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所选的古诗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形象美、艺术美于一体,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和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古詩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一、感知古诗中的形式美
古诗追求结构上的整齐美,如常见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每首诗句数相等,每句字数相同,显得鲜明、整齐。有的律诗,中间两联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对,从而呈现出一种对称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另外,古诗还讲究平仄、押韵、节奏,诗中音韵和谐、平仄错综,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表现出一种韵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吟诵,首先要让学生读准音,读准情,让学生通过高下、急徐、轻重、顿挫等音调的涵咏,来感知诗中的形式美,让美之结构现之于目,美之韵律入之于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并获得“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二、体会古诗中的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可见,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许多古诗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思想情感,有的直抒胸臆,如《示儿》;有的寓情于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的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教学中,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进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如:陆游的《示儿》一诗,表达了作者临终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先通过语言点拨,创设氛围,如“一般老人临终前会向子女们交代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发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教师再补充一段视频,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补充诗意。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体会诗中深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并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品味古诗中的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是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相互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诗歌总是通过形象蕴含着一种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与回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作品意境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配乐朗诵、想象朗诵、表演朗诵等,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品味诗的意境美。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全诗景色清丽,意境悠远。作者融情入景,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波平如镜,山水青翠,如青螺在盘。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学生回答“诗人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学生带入诗境。之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写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中的形象。最后,让学生在读中反复品味诗中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四、领悟古诗中的理趣美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但有时作者为了表达复杂情感和思想的需要,必然要将情感深化为理性。因此,许多古诗不但体现诗趣,而且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形成所谓的“理趣”。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前两句概括了庐山的特色,然后诗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此,诗人揭示了一条哲理:看问题时,不要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只有全面分析,才能认识本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诗中庐山的形象,而且要通过组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联系身边生活实例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求与思考,从而领悟诗中的理趣美。
五、体味古诗中的人格美
“颂其诗贵知其人。”由于诗歌是诗人精神和思想的体现,尤其是那些托物言志之作。因此,在学习古诗时,要注意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如:于谦的《石灰吟》正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诗人以石灰自喻,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将清白留在人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石灰这一形象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理解作者借助石灰所寄托的精神,体味于谦清清白白做人的人格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古诗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朗读古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诗中的审美因素,以读作为基础和手段,让学生吟诵、品味、感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桃花工业园第二小学
一、感知古诗中的形式美
古诗追求结构上的整齐美,如常见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每首诗句数相等,每句字数相同,显得鲜明、整齐。有的律诗,中间两联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对,从而呈现出一种对称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另外,古诗还讲究平仄、押韵、节奏,诗中音韵和谐、平仄错综,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表现出一种韵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吟诵,首先要让学生读准音,读准情,让学生通过高下、急徐、轻重、顿挫等音调的涵咏,来感知诗中的形式美,让美之结构现之于目,美之韵律入之于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并获得“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二、体会古诗中的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可见,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许多古诗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思想情感,有的直抒胸臆,如《示儿》;有的寓情于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的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教学中,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进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如:陆游的《示儿》一诗,表达了作者临终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先通过语言点拨,创设氛围,如“一般老人临终前会向子女们交代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发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教师再补充一段视频,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补充诗意。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体会诗中深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并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品味古诗中的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是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相互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诗歌总是通过形象蕴含着一种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与回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作品意境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配乐朗诵、想象朗诵、表演朗诵等,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品味诗的意境美。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全诗景色清丽,意境悠远。作者融情入景,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波平如镜,山水青翠,如青螺在盘。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学生回答“诗人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学生带入诗境。之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写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中的形象。最后,让学生在读中反复品味诗中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四、领悟古诗中的理趣美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但有时作者为了表达复杂情感和思想的需要,必然要将情感深化为理性。因此,许多古诗不但体现诗趣,而且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形成所谓的“理趣”。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前两句概括了庐山的特色,然后诗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此,诗人揭示了一条哲理:看问题时,不要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只有全面分析,才能认识本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诗中庐山的形象,而且要通过组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联系身边生活实例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求与思考,从而领悟诗中的理趣美。
五、体味古诗中的人格美
“颂其诗贵知其人。”由于诗歌是诗人精神和思想的体现,尤其是那些托物言志之作。因此,在学习古诗时,要注意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如:于谦的《石灰吟》正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诗人以石灰自喻,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将清白留在人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石灰这一形象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理解作者借助石灰所寄托的精神,体味于谦清清白白做人的人格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古诗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朗读古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诗中的审美因素,以读作为基础和手段,让学生吟诵、品味、感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桃花工业园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