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一、在细读和品味中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前让学生交流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营造一个恰当的课堂气氛导入新课。然后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背影》的朗读,在图文并茂中让学生走近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中。在饱含感情的朗读后思考问题:“作者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文章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父子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找出描写背景的句子。”学生在初步感知中理清了脉络。
2.在质疑探究
要精心赏析课文就要在质疑中探究。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从“父亲的背影、动作、语言和儿子的眼泪”这四个方面来探究文本。为了达到精心赏析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那份深情,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2)哪一个背影最能感动你们?(3)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
二、朱自清作品中的人性美给写作教学的启示
1.捕捉作品中的人性美
朱自清的文章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平常生活,在平易朴实中抒发真情,在质朴真淳中透露清新。让人如品新茗、神思飞扬。《背影》在平中见奇、拙中见巧的同时,洋溢着纯真的人性美。正因为这样,这篇课文影响了几代人,感染了无数的读者。《背影》的成功创作,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无数次,在课余还禁不住地咀嚼、鉴赏。朱自清那朴素清新的文风让人亲切可感,我常以《背影》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捕捉人性美来写作文。
2.审视中学作文教学
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很多教师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所谓的“作文技法”上,“技法”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和空洞无物;但如果结合了生活实际,就会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会牵动学生幼小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此,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学中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其根源就在这里。
三、通过发挥感恩功能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1.让学生作文“不脱离生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生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这正是新课改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训练是“感受自然”,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这样做,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总认为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很狭窄,对生活的思考不成熟,经历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缺乏作文的“素材”。总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背诵一些范文、参考作文选之类的东西,在考试中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行了。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在考试时应付一下而已,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会得到提高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中,有的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到那时,就只能像吕叔湘先生说的那样:“家长埋怨子女不会写家信,教授埋怨学生写不好论文,科长埋怨秘书写不好讲话稿。”
2.让学生发挥感恩功能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特别是作者把所有的父爱浓缩在父亲那“攀爬式”的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胖、走路不方便和穿着十分厚实的特点,把父亲爬过高高的栅栏又穿过铁道跳下去,再爬上去,终于为儿子买到橘子的情节写得极为生动。细致而朴实的动情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作者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父母爱子女可写的事情太多太多,作者自己也说父亲待他“有许多好处”,但他把这些事情都舍弃了,只写了“背影”。就是因为这个背影凝聚了父亲深深的爱,凝聚着那种人世间最真挚的爱。因此以“背影”为题恰到好处,父子感情从中可见一斑,其他事件就不必详写了。正因为写得集中,所以感情表达最为浓烈。
3.让学生写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学生接触的是家庭、学校、普通人。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所谓的“平凡事”,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作文教学就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东西,对生活进行思考,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在平凡的事中区别假恶丑,抓住身边的小事,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以真情打动人,以细腻的细节吸引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细心人,通过观察准确抓住生活中的动情点。长此以往,就能从照抄照搬范文的桎梏中走出来,而能从我们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许多质朴与真淳的东西,并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向着打动每一位读者的目标迈进。
一、在细读和品味中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前让学生交流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营造一个恰当的课堂气氛导入新课。然后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背影》的朗读,在图文并茂中让学生走近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中。在饱含感情的朗读后思考问题:“作者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文章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父子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找出描写背景的句子。”学生在初步感知中理清了脉络。
2.在质疑探究
要精心赏析课文就要在质疑中探究。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从“父亲的背影、动作、语言和儿子的眼泪”这四个方面来探究文本。为了达到精心赏析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那份深情,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2)哪一个背影最能感动你们?(3)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
二、朱自清作品中的人性美给写作教学的启示
1.捕捉作品中的人性美
朱自清的文章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平常生活,在平易朴实中抒发真情,在质朴真淳中透露清新。让人如品新茗、神思飞扬。《背影》在平中见奇、拙中见巧的同时,洋溢着纯真的人性美。正因为这样,这篇课文影响了几代人,感染了无数的读者。《背影》的成功创作,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无数次,在课余还禁不住地咀嚼、鉴赏。朱自清那朴素清新的文风让人亲切可感,我常以《背影》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捕捉人性美来写作文。
2.审视中学作文教学
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很多教师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所谓的“作文技法”上,“技法”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和空洞无物;但如果结合了生活实际,就会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会牵动学生幼小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此,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学中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其根源就在这里。
三、通过发挥感恩功能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1.让学生作文“不脱离生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生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这正是新课改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训练是“感受自然”,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这样做,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总认为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很狭窄,对生活的思考不成熟,经历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缺乏作文的“素材”。总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背诵一些范文、参考作文选之类的东西,在考试中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行了。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在考试时应付一下而已,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会得到提高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中,有的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到那时,就只能像吕叔湘先生说的那样:“家长埋怨子女不会写家信,教授埋怨学生写不好论文,科长埋怨秘书写不好讲话稿。”
2.让学生发挥感恩功能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特别是作者把所有的父爱浓缩在父亲那“攀爬式”的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胖、走路不方便和穿着十分厚实的特点,把父亲爬过高高的栅栏又穿过铁道跳下去,再爬上去,终于为儿子买到橘子的情节写得极为生动。细致而朴实的动情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作者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父母爱子女可写的事情太多太多,作者自己也说父亲待他“有许多好处”,但他把这些事情都舍弃了,只写了“背影”。就是因为这个背影凝聚了父亲深深的爱,凝聚着那种人世间最真挚的爱。因此以“背影”为题恰到好处,父子感情从中可见一斑,其他事件就不必详写了。正因为写得集中,所以感情表达最为浓烈。
3.让学生写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学生接触的是家庭、学校、普通人。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所谓的“平凡事”,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作文教学就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东西,对生活进行思考,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在平凡的事中区别假恶丑,抓住身边的小事,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以真情打动人,以细腻的细节吸引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细心人,通过观察准确抓住生活中的动情点。长此以往,就能从照抄照搬范文的桎梏中走出来,而能从我们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许多质朴与真淳的东西,并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向着打动每一位读者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