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熏陶。”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琅琅的书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朗读兴趣要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充满兴趣,才会乐于去读。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1.采用激励机制。
在小学低年级,每周周五早读时间用来进行朗读展示,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当众选读所学过的课文,让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鼓励学生敢于说“我能读得比他(她)好”,并自己来试一试。如确实读得比较好的,奖励红五星、小红旗,还让他当小老师,请其他的同学向他学习,这样既满足学生表现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增强朗读信心,激发朗读兴趣。
2.凸显学习主人。
平时教学中,经常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常常给他们充足的朗读练习时间,为他们创设自主朗读、探究的空间。
3.搭建展示平台。
每周从队会课时间里抽出15分钟举行班级朗读比赛;每次开家长会时,让小朋友自由组合,为父母表演朗读课文;每天中午学校广播时间,尽量让我班同学去轮流当主播。
4.构建和谐氛围。
平时教学中,对朗读得不太好的学生,从不挖苦、歧视,用宽容的心去帮助学生分析情况,找出原因,端正心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动作使他们决心把书读好。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
二、朗读主体要突出
新课程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如教学《军神》一课时,体会刘伯承之所以被称为军神,是因为他意志如刚,毅力非凡。而文中只字未提“痛”,他到底痛不痛?我不是逐句地分析,而是请学生自由读二至五自然段,经过几次认真地读,学生明白了“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尽抓破了”,“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担心你会晕过去”等等都说明了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从中感受了刘伯承伟大的人格魅力。
要想使朗读的内化和外显都体现朗读行为的自主性、个性化特征,突出学生朗读行为重情感、重感性、重发展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1)多个读,慎齐读;(2)多练读,精范读;(3)多感悟,忌强加;(4)多选读,少干预。
三、朗读形式要灵活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朗读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变换多种朗读方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1.范读
范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如在《梅花魂》第十三段有这样一句话:“她却不一样,俞是寒冷,俞是风欺雪压,花开得俞精神,俞秀气。”朗读这句话时,学生总读不出作者的感情,这时我就做示范朗读,学生马上领会了四个“俞”的读法,经过几次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学生确确实实读懂了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范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齐读
齐读在低年级或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学生独自朗读时会读得不够流畅,而导致一些学生不敢大胆朗读,这时齐读就可以在同学间起互补的作用,能带领基础差的同学一起跟读,达到以好带差,降低朗读难度的效果,为今后的朗读打好基础。高年级一般在比赛时才运用齐读来造声势、烘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
3.引读
教师的引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如教师的引读,它可适当地营造“愤排”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不但能给学生酝酿先决情绪,也升华了课文的魂。如《小音乐家扬科》,文中“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只有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教师可引读,扬科临死前多想听一听,村子里的演奏;扬科躺在长凳上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连续几个“最后一次”伴随着引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上,情感也上涨了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续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师生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即美读。在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中较适用,它要求教师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与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的第9自然段,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理解,我就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首先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用媒体配以相应的图片,然后再让学生随教师的手势的快慢轻重去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
5.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一课,我先让男女同学分别读孟子和孟母的对话,再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扮演孟母和孟子。通过读和演,同学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6.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悲痛的《哀乐》来创设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为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阅读时学生仍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读得格外投入。
朗读的形式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很多,如选读、复读、仿读、赏读(让读得特别好的学生经老师的点评后重新读给同学听)、默读、单读、轮读、对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恰到好处地运用。
四、朗读层次要合理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的顺序进行,不能颠倒,不能跳跃,扎扎实实地进行读的训练。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我先让学生边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轻声跟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加深对文本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再朗读。最后让学生赛读扬科临死前连续几个“最后一次”。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神。真正做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有效落实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五、朗读评价要到位
教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朗读的兴趣,不仅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必须有到位的评价。
