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例析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删与留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的,翻译时便可删去。
  例1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句中,“夫”为发语词,翻译时要删去。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也可删去。
  留。古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朝代名、官名、器具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例句中“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用翻译。
  
  二、补与换
  
  补。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如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译。
  例3 然后世未有能及(之)者。例句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出来。又如:然足下卜之鬼乎?句中的“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换。有些词,在古书中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不一样,翻译时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4 齐师伐我。句中“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再如:上使外将兵。句中的“将”要换成“带领”。古文中的“吾、余、予”要换成“我”,“尔、汝”换成“你”等。
  
  三、择与活
  
  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应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5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又如,古文中“去”有“距离、离开、除掉、前往”等义项,“委而去之”中的“去”字,应译为“离开”。
  活。词的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普遍的,翻译时不仅要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从语法结构中看出词的活用用法,了解活用后意义上的引申变化,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6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是鱼网。活用为动词,就是用鱼网捕。再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句中的“轩邈”本意为“高远”,这里活用为动词——比高远,即“(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之意。
  
  四、调与定
  
  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即是“与谁归”。再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调整一下,句子就是“此所谓于朝廷战胜”,全句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定。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翻译时要注意。例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是固定格式,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可能……吧”或“或许……吧”,再如:所以然者何?“所以……者”,译为“……原因”,全句译为: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五、拆与还
  
  拆。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样,翻译时要注意拆分。
  例9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夫人”是两个单音节词,“夫”是发语词,不译。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的“妻子”要拆成“妻子”和“儿女”。
  还。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互文见义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词义或反义互训。对“互文见义”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还原”(即恢复其全意)。
  例10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叫嚣”和“隳突”互见,“东西”和“南北”互见。再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以物己喜悲。“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即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其他文献
一、教材要求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在红学研究领域已不是热点问题,或者
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   “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之风格几乎成了杜甫作品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筑艺术”,单元开篇即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于那些经典建筑而言,这种音乐无疑是优美的,但学生面对着文本的时候,由于对建筑的陌生,他们是否能够读懂这些凝固的、优美的音乐,这是语文教师需要且教且思的问题。《北京四合院》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不断地思考、解决着这些问题。  一、基于标题的畅想  “四合院”对于笔者所在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事物,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命题者在作文中创设了一个有争议的情境,若是选择给老陈写信,需说服他接受女儿“大义灭亲”之举,配合交警处罚;若是选择给交警写信,需说服他们理解“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这些都是以“劝诫讽喻、说服开导”为目的的书信,在写作说服类书信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文心雕龙》称赞《战国策》说“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我
白居易辑《白氏长庆集》成,曾附诗一首:“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在《长恨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疑问,就是前句的“风情”究竟该当何解?是男女相爱之情,还是美刺教化的国风精神?这关乎文章主旨,值得讨论。  一、关于对“男女爱情”之说的辩驳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写道:“听说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依此说,“风情”便是男女相爱之情了。
《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语,对句中的“三尺微命”,目前笔者见到的有如下几种释义。  (1)人教社新课标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是这样注释的:“指地位低下。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微命,犹如说身份卑微。王勃做过虢州参军,所以这样讲。”这一注释,对句义的整体理解似是而非。说“似是”,是由于王勃在这里自谦自己“地位低下”是合理的。就语境而言,上下文也是
语文教学应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启思”即是开掘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学生敏锐性、开阔性、深刻性、辩证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励行”即是引导学生学文做人,从读书求知中汲取为人处事的精神养料,增长处世智慧、融洽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困难与人生挫折的自信、提高正确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本文以《窦娥冤》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拓展延伸法”有效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一、
近日,读罢重庆市一考生的《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这篇基于全国高考Ⅱ卷写作的满分作文后,笔者发现该篇作文所暴露出的极其严重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问题在学生作文中比较普通,这个问题无论是在高中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应考中,都被大多数教师(包括高考时有既定阅卷任务的教师)在不经意中忽视了。虽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种毛病在所难免,似乎可以原谅,但作为对今后作文教学的指导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它对提高高中生
阅读文本,首先要能读懂文本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等于文本呈现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借助推理、联想等手段,结合相关的语境,获取文本字面意义以外的信息。我们通常把这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称为“含义”。如果说散文这样的文体是最自我的一种文体,那么小说这种文体追求的是“无我”的境界。作者会把自己的意图和创作目的隐含得很深。这就
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吴立岗老师在《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一文中就明确地归纳作文存在“六无”问题:“学科无地位”“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吴老师的这种提法正道出了作文低效甚至无效的多种因素,然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没有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写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