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一年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行为,逐步学会了沉下心来,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遇到了难题和困惑。这时我读了J.Amos Hatch(美国)所写的《如何作质的研究》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让我了解了一些质的研究的方法,通过一个个研究的案例,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从生活中入手,忠实真实教学情境,并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更切实的研究方法。在这里愿与各位教师一起分享。
这本书是专门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所写的。该书舍弃了高深的理论探讨,晦涩的哲学思辩和沉重的历史陈述。采用了大量鲜活详实的教育案例,向读者具体介绍每一质的研究,如故事般娓娓道来。
它最大特点便是实用性,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方向的操作手册,每章节的"如何"具体解答了现实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采取的行动步骤,也便于初学者的跳跃阅读。
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一种不同于量的研究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质的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章,决定做质的研究,既指导质的研究的基础、特征、研究范式、质的研究的种类、决定做质的研究的标准。
第二章,设计质的研究,包括设计要素、机构审理、伦理、评估研究设计的标准。
第三章,搜集质的资料,包括观察、访谈、搜集非干扰性资料、搜集其他类型的资料、评估资料搜集恰当性的标准。
第四章,分析质的资料,包括质的资料分析、类型分析、归纳分析、解释性分析、政第五章,报告质的研究,包括写作程序、博士论文问题、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写作研究报告、出版质的研究的一些建议、评估质的研究的报告是否恰当的标准。
本书的组织与研究从头到尾的过程是平行的,作者在描述研究的各个不同阶段,使他们连贯起来。也许,在有经验的研究者看来会觉得这种系统化的方法有些愚笨,但对我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起点,然后才能有所改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框架,在其中腾挪跳跃;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核心的观念,从这里变出不同。所以,对于质的研究的方法本身,它只是一个起点、一个框架、一些核心的观念,凭借这些,作为研究的新手来说,在教育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质的研究的方法。
对于我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是确定研究问题,书中提到研究问题有“概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那我应该对我自己进行研究,既属于行动研究,又属于特殊性问题研究。也便于操作;对,不能将问题泛化;要抓住每一次跟同学交流的机会,将行动与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结合;《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一段文字:“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学作质的研究;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界定研究的现象,然后缩小范围明确研究的对象;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主要通过访谈和观察,另外我觉得做为研究对象的局内人,我还可以通过自我的反省来进行;可以通过对多种角色的访谈来进行,如对幼儿、对家长等。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资料的分析里面也有很多的策略和方法,如类属分析,情境分析等;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不同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可以归类为三种:(1)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2)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3)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带给我的几点启示:
1、知道“质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相对应的关系。“量的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而“质的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研究對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各有优势和弱点,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2、了解“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及不同。“行动研究”是通过实践者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方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视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认为,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强调“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强调情境性、具体性。但“行动研究”也采用量的方法,如用问卷方法调查有关问题,以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它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总的来说,“行动研究”更倾向于求真,而“质的研究”则倾向于求善求美。
这本书是专门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所写的。该书舍弃了高深的理论探讨,晦涩的哲学思辩和沉重的历史陈述。采用了大量鲜活详实的教育案例,向读者具体介绍每一质的研究,如故事般娓娓道来。
它最大特点便是实用性,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方向的操作手册,每章节的"如何"具体解答了现实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采取的行动步骤,也便于初学者的跳跃阅读。
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一种不同于量的研究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质的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章,决定做质的研究,既指导质的研究的基础、特征、研究范式、质的研究的种类、决定做质的研究的标准。
第二章,设计质的研究,包括设计要素、机构审理、伦理、评估研究设计的标准。
第三章,搜集质的资料,包括观察、访谈、搜集非干扰性资料、搜集其他类型的资料、评估资料搜集恰当性的标准。
第四章,分析质的资料,包括质的资料分析、类型分析、归纳分析、解释性分析、政第五章,报告质的研究,包括写作程序、博士论文问题、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写作研究报告、出版质的研究的一些建议、评估质的研究的报告是否恰当的标准。
本书的组织与研究从头到尾的过程是平行的,作者在描述研究的各个不同阶段,使他们连贯起来。也许,在有经验的研究者看来会觉得这种系统化的方法有些愚笨,但对我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起点,然后才能有所改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框架,在其中腾挪跳跃;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核心的观念,从这里变出不同。所以,对于质的研究的方法本身,它只是一个起点、一个框架、一些核心的观念,凭借这些,作为研究的新手来说,在教育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质的研究的方法。
对于我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是确定研究问题,书中提到研究问题有“概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那我应该对我自己进行研究,既属于行动研究,又属于特殊性问题研究。也便于操作;对,不能将问题泛化;要抓住每一次跟同学交流的机会,将行动与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结合;《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一段文字:“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学作质的研究;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界定研究的现象,然后缩小范围明确研究的对象;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主要通过访谈和观察,另外我觉得做为研究对象的局内人,我还可以通过自我的反省来进行;可以通过对多种角色的访谈来进行,如对幼儿、对家长等。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资料的分析里面也有很多的策略和方法,如类属分析,情境分析等;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不同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可以归类为三种:(1)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2)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3)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带给我的几点启示:
1、知道“质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相对应的关系。“量的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而“质的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研究對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各有优势和弱点,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2、了解“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及不同。“行动研究”是通过实践者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方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视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认为,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强调“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强调情境性、具体性。但“行动研究”也采用量的方法,如用问卷方法调查有关问题,以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它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总的来说,“行动研究”更倾向于求真,而“质的研究”则倾向于求善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