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探究课是国家教委颁发的规定活动类课程之一。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上,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是无法分割的。科学探究是长期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生命历程和人类科学探究的长河相比微不足道,科学探究要求人们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同时科学探究要不断发展又要求人们学会分享,分享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时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思想或积极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不管是科学猜想火花的碰撞还是科学成果的分享,这些科学思维的分享都造就了科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分享科学思维、一起探讨科学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统计发现不同学龄小学生对于自我准备的材料与他人分享的意愿存在差异,各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主要分享内容,这一现象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进行亲社会的教育时应该结合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如果不能尊重和正视学生分享心理的发展规律,也达不到科学探究的效果。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搭支架这课,需要学生自己课前准备吸管,课上我把全班分为了六小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搭支架,正当各小组兴致勃勃组建自己小组的作品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一名男学生A气愤地向我汇报说另一小组的同学B向他要吸管,A不愿意给B,还义正言辞地指责B为什么自己不多带点。看到学生A虽然带了很多吸管,明显用不了这么多,却依然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我试图让那位男生借一些给他人,与他人一起分享,结果他还是很不情愿给别人用他的材料。这一事件也导致A在以后的搭支架过程中表现不佳,科学探究的目标自然也没有达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不乐于与人分享物品的冲突也发生了几起,从五年级的分享心理学解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团体和友谊,他愿意与自己的伙伴或团体分享物品,开始从社交角度有选择的进行分享,并且分享的内容大多以学习分享和心理分享为主。
然而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分享行为及内容与五年级学生有所差别。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叶和花这课时,需要学生认识植物的叶和花,认识叶和花的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叶和花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不同的落叶,家里有方便携带的花卉的同学可以带些到教室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他们的收获。教师刚布置完课前任务,有位学生说他家没有种花,我原本想说没有花的同学可以不带,教师也有一些花卉准备,还没等我说,一位很热心的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家卖花卉盆景的,有很多小盆花卉,我可以给他带一盆。”顿时我被这位同学的热心感动,表扬了这位女生热于助人,结果有很多学生也伸出援手,纷纷表示也愿意给没有材料的同学提供帮助。
在以后的三年级科学活动中,发现三年级学生分享物品行为的人数明显多与五年级,并且三年级的学生更愿意与人合作,这样同伴间相互帮助,相对于教材有了更宽、更广的认识,科学思维得以共享,并迸发出更多的想法和问题,进一步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为解决问题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有效地达到了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由此看出,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教育有必要,学生主体科学实践体验也相当重要,如学生经历主动分享资源,有效地参与小组探究的活动,就能形成发现、创新的素质。因此对培养小学生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
一、身传重于言教
老师可以充当学生的心理导师。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作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学习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的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全班听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二、积极评价引导
如当学生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做出某种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学生去模仿和学习。
例如:某位学生多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与其他同学分享之后,教师准备一个本子,作为专门记录学生分享事件的记录本,学期末对这些学生进行表彰。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学生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老师在进行肢体语言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更愿意发生类似的行为。
三、“分享”主题教育
开展以“分享”为主题的科学活动,讲述科学猜想的分享,科学理论发展的曲折以及科学团队组员合作的重要性。展现在众人之间进行人与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质的交换。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发展长期的科學探究合作意识。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需求。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体验,经历分享,主动发展。因此,基于儿童立场,将科学活动课课程建设、校园生活与班队活动等融合一体。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尊重他们的分享心理发展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资源分享,参与体验,触发情感,唤醒心灵,达成科学素养发展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江苏】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分享科学思维、一起探讨科学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统计发现不同学龄小学生对于自我准备的材料与他人分享的意愿存在差异,各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主要分享内容,这一现象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进行亲社会的教育时应该结合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如果不能尊重和正视学生分享心理的发展规律,也达不到科学探究的效果。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搭支架这课,需要学生自己课前准备吸管,课上我把全班分为了六小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搭支架,正当各小组兴致勃勃组建自己小组的作品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一名男学生A气愤地向我汇报说另一小组的同学B向他要吸管,A不愿意给B,还义正言辞地指责B为什么自己不多带点。看到学生A虽然带了很多吸管,明显用不了这么多,却依然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我试图让那位男生借一些给他人,与他人一起分享,结果他还是很不情愿给别人用他的材料。这一事件也导致A在以后的搭支架过程中表现不佳,科学探究的目标自然也没有达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不乐于与人分享物品的冲突也发生了几起,从五年级的分享心理学解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团体和友谊,他愿意与自己的伙伴或团体分享物品,开始从社交角度有选择的进行分享,并且分享的内容大多以学习分享和心理分享为主。
然而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分享行为及内容与五年级学生有所差别。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叶和花这课时,需要学生认识植物的叶和花,认识叶和花的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叶和花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不同的落叶,家里有方便携带的花卉的同学可以带些到教室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他们的收获。教师刚布置完课前任务,有位学生说他家没有种花,我原本想说没有花的同学可以不带,教师也有一些花卉准备,还没等我说,一位很热心的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家卖花卉盆景的,有很多小盆花卉,我可以给他带一盆。”顿时我被这位同学的热心感动,表扬了这位女生热于助人,结果有很多学生也伸出援手,纷纷表示也愿意给没有材料的同学提供帮助。
在以后的三年级科学活动中,发现三年级学生分享物品行为的人数明显多与五年级,并且三年级的学生更愿意与人合作,这样同伴间相互帮助,相对于教材有了更宽、更广的认识,科学思维得以共享,并迸发出更多的想法和问题,进一步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为解决问题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有效地达到了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由此看出,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教育有必要,学生主体科学实践体验也相当重要,如学生经历主动分享资源,有效地参与小组探究的活动,就能形成发现、创新的素质。因此对培养小学生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
一、身传重于言教
老师可以充当学生的心理导师。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作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学习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的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全班听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二、积极评价引导
如当学生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做出某种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学生去模仿和学习。
例如:某位学生多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与其他同学分享之后,教师准备一个本子,作为专门记录学生分享事件的记录本,学期末对这些学生进行表彰。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学生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老师在进行肢体语言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更愿意发生类似的行为。
三、“分享”主题教育
开展以“分享”为主题的科学活动,讲述科学猜想的分享,科学理论发展的曲折以及科学团队组员合作的重要性。展现在众人之间进行人与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质的交换。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发展长期的科學探究合作意识。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需求。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体验,经历分享,主动发展。因此,基于儿童立场,将科学活动课课程建设、校园生活与班队活动等融合一体。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尊重他们的分享心理发展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资源分享,参与体验,触发情感,唤醒心灵,达成科学素养发展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