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下,符合素质教育本质和新课改理念的课堂也应运而生。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应从学生、教师、文本主体性的发挥等几方面去衡量。
一.让学生的智慧充满课堂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有当你心中有了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选择合适的视角去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得才有力度,才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只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收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达到目标要求,让学生能有效利用40分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对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有问题当堂解决,课后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让教师的激情充满课堂
教师的肢体动作,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提问都能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快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合作融洽。只有这样积极活泼的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再让学生自己提问。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去讨论。在此基础上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搭档分组表演,观看的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果很好。
三.让文本的作用充满课堂
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师生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要么忙于浏览现成的经典教案,仅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滔滔不绝;要么忙于追求新颖的课堂效果,画蛇添足地制作不必要的教学课件;要么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忙于整理搜集各类试题,搞题海战术;要么就是因为时间紧而无暇顾及……太多的主客观因素冲淡了我们对文本的研究。如果教师自身不熟悉教材,不去研读教材,又如何能游刃有余的去驾驭课堂呢?如果教师不能静心研读,读出感受,读出新意,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想与学生实现“心灵的碰撞”则如同虚无缥缈的幻景,遥遥无期。因此,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上,将文本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吸纳,才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运用自如。
另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进行了分类,并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总之,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材,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姜汉梅,教师,现居吉林柳河。
一.让学生的智慧充满课堂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有当你心中有了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选择合适的视角去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得才有力度,才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只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收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达到目标要求,让学生能有效利用40分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对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有问题当堂解决,课后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让教师的激情充满课堂
教师的肢体动作,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提问都能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快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合作融洽。只有这样积极活泼的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再让学生自己提问。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去讨论。在此基础上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搭档分组表演,观看的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果很好。
三.让文本的作用充满课堂
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师生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要么忙于浏览现成的经典教案,仅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滔滔不绝;要么忙于追求新颖的课堂效果,画蛇添足地制作不必要的教学课件;要么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忙于整理搜集各类试题,搞题海战术;要么就是因为时间紧而无暇顾及……太多的主客观因素冲淡了我们对文本的研究。如果教师自身不熟悉教材,不去研读教材,又如何能游刃有余的去驾驭课堂呢?如果教师不能静心研读,读出感受,读出新意,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想与学生实现“心灵的碰撞”则如同虚无缥缈的幻景,遥遥无期。因此,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上,将文本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吸纳,才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运用自如。
另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进行了分类,并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总之,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材,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姜汉梅,教师,现居吉林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