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表述。现代教育体系下,大学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传道;授业;解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8-0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韩愈对古代教师教学使命的界定。现代教育体系,大学教师应该“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怎样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本文就大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方式作探讨。
一、传道
(一)何谓道
“道”原意是供行走的道路。道德经中,“道”被借用来表示万物的本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语句中的“道”,是关于事物规律、原理的道。而“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的含义则是关于万物本源的道。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字的含义,韩愈在《师说》没有明确解释,但是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原道》中,他对道做了详细的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愈认为儒家之仁义即为道。
(二)传什么道
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中的大学是相对于蒙学而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同,但也含有高等教育的意思[1]。古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受教者实现道德的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下,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仍是培养至善之人。至善之人,既要具备“孝”、“信”、“仁”、“义”之德,又要具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之智。因而,大学教师应向注重向学生传授孔子、老子之道的精华思想。
孔子之道注重对主观世界的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孔子之道的核心,也是其思想精华。弟子规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后,再学习其他知识。道德修养包括哪些方面?儒家认为应是孝弟。孝即孝敬父母,弟即善兄弟。一个人只有先“老吾老”、“悌吾弟”、“幼吾幼”,才能老“人之老”和悌“人之弟”、幼“人之幼”。首孝悌是泛爱众的基础,而泛爱众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老子之道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老子之道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本源之道,是人类对宇宙形成的认识。二是规律之道,即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趋势和必然性。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能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2]。
教师传道必须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传播融合起来。这对于传播真理、传播科学人文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怎样传道
教师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言传与身教。言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用言语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他就不能只拥有一桶水,他必须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因而教师必须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通晓科学人文知识,掌握科学人文文化。身教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品格、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授业
(一)什么是业及授什么业
“业”的意思比较多。古文凡所攻治者皆曰业,一般指事业或职业。现代社会,大学要传授学生在社会上生活的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思维技能和交往技能。专业技能模块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其内涵不仅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涉及到学生对科学思想和知识的应用[3]。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思维技能模块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需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创新创造能力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传授思维技能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
(二)怎样授业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学习不如爱好学习,爱好学习不如以学习为乐趣。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促使人们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动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高校教师的一个教学使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生掌握知识后及时实践,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的正确性,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
三、解惑
(一)何为惑
“惑”从字形上看,上面一个或,下面一个心字。从字面上看是指一个人心里或左或右,心乱不定。陈少明认为,“惑”决非一般意义的无知,惑是迷茫,它指处在多种选择的可能而不能确定,包括原来清楚的对象突然变得模糊了,或者是找不到自己可靠的立场了[4]。
(二)解什么惑
“惑”几乎涵盖人类意识的所有领域,从普通
日常经验到复杂的知识与精神生活,难以穷尽。简单的说,惑可分为知觉上的、智理上的和价值上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4岁之间,处于由青春期向成年早期的转型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心理内部诸因素发展不平衡。同时,大学生即将由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就业和职业选择的压力,因而他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会遇到智理上和价值观上的惑。大学教师应帮助学生解释并解决这些困惑。
(三)怎样解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仍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去思考,就不要再给他举例子了。解惑不是仅回答学生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通过让学生启疑解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解的惑是智理方面的。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情感、道德信仰等价值方面的惑,价值上惑会真正的困扰着人的精神生活。对于这类惑,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权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孰轻孰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权衡的基本规则。
现代大学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徳、智、体、美”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学教师应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EB/OR].http://zdxb.cuepa.cn/index.php?release_id=13601&paper_id=54753.2010.05.28.
[2]胡锦涛.强调:社会发展要同自然和谐相处[EB/OR].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10-08/1405326.shtml.2008.10.08.
[3]罗先文,陶琳,莫晓辉.浅谈高校学生能力的构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65-67.
[4]陈少明.解惑[J].现代哲学,2006,(5):73-82.
[5]陈思儒.从怀德海教育理念来看台湾学者观点下的大学教育[EB/OR].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92/A19.htm.
