管小说诞生将近百年,但其中蕴含的爱情观,仍对现代青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并不是人生全部的要义”“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伤逝;情观;当代青年;意义  作者简介:徐夏丽
摘 要:《木鱼歌》是美国作家林露德以华人果树专家吕金功的故事为主线,从旁观者的角度结合历史和小说虚构,讲述其在美国艰苦奋斗的故事。这本书中,小说主人公吕金功从未以叙述者的身份开口说过一句话,在自己的故事里始终保持沉默,暗示了他在文化创伤之下“失语”的境况。本文从创伤理论批评出发,讨论吕金功早期受到的文化创伤和心理创伤,揭示吕金功在創伤下“失语”的原因,并简单讨论其进退两难的文化困境。  关键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