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才华横溢和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林黛玉是一个能感人所无法感,想人所不曾想的奇女子。其蒙师贾雨村曾评价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这其中的“言语”承载着外语言与内语言的双重意义。外语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内语言一般可以反映一个人思想情愫的高低深浅,它操控并影响着外语言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做着这样一个工作:将外在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积淀与情感体验,然后反哺于自身的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这便是外语言与内语言的双向交流。其实,在语文课堂上,内外语言的双向交流一般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为载体的,而阅读和写作是语感教学的两大阵地。
笔者认为,语感训练可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一次语基评讲课上,一道成语题里出现了“衣锦夜行”这一成语。其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引申义学生也基本可以推理出来。但关于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存在争议。有的同学认为夜着锦衣是顾影自怜,带贬义色彩。有的同学认为含褒义色彩,因其有一个反义词条“衣绣昼行”,即衣锦还乡,显耀乡里。且夜往往给人一种深沉、寂寥、落寞的感觉,于此便添一层诗意;再又身着华服,自我欣赏,顾步自叹,又平添一层愁绪在里头。仅因一个褒贬感情色彩,即引起学生如此精妙的探讨,心中着实欢喜。于是,我因势利导,按下原本的语基题暂不评讲,而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展开想象,谈谈对这一词的感受。语文教学的诗意火花顺势激荡并绵延开来。我提示:读小说较多的同学不妨到小说的世界里拾掇印象,酷爱诗歌的同学可去诗的国度里寻觅感觉。
一位平素读宫廷题材小说较多的女同学发言:“我曾在红袖里读过一部名叫《一霎清明雨》的小说,其思想情志并未见高尚,但读后那衣带飘飞、裙钗环绕的情景久浮于眼前,令我思绪翩跹。现在见到“衣锦夜行”一词,又勾起了我过往的阅读体验。我想斯文斯词实乃异曲同工。”
这位女学生情思丰富深邃,看到“衣锦夜行”一词,能够很快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及以往的阅读体验,这种调动是语言的直观性在起作用。“衣带”、“裙钗”都是漂浮轻便之物,“衣锦夜行”中于“走”“跑”“趋”“飞”之外择一“行”字,其古典诗意之语、缓慢飘飞之韵彰显无遗。于此,两者在直观上便给人共同的情感体验。
“看到这四字,我脑子里还浮现出一幅具体的画面:一张略施粉黛的女子的可人脸蛋和斯女子脸上令人销魂的红唇,一袭薄而轻透的托地长纱柔婉地罩在女子纤细的玉体上,这个女子是王宫巨贾养在秘宫里的金屋之娇,他人毫无艳福,亦消受不起”。经我鼓励,她如是说。
这位女同学将自己平素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于有意无意处编织了一段美丽凄婉的篇章。较之平时单独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这应该更胜一筹吧:于无心处插柳,柳竟自成绿阴一片。教室里顿时哗然一片,为这位女同学横溢的才思喝彩。
一位喜好吟诗的同学站起来说:“看到这个词,我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诗意的场景,一位女子,着一袭素白的刺绣裙,一双玉脚轻柔地伸入墨绿的织锦布鞋里,在迷蒙的雨夜,撑着一把从许仙白娘子那里借来的油纸伞,彳亍着,在昏暗、悠长古铜色的小巷里,披一袭长发的削肩是那么地纤弱,令男子顿生怜惜之情。”
斯女子兴许是从戴望舒的《雨巷》里走出来的吧!她华服不着,粉黛不施,但其身姿之纤细、姿态之温婉,自有一番情韵与风味。成语本身的音韵美和文学性成就了她与诗歌的不可分割性。这位同学运用所学课文,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故而可以吟出曼妙的句子来。
如此,我们无需探讨其感情色彩了,褒贬尽在感悟品评中。这位同学从自己的主观情感出发,给了成语新的附着,亦不失为文学之再创作。