1.诱导评价,激学生敢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挑逗的语言诱导学生,让学生乐于、敢于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如“这段课文写得太美了,如果你读的话,肯定会让我陶醉的。”“老师把这段读了十遍还没读好,谁来帮助老师读好它?”等等语言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的朗读兴致被激发,自然读得非常认真。对于朗读时胆小、声音特别低的同学,可用:“如果你读得再大声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你将会得到更多同学的赞赏。”这样,教师有目的地长期进行诱导训练,学生定会越读越好。
2.点拨评价,教学生善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巧妙的、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教会他们朗读的技巧。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教《曼谷的小象》,让学生读“在曼谷近郊……延伸到海边”这段话时第一次评:“读得确实很好,只是有一点,你这‘延伸’只能延伸五里,能延伸到十里吗?”学生又读,有明显进步后第二次评:“大家想一想,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野花的草地你喜欢这么小一片的呢?还是一望无际的一大片?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到二十里,让它延伸到海边吗?”老师拍子指挥,学生再读后第三次评:“好,够二十里了。这次一下子读到五十里!行吗?”学生再读后第四次评:“真的延伸了五十里。我问你们,我们从五里读到十里,又到二十里,五十里,这正是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呢?”(生答:延伸)“对,延伸,伸展,好,我们集体读一次……”
在这种形象的、生动的、幽默的、智慧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才是心灵的相通,这才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流露。
3.赏识评价,让学生仿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加以赞赏、激励,让别的学生效仿。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进步的机会。如在指名读时,倘若学生读得好,先肯定他读得好在哪,请他再读一次,再读的大部分情感更加到位。这时我会征询:“谁能读得像他一样有感情、一样好?”“谁相信自己读得比他还要好?”不太会读的学生有了模仿标准,乐于模仿;会读的学生又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让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吸收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朗读中的弊病,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4.激励评价,助学生乐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教学中,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激情满怀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赞赏,从而在朗读中乐于往返。如“你读得比刚才进步多了。”“虽然你读的不是特别好,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你读得非常好。请再响亮地读一遍。”“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等等,教师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内心比吃了蜜还甜。
课堂上,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人人参与的朗读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满人文性、激励性的评价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就会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就会有和谐婉转的韵律,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朗读兴趣要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充满兴趣,才会乐于去读。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1.采用激励机制。
在小学低年级,每周周五早读时间用来进行朗读展示,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当众选读所学过的课文,让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鼓励学生敢于说“我能读得比他(她)好”,并自己来试一试。如确实读得比较好的,奖励红五星、小红旗,还让他当小老师,请其他的同学向他学习,这样既满足学生表现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增强朗读信心,激发朗读兴趣。
2.凸显学习主人。
平时教学中,经常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常常给他们充足的朗读练习时间,为他们创设自主朗读、探究的空间。
3.搭建展示平台。
每周从队会课时间里抽出15分钟举行班级朗读比赛;每次开家长会时,让小朋友自由组合,为父母表演朗读课文;每天中午学校广播时间,尽量让我班同学去轮流当主播。
4.构建和谐氛围。
平时教学中,对朗读得不太好的学生,从不挖苦、歧视,用宽容的心去帮助学生分析情况,找出原因,端正心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动作使他们决心把书读好。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
二、朗读主体要突出
新课程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如教学《军神》一课时,体会刘伯承之所以被称为军神,是因为他意志如刚,毅力非凡。而文中只字未提“痛”,他到底痛不痛?我不是逐句地分析,而是请学生自由读二至五自然段,经过几次认真地读,学生明白了“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尽抓破了”,“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担心你会晕过去”等等都说明了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从中感受了刘伯承伟大的人格魅力。
要想使朗读的内化和外显都体现朗读行为的自主性、个性化特征,突出学生朗读行为重情感、重感性、重发展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1)多个读,慎齐读;(2)多练读,精范读;(3)多感悟,忌强加;(4)多选读,少干预。
三、朗读形式要灵活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朗读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变换多种朗读方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1.范读
范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如在《梅花魂》第十三段有这样一句话:“她却不一样,俞是寒冷,俞是风欺雪压,花开得俞精神,俞秀气。”朗读这句话时,学生总读不出作者的感情,这时我就做示范朗读,学生马上领会了四个“俞”的读法,经过几次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学生确确实实读懂了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范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齐读
齐读在低年级或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学生独自朗读时会读得不够流畅,而导致一些学生不敢大胆朗读,这时齐读就可以在同学间起互补的作用,能带领基础差的同学一起跟读,达到以好带差,降低朗读难度的效果,为今后的朗读打好基础。高年级一般在比赛时才运用齐读来造声势、烘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
3.引读
