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簧管演奏中颤音的使用遵循一定的规律,目的是带给听众更直观的音乐感受,更好地表现作曲家的意图。
[关键词]双簧管演奏 颤音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78-01
双簧管演奏中的颤音,指的是这样一种效果:平稳的音律通过有规律的波动、起伏而引起音质、音强、音高以及共鸣上的变化。颤音产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嘴唇颤音、氣息颤音以及手指颤音等等。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经验,重点阐述双簧管演奏中的气息颤音技巧,并对颤音技巧的应用加以分析。
一、颤音的分类
颤音来自于意大利语“Vibrato”,意思是音的轻微振动或者颤抖。颤音这一技巧广泛运用于声乐、管乐以及拨弦乐器演奏中。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都对颤音进行过系统的描述。根据前者的研究分析,综合来看,颤音的产生大致分为三种。
(一)嘴唇颤音
也被称之为“下颌骨颤音”。它是通过下巴上面骨头上下快速抖动运动而获得颤音的效果。
(二)气息颤音
气息颤音又叫“横膈膜颤音”。它是通过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膜的颤动而得到的颤音效果,是目前公认最好的管弦乐颤音技巧。
(三)手指颤音
又称为“敲击颤音”。手指颤音是通过手指在乐器上的抖动来制造颤音效果,是早期音乐演奏家普遍使用的一种技巧。
颤音运用的目的是在演奏中改变音色,引发听众和演奏者的情绪共鸣,从而带给听众不一样的音乐享受。目前颤音技巧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气息颤音,因此,气息颤音的练习对于双簧管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二、气息颤音技巧及练习方法
前文提到气息颤音又叫“横膈膜颤音”。横膈膜分隔了胸腔和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由于横膈膜特殊的运动方式,所以横膈膜震动产生的颤音的频率便于控制,且音色饱满、震动幅度明显,这些特点使得横膈膜颤音成为当今公认的最佳的双簧管颤音演奏技巧。横膈膜颤音比较自然,能给观众带来比较贴切的感官触动,让观众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
(一)哨片练习
横膈膜是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运动的规律来练习颤音技巧。随着胸腔气压的增大,音高和音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振幅和频率的变化。
哨片练习的具体方法是用哨片吹奏中音Do,按每分钟60次的速度,有节奏的加大腹腔的气压。不断使横膈膜往外扩张,重复练习,直至掌握。然后每拍两次,速度依旧是每分钟60次,反复练习。掌握之后加大节奏,每拍加到4次。完成这一练习之后,改变练习方式,逐渐减少练习频率,逐步恢复到开始时的每拍1次。
横膈膜的运动会引起音量的明显变化,音高也会随之增高。为了保持音量和音高的剧烈变化,在练习横膈膜气息颤音时,下颌骨要配合着向下拉,这样就能够抵消掉因为横膈膜运动时升高的音高。下颌骨的运动必须配合着横膈膜运动,保证二者频率一致,这是以不改变音质为目的的。只需要在上述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配合运动下颌骨。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用哨片吹奏中音Do,以每分钟120次的速度,下颌骨配合轻微运动,每拍运动四下。保持音高不变。反复练习,直到横膈膜颤动与下颌骨运动可以同时进行。二者协调运动就能够抵消音高的剧烈变化,产生的颤音听上去也自然。
(二)双簧管练习
熟练掌握哨片练习颤音的技巧后,可以同理推至到双簧管的演奏上。哨片练习相对于双簧管练习难度较大。
在双簧管上直接练习,刚开始时可以选择柔和的、易吹奏的音,比如中音Si,练习方法与上面提到的是一致的。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每拍震动4次,那就已经掌握在一个音上吹奏出颤音的技巧了。继续将此方法运用到其他的音高上,针对不同的音高配以匀速的横膈膜颤音练习,逐渐趋于完美的演奏水平。
下颌骨的练习与在哨片上练习是一致的。在运动下颌骨时要格外注意避免音高忽高忽低的现象。
三、古典音乐作品
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强调作品调性布局与音乐内容之间的平衡感,以求给听众带来明确的音乐感觉。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采用主调的音乐形式,加强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对于颤音的运用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通常只在长音符上使用,以突出长音的感染力。代表作品有《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K314》。
颤音使用的前提是不能违背作品所要表达的含意。颤音在演奏中要遵循演奏规律,达到强化作品的演奏风格。颤音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需要我们在学习颤音技巧的同时,深入研究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曲家的创作目的,才能更好地演绎出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鞠兴.探索双簧管演奏中的颤音技巧及其运用[J].四川戏剧,2013(01).
[2]聂立家.双簧管哨片在演奏中的作用、发音与制作[J].齐鲁艺苑,2011(12).