关键词:传道;授业;解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8-0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韩愈对古代教师教学使命的界定。现代教育体系,大学教师应该“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怎样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本文就大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方式作探讨。
一、传道
(一)何谓道
“道”原意是供行走的道路。道德经中,“道”被借用来表示万物的本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语句中的“道”,是关于事物规律、原理的道。而“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的含义则是关于万物本源的道。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字的含义,韩愈在《师说》没有明确解释,但是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原道》中,他对道做了详细的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愈认为儒家之仁义即为道。
(二)传什么道
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中的大学是相对于蒙学而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同,但也含有高等教育的意思[1]。古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受教者实现道德的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下,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仍是培养至善之人。至善之人,既要具备“孝”、“信”、“仁”、“义”之德,又要具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之智。因而,大学教师应向注重向学生传授孔子、老子之道的精华思想。
孔子之道注重对主观世界的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孔子之道的核心,也是其思想精华。弟子规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后,再学习其他知识。道德修养包括哪些方面?儒家认为应是孝弟。孝即孝敬父母,弟即善兄弟。一个人只有先“老吾老”、“悌吾弟”、“幼吾幼”,才能老“人之老”和悌“人之弟”、幼“人之幼”。首孝悌是泛爱众的基础,而泛爱众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老子之道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老子之道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本源之道,是人类对宇宙形成的认识。二是规律之道,即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趋势和必然性。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能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2]。
教师传道必须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传播融合起来。这对于传播真理、传播科学人文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怎样传道
教师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言传与身教。言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用言语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他就不能只拥有一桶水,他必须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因而教师必须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通晓科学人文知识,掌握科学人文文化。身教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品格、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授业
(一)什么是业及授什么业
“业”的意思比较多。古文凡所攻治者皆曰业,一般指事业或职业。现代社会,大学要传授学生在社会上生活的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思维技能和交往技能。专业技能模块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其内涵不仅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涉及到学生对科学思想和知识的应用[3]。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思维技能模块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需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创新创造能力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传授思维技能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
(二)怎样授业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学习不如爱好学习,爱好学习不如以学习为乐趣。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促使人们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动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高校教师的一个教学使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生掌握知识后及时实践,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的正确性,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
三、解惑
(一)何为惑
“惑”从字形上看,上面一个或,下面一个心字。从字面上看是指一个人心里或左或右,心乱不定。陈少明认为,“惑”决非一般意义的无知,惑是迷茫,它指处在多种选择的可能而不能确定,包括原来清楚的对象突然变得模糊了,或者是找不到自己可靠的立场了[4]。
(二)解什么惑
“惑”几乎涵盖人类意识的所有领域,从普通
日常经验到复杂的知识与精神生活,难以穷尽。简单的说,惑可分为知觉上的、智理上的和价值上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4岁之间,处于由青春期向成年早期的转型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心理内部诸因素发展不平衡。同时,大学生即将由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就业和职业选择的压力,因而他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会遇到智理上和价值观上的惑。大学教师应帮助学生解释并解决这些困惑。
(三)怎样解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仍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去思考,就不要再给他举例子了。解惑不是仅回答学生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通过让学生启疑解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解的惑是智理方面的。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情感、道德信仰等价值方面的惑,价值上惑会真正的困扰着人的精神生活。对于这类惑,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权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孰轻孰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权衡的基本规则。
现代大学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徳、智、体、美”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学教师应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EB/OR].http://zdxb.cuepa.cn/index.php?release_id=13601&paper_id=54753.2010.05.28.
[2]胡锦涛.强调:社会发展要同自然和谐相处[EB/OR].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10-08/1405326.shtml.2008.10.08.
[3]罗先文,陶琳,莫晓辉.浅谈高校学生能力的构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65-67.
[4]陈少明.解惑[J].现代哲学,2006,(5):73-82.
[5]陈思儒.从怀德海教育理念来看台湾学者观点下的大学教育[EB/OR].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92/A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