教师的引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如教师的引读,它可适当地营造“愤排”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不但能给学生酝酿先决情绪,也升华了课文的魂。如《小音乐家扬科》,文中“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只有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教师可引读,扬科临死前多想听一听,村子里的演奏;扬科躺在长凳上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连续几个“最后一次”伴随着引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上,情感也上涨了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续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师生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即美读。在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中较适用,它要求教师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与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的第9自然段,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理解,我就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首先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用媒体配以相应的图片,然后再让学生随教师的手势的快慢轻重去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
5.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一课,我先让男女同学分别读孟子和孟母的对话,再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扮演孟母和孟子。通过读和演,同学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6.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悲痛的《哀乐》来创设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为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阅读时学生仍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读得格外投入。
朗读的形式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很多,如选读、复读、仿读、赏读(让读得特别好的学生经老师的点评后重新读给同学听)、默读、单读、轮读、对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恰到好处地运用。
四、朗读层次要合理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的顺序进行,不能颠倒,不能跳跃,扎扎实实地进行读的训练。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我先让学生边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轻声跟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加深对文本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再朗读。最后让学生赛读扬科临死前连续几个“最后一次”。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神。真正做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有效落实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五、朗读评价要到位
教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朗读的兴趣,不仅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必须有到位的评价。
1.诱导评价,激学生敢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挑逗的语言诱导学生,让学生乐于、敢于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如“这段课文写得太美了,如果你读的话,肯定会让我陶醉的。”“老师把这段读了十遍还没读好,谁来帮助老师读好它?”等等语言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的朗读兴致被激发,自然读得非常认真。对于朗读时胆小、声音特别低的同学,可用:“如果你读得再大声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你将会得到更多同学的赞赏。”这样,教师有目的地长期进行诱导训练,学生定会越读越好。
2.点拨评价,教学生善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巧妙的、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教会他们朗读的技巧。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教《曼谷的小象》,让学生读“在曼谷近郊……延伸到海边”这段话时第一次评:“读得确实很好,只是有一点,你这‘延伸’只能延伸五里,能延伸到十里吗?”学生又读,有明显进步后第二次评:“大家想一想,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野花的草地你喜欢这么小一片的呢?还是一望无际的一大片?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到二十里,让它延伸到海边吗?”老师拍子指挥,学生再读后第三次评:“好,够二十里了。这次一下子读到五十里!行吗?”学生再读后第四次评:“真的延伸了五十里。我问你们,我们从五里读到十里,又到二十里,五十里,这正是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呢?”(生答:延伸)“对,延伸,伸展,好,我们集体读一次……”
在这种形象的、生动的、幽默的、智慧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才是心灵的相通,这才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流露。
3.赏识评价,让学生仿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加以赞赏、激励,让别的学生效仿。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进步的机会。如在指名读时,倘若学生读得好,先肯定他读得好在哪,请他再读一次,再读的大部分情感更加到位。这时我会征询:“谁能读得像他一样有感情、一样好?”“谁相信自己读得比他还要好?”不太会读的学生有了模仿标准,乐于模仿;会读的学生又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让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吸收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朗读中的弊病,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4.激励评价,助学生乐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教学中,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激情满怀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赞赏,从而在朗读中乐于往返。如“你读得比刚才进步多了。”“虽然你读的不是特别好,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你读得非常好。请再响亮地读一遍。”“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等等,教师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内心比吃了蜜还甜。
课堂上,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人人参与的朗读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满人文性、激励性的评价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就会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就会有和谐婉转的韵律,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