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情、开放、和谐、愉悦,这是新课标给作文教学展现的美好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达到美好的境界呢?
一、回归生活,给学生丰富源头的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亲自涉足生活,学会对生活观察和体验,对生活思考和提炼,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表达真情实感引来源头活水。
1.让学生走进生活。
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负担加重,囿于书本知识,生活单调,并逐渐缺少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和敏感。因此,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大脑和四肢,实现从“寓于斗室”到“投身社会”的转变,引导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自办手抄报、课本剧表演、古诗词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逛书店、看展览、采访、搞社会调查,努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让学生感悟生活。
时代呼唤创造人才,作文渴望创造性思维,而感悟是作文中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人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具有个性的心灵去体味而获得的。因此,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之时,要有意识地加强感悟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闪光的东西,涌动文思,写出清新、亮丽而鲜活的文章来。怎样培养悟性呢?可找一些充满灵气充满睿智的“语文”,让学生在读、议中体味“悟”的神奇美妙;可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但有意象丰富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想象等,品尝“悟”的喜悦,激发“悟趣”。当然,“悟性”有浅有深,但只要是学生的个人真诚的感受与理解,我们就要加以保护、引导,久而久之,必将开出璀璨的花朵。
3.让学生积累生活。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见闻、感受,如不及时积累,便会逐渐淡忘,写作时还会觉得无米下锅。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建立一个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素材库”,以便随机点击,激起思维、写作的灵感。我班人人都有一本“浪花集”,上面是学生们或详或略记载的有趣的事、精彩的语言、难忘的镜头,随机学生或粗或细画出的喜欢的物品、得意的作品。课前,我让学生举行“小小新闻发布会”,汇报前一天的最新发现;课间,学生们会互相换“浪花集”,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渴望和冲动。
二、不拘一格,给学生自主的写作权利
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单一的模式、统一的命题,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抹杀了学生的灵气与个性,不少学生总是望题兴叹,对作文总是满腔的无奈与苦恼。因此,我们要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给学生广阔的时空,还给他们自主的写作权利。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少讲规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尽量少讲些规矩要求,让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写出来,大胆作文,展现出作文的真实水平。
2.活用教材。
现在,几亿儿童统一使用一套教科书的情况已成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的教科书。但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城区、城乡之间有差别,学生的个性、阅历有差异,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写作训练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删去远离学生生活的题材,把社会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现行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
3.随机而作。
一般来说,作文一学期要求学生完成“八大八小”,“八大”指平常的八次小练笔。这对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来说,训练显然太少了,因为写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养成写作习惯才能真正完成。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进行真实记录,并规定:篇数不限,题材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晚上写生活日记的,当天的语文家庭作业可以免做。我发现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文章中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在,我的学生少的每周能写两篇,多的一周能写几篇,有的能坚持天天写,有的会对某人某事追踪观察调查,进行连续报道,他们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4.服务生活。
除了让学生抒发真实生活外,还要注重应用写作的写作训练,让写作成为一种工具,服务生活。例如,学习了写通知,可以让学生承包下学校各种各样会议通知的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了,可以让学生给获奖者写贺信,向全校师生发佳讯;针对一些不良风气,让学生写倡议书;工厂出新产品了,可以让学生写产品说明书,编广告词……在这些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学生会深深感受到写作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
三、互动对话,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快乐
1.带着鼓励,欣赏学生的精彩。
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重要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理想作文”为依据,评判、宣告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而要学会发现、善于发现习作中的精彩,即使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奇特的比方、一处真情的抒发,也要及时肯定,真诚地送去赞许,以点燃学生写作的自信。
2.带着平等,促使学生间交流思想。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交流之河,需要双方的沟通和互动,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是真正的对话。我把学生习作当作一面镜子,从中了解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触摸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赠送一句名言、推荐一个故事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呵护、点拨,让他们感受到交流的真诚;我在习作本上增设了“回音壁”,让学生针对老师的评改写反馈意见,可为自己的习作辩护;可让他们谈作后得失启示,感受到交流的平等;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空间,让他们互读互改,在批判、借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带着信任,期待学生的发展。
弗莱雷指出:“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因此,在评析作文时,我们要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相信并期待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会有所发展。2010年,我在作文本上增设一个评价栏——“啄木鸟”,即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加“★”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修改,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4.带着激励,提供亮丽的舞台。
以前,我每接手一个新班,就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一块28cm×35cm左右的小型展示板,形状、颜色自选,可在四角画上喜欢的图案,可将自己最帅的照片贴在合适的位置,还可为其取个好听的名字。然后根据颜色、开头的不同,我和学生巧妙搭档,将每一块展示板端端正正地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最后,我激情洋溢地说:“同学们,从现在起,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块漂亮的展示板,它就是展示你习作风采的亮丽舞台。”每次写作,他们都那么投入,个个显得认真、严谨;每天晚上,他们都积极主动写生活日记,篇篇读来流畅、真实。因为在他们眼中,展示板就如同一幅打开的画卷,每天等待着自己去描绘。