假使妙语连珠,自可笔下生花。多么曼妙的联想,多么诗意的语句!这节课于无心处插柳,竟也成全了个柳阴满堂。“由此可见,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与生活经验的调动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我在课后反思中如斯写道,“言语作品不仅具有语表意义,还有其言外之音。作者、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听者若能捕捉到那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他们的语感往往是敏锐、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沈琴,教师,现居湖北新洲。
笔者认为,语感训练可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一次语基评讲课上,一道成语题里出现了“衣锦夜行”这一成语。其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引申义学生也基本可以推理出来。但关于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存在争议。有的同学认为夜着锦衣是顾影自怜,带贬义色彩。有的同学认为含褒义色彩,因其有一个反义词条“衣绣昼行”,即衣锦还乡,显耀乡里。且夜往往给人一种深沉、寂寥、落寞的感觉,于此便添一层诗意;再又身着华服,自我欣赏,顾步自叹,又平添一层愁绪在里头。仅因一个褒贬感情色彩,即引起学生如此精妙的探讨,心中着实欢喜。于是,我因势利导,按下原本的语基题暂不评讲,而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展开想象,谈谈对这一词的感受。语文教学的诗意火花顺势激荡并绵延开来。我提示:读小说较多的同学不妨到小说的世界里拾掇印象,酷爱诗歌的同学可去诗的国度里寻觅感觉。
一位平素读宫廷题材小说较多的女同学发言:“我曾在红袖里读过一部名叫《一霎清明雨》的小说,其思想情志并未见高尚,但读后那衣带飘飞、裙钗环绕的情景久浮于眼前,令我思绪翩跹。现在见到“衣锦夜行”一词,又勾起了我过往的阅读体验。我想斯文斯词实乃异曲同工。”
这位女学生情思丰富深邃,看到“衣锦夜行”一词,能够很快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及以往的阅读体验,这种调动是语言的直观性在起作用。“衣带”、“裙钗”都是漂浮轻便之物,“衣锦夜行”中于“走”“跑”“趋”“飞”之外择一“行”字,其古典诗意之语、缓慢飘飞之韵彰显无遗。于此,两者在直观上便给人共同的情感体验。
“看到这四字,我脑子里还浮现出一幅具体的画面:一张略施粉黛的女子的可人脸蛋和斯女子脸上令人销魂的红唇,一袭薄而轻透的托地长纱柔婉地罩在女子纤细的玉体上,这个女子是王宫巨贾养在秘宫里的金屋之娇,他人毫无艳福,亦消受不起”。经我鼓励,她如是说。
这位女同学将自己平素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于有意无意处编织了一段美丽凄婉的篇章。较之平时单独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这应该更胜一筹吧:于无心处插柳,柳竟自成绿阴一片。教室里顿时哗然一片,为这位女同学横溢的才思喝彩。
一位喜好吟诗的同学站起来说:“看到这个词,我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诗意的场景,一位女子,着一袭素白的刺绣裙,一双玉脚轻柔地伸入墨绿的织锦布鞋里,在迷蒙的雨夜,撑着一把从许仙白娘子那里借来的油纸伞,彳亍着,在昏暗、悠长古铜色的小巷里,披一袭长发的削肩是那么地纤弱,令男子顿生怜惜之情。”
斯女子兴许是从戴望舒的《雨巷》里走出来的吧!她华服不着,粉黛不施,但其身姿之纤细、姿态之温婉,自有一番情韵与风味。成语本身的音韵美和文学性成就了她与诗歌的不可分割性。这位同学运用所学课文,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故而可以吟出曼妙的句子来。
如此,我们无需探讨其感情色彩了,褒贬尽在感悟品评中。这位同学从自己的主观情感出发,给了成语新的附着,亦不失为文学之再创作。
假使妙语连珠,自可笔下生花。多么曼妙的联想,多么诗意的语句!这节课于无心处插柳,竟也成全了个柳阴满堂。“由此可见,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与生活经验的调动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我在课后反思中如斯写道,“言语作品不仅具有语表意义,还有其言外之音。作者、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听者若能捕捉到那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他们的语感往往是敏锐、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沈琴,教师,现居湖北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