[3]杨鹏.双簧管演奏技巧研究[J].北方音乐,2014(15).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双簧管演奏 颤音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78-01
双簧管演奏中的颤音,指的是这样一种效果:平稳的音律通过有规律的波动、起伏而引起音质、音强、音高以及共鸣上的变化。颤音产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嘴唇颤音、氣息颤音以及手指颤音等等。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经验,重点阐述双簧管演奏中的气息颤音技巧,并对颤音技巧的应用加以分析。
一、颤音的分类
颤音来自于意大利语“Vibrato”,意思是音的轻微振动或者颤抖。颤音这一技巧广泛运用于声乐、管乐以及拨弦乐器演奏中。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都对颤音进行过系统的描述。根据前者的研究分析,综合来看,颤音的产生大致分为三种。
(一)嘴唇颤音
也被称之为“下颌骨颤音”。它是通过下巴上面骨头上下快速抖动运动而获得颤音的效果。
(二)气息颤音
气息颤音又叫“横膈膜颤音”。它是通过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膜的颤动而得到的颤音效果,是目前公认最好的管弦乐颤音技巧。
(三)手指颤音
又称为“敲击颤音”。手指颤音是通过手指在乐器上的抖动来制造颤音效果,是早期音乐演奏家普遍使用的一种技巧。
颤音运用的目的是在演奏中改变音色,引发听众和演奏者的情绪共鸣,从而带给听众不一样的音乐享受。目前颤音技巧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气息颤音,因此,气息颤音的练习对于双簧管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二、气息颤音技巧及练习方法
前文提到气息颤音又叫“横膈膜颤音”。横膈膜分隔了胸腔和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由于横膈膜特殊的运动方式,所以横膈膜震动产生的颤音的频率便于控制,且音色饱满、震动幅度明显,这些特点使得横膈膜颤音成为当今公认的最佳的双簧管颤音演奏技巧。横膈膜颤音比较自然,能给观众带来比较贴切的感官触动,让观众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
(一)哨片练习
横膈膜是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运动的规律来练习颤音技巧。随着胸腔气压的增大,音高和音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振幅和频率的变化。
哨片练习的具体方法是用哨片吹奏中音Do,按每分钟60次的速度,有节奏的加大腹腔的气压。不断使横膈膜往外扩张,重复练习,直至掌握。然后每拍两次,速度依旧是每分钟60次,反复练习。掌握之后加大节奏,每拍加到4次。完成这一练习之后,改变练习方式,逐渐减少练习频率,逐步恢复到开始时的每拍1次。
横膈膜的运动会引起音量的明显变化,音高也会随之增高。为了保持音量和音高的剧烈变化,在练习横膈膜气息颤音时,下颌骨要配合着向下拉,这样就能够抵消掉因为横膈膜运动时升高的音高。下颌骨的运动必须配合着横膈膜运动,保证二者频率一致,这是以不改变音质为目的的。只需要在上述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配合运动下颌骨。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用哨片吹奏中音Do,以每分钟120次的速度,下颌骨配合轻微运动,每拍运动四下。保持音高不变。反复练习,直到横膈膜颤动与下颌骨运动可以同时进行。二者协调运动就能够抵消音高的剧烈变化,产生的颤音听上去也自然。
(二)双簧管练习
熟练掌握哨片练习颤音的技巧后,可以同理推至到双簧管的演奏上。哨片练习相对于双簧管练习难度较大。
在双簧管上直接练习,刚开始时可以选择柔和的、易吹奏的音,比如中音Si,练习方法与上面提到的是一致的。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每拍震动4次,那就已经掌握在一个音上吹奏出颤音的技巧了。继续将此方法运用到其他的音高上,针对不同的音高配以匀速的横膈膜颤音练习,逐渐趋于完美的演奏水平。
下颌骨的练习与在哨片上练习是一致的。在运动下颌骨时要格外注意避免音高忽高忽低的现象。
三、古典音乐作品
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强调作品调性布局与音乐内容之间的平衡感,以求给听众带来明确的音乐感觉。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采用主调的音乐形式,加强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对于颤音的运用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通常只在长音符上使用,以突出长音的感染力。代表作品有《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K314》。
颤音使用的前提是不能违背作品所要表达的含意。颤音在演奏中要遵循演奏规律,达到强化作品的演奏风格。颤音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需要我们在学习颤音技巧的同时,深入研究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曲家的创作目的,才能更好地演绎出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鞠兴.探索双簧管演奏中的颤音技巧及其运用[J].四川戏剧,2013(01).
[2]聂立家.双簧管哨片在演奏中的作用、发音与制作[J].齐鲁艺苑,2011(12).
[3]杨鹏.双簧管演奏技巧研究[J].北方音乐,2014(15).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