一、回归生活,给学生丰富源头的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亲自涉足生活,学会对生活观察和体验,对生活思考和提炼,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表达真情实感引来源头活水。
1.让学生走进生活。
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负担加重,囿于书本知识,生活单调,并逐渐缺少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和敏感。因此,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大脑和四肢,实现从“寓于斗室”到“投身社会”的转变,引导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自办手抄报、课本剧表演、古诗词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逛书店、看展览、采访、搞社会调查,努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让学生感悟生活。
时代呼唤创造人才,作文渴望创造性思维,而感悟是作文中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人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具有个性的心灵去体味而获得的。因此,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之时,要有意识地加强感悟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闪光的东西,涌动文思,写出清新、亮丽而鲜活的文章来。怎样培养悟性呢?可找一些充满灵气充满睿智的“语文”,让学生在读、议中体味“悟”的神奇美妙;可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但有意象丰富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想象等,品尝“悟”的喜悦,激发“悟趣”。当然,“悟性”有浅有深,但只要是学生的个人真诚的感受与理解,我们就要加以保护、引导,久而久之,必将开出璀璨的花朵。
3.让学生积累生活。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见闻、感受,如不及时积累,便会逐渐淡忘,写作时还会觉得无米下锅。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建立一个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素材库”,以便随机点击,激起思维、写作的灵感。我班人人都有一本“浪花集”,上面是学生们或详或略记载的有趣的事、精彩的语言、难忘的镜头,随机学生或粗或细画出的喜欢的物品、得意的作品。课前,我让学生举行“小小新闻发布会”,汇报前一天的最新发现;课间,学生们会互相换“浪花集”,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渴望和冲动。
二、不拘一格,给学生自主的写作权利
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单一的模式、统一的命题,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抹杀了学生的灵气与个性,不少学生总是望题兴叹,对作文总是满腔的无奈与苦恼。因此,我们要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给学生广阔的时空,还给他们自主的写作权利。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少讲规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尽量少讲些规矩要求,让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写出来,大胆作文,展现出作文的真实水平。
2.活用教材。
现在,几亿儿童统一使用一套教科书的情况已成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的教科书。但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城区、城乡之间有差别,学生的个性、阅历有差异,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写作训练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删去远离学生生活的题材,把社会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现行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
3.随机而作。
一般来说,作文一学期要求学生完成“八大八小”,“八大”指平常的八次小练笔。这对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来说,训练显然太少了,因为写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养成写作习惯才能真正完成。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进行真实记录,并规定:篇数不限,题材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晚上写生活日记的,当天的语文家庭作业可以免做。我发现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文章中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在,我的学生少的每周能写两篇,多的一周能写几篇,有的能坚持天天写,有的会对某人某事追踪观察调查,进行连续报道,他们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4.服务生活。
除了让学生抒发真实生活外,还要注重应用写作的写作训练,让写作成为一种工具,服务生活。例如,学习了写通知,可以让学生承包下学校各种各样会议通知的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了,可以让学生给获奖者写贺信,向全校师生发佳讯;针对一些不良风气,让学生写倡议书;工厂出新产品了,可以让学生写产品说明书,编广告词……在这些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学生会深深感受到写作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
三、互动对话,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快乐
1.带着鼓励,欣赏学生的精彩。
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重要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理想作文”为依据,评判、宣告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而要学会发现、善于发现习作中的精彩,即使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奇特的比方、一处真情的抒发,也要及时肯定,真诚地送去赞许,以点燃学生写作的自信。
2.带着平等,促使学生间交流思想。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交流之河,需要双方的沟通和互动,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是真正的对话。我把学生习作当作一面镜子,从中了解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触摸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赠送一句名言、推荐一个故事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呵护、点拨,让他们感受到交流的真诚;我在习作本上增设了“回音壁”,让学生针对老师的评改写反馈意见,可为自己的习作辩护;可让他们谈作后得失启示,感受到交流的平等;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空间,让他们互读互改,在批判、借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带着信任,期待学生的发展。
弗莱雷指出:“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因此,在评析作文时,我们要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相信并期待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会有所发展。2010年,我在作文本上增设一个评价栏——“啄木鸟”,即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加“★”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修改,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4.带着激励,提供亮丽的舞台。
以前,我每接手一个新班,就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一块28cm×35cm左右的小型展示板,形状、颜色自选,可在四角画上喜欢的图案,可将自己最帅的照片贴在合适的位置,还可为其取个好听的名字。然后根据颜色、开头的不同,我和学生巧妙搭档,将每一块展示板端端正正地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最后,我激情洋溢地说:“同学们,从现在起,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块漂亮的展示板,它就是展示你习作风采的亮丽舞台。”每次写作,他们都那么投入,个个显得认真、严谨;每天晚上,他们都积极主动写生活日记,篇篇读来流畅、真实。因为在他们眼中,展示板就如同一幅打开的画卷,每天等待着自己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