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念辨析与综述视角选择依据
文化地理是时空相交错而产生的意义在客体世界的投射和体现。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空间和时间是社会构造物。研究者姑且不论时空在先验世界中是否以实体方式存在,只谈在文艺作品中,时空帶有非常明显的建构色彩;它一方面是当下流行的时空观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协助当代社会中的人建构和接受新的时空观。
时空观提供了一套共同遵循的标准,我们按照这一套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借该标准来理解世界和进行创造,同样也在整个群体的潜意识或者“集体无意识”中明确是非准绳,建立起与这一族群文化相应的世界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凭借强大的声画属性,与其他文化艺术表达方式相比,其具有还原生活样貌的先天优势。文化与地理时空的一体两面和相互作用在影片中既能直接复制,又能以近乎原样的方式再现时空关系,并能在电影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下对时空进行再建构。电影艺术诞生已逾百年,迅速成为受大众关注的艺术形态,它所承载和传达的时空理念助推了现代社会的时空关系,亦展现了现代社会诸多习焉不察的特征;它一边艺术地讲述着主流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向,一边又将社会在发展中无法忽视的问题与弊端呈现出来,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电影空间形态,同时也丰富和塑造了人们对文化地理的认识和想象——电影文化地理、电影地理文化、文化地理电影……这些说法背后的根本含义即在于此。从这个意义来看,它们旨在表达相近的时空与电影及文化的互动,并没有显著差别,故而在此无需特意生硬地划分。研究者以这一视角对电影艺术的美进行分析,是空间美学的题中之意;以空间为重点参照系,则可以发现,被人为划定出来的不同空间可以在时间上具有统一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讯和信息的交换更加高频且高效,同时性被极大地强化了,空间之间变得更加密集,更加协调——这被列斐伏尔视作现代空间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以时间为参照系,则可以看出,这些空间又具有明显的离散性。
本文基于“同时性”和“离散性”两个主要视角,将我国电影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特征进行梳理和综述。本文内涉及的电影分区均以所描绘的题材为主,在分类中不讨论主创者个人生长的地理环境;并且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地理文化差异和电影艺术特征,不能简单地以通常所用的东北、东南、中部等方式划分,也不能以单纯地以省为单位划分,故而下文举例说明观点的地理分区采用将地域与省份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二、不同地理空间的同时性
现代化是当代全球发展的主题,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与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统一的国家、市民社会等都是现代性的具体体现。我国通俗意义上的地理分区,尽管地质地貌和发展程度截然不同,但都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轨迹;而在电影中也是一样,各个地区的电影或许风格不一,却共同呈现了我国快速而卓有成效的现代化进程。下文举例说明。
(一)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与民族融合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特色十分显著,民族分布主要以蒙古族为主。这一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气候较为干旱,地广人稀,在自然和文化上,既不同于东北的气候与资源,也不同于西北的民风与习俗。在这样的文化和自然影响下,内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在电影中体现为马背上民族的粗犷、豪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团结友爱的民族情谊。
在内蒙古题材影片中,马、草原、蒙古包等元素的形象不可或缺;它们不仅在视觉形象上展示着蒙古族的特色,也在文化层面上以符号化的视听语言展现着人民的单纯、智慧、勇敢、忠诚。例如《狼图腾》《遥远的锡林郭勒》《季风中的马》等影片中均有内蒙古自然元素的展现,也有蒙古族团结、忠厚的民族精神的展现。蒙古族生活的具体物象中蕴含着无尽的意象,这些具体的形象帮助内蒙古电影以诗意的方式展示着地区文化;蒙古族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在其中不言而喻。
同时,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绝对不能是孤立的,具有草原特色的影片不仅仅在传递着草原精神。如《狼图腾》体现了草原儿女的无私品质。正是在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语境下,蒙古族题材影片宣扬的这些人类共通的优秀品质才更加得以凸显,在电影建构的草原、内蒙古……这些地理空间中,“同时性”被彰显出来。蒙古族的文化地理与其他地域的文化空间一样,我国重视民族团结与融合,电影在其中发挥了文化优势,辅助完成了这一时空的建构。
(二)福建地区的电影与经济趋势
福建因地处东南沿海,且纬度低,气候宜人,同时少数民族聚集,建筑多样,地域特色明显,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福建的影片特色集中体现在纪录片中,如《三坊七巷》《土楼奥秘》《海上福建》等直接展示了当地风土人情。这些影片一面呈现了福建优秀的传统旅游资源,突出了当地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另一面,这些影片也展现了福建如何与现代发展完美接洽。以《海上福建》为例,影片不仅介绍了当地的自然风光、生态理念,还着重强调了福建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凸显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战略意义。不仅如此,福建地区的电影产业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开发了多个影视拍摄取景地,利用文化地理的特殊优势,深化了电影产业链的建立、改革和完善。
福建的这一系列举措富有成效,地区的知名度不仅闻名全国,亦打开了国际视野。例如好莱坞影片中亦会出现福建的土楼建筑、以及对土楼内人们生活方式的刻画——这些被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被广泛运用于电影中,并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影片元素中呈现,使得我国多元的文化内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至世界各地。
与福建相关的影片展现出其相应的地理优势与文化优势,迎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深化电影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应地传达了中华文化的优良品质,凝聚了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与担当。这正是电影文化地理意义上,不同区域具有“同时性”特征的体现。福建地区的影片特色仅属于一个地理区域,但它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其他地区一道,呈现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向,凸显出全国经济发展的优良态势。由此可知,福建地区的影片和电影产业链以具有福建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参与到了我国整个经济的多元健康发展模式中。 (三)西南地区电影与精神家园的回归
在电影文化地理的地域划分上,西南地区不仅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川渝云贵地区,也包含广西地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西南地区的电影也颇具民族特色,如《侗族大歌》《五朵金花》《刘三姐》……这些电影一方面呈现了本民族的特色,另一面也展示了当地的生活面貌。西南地区的自然景观特殊,多部影片都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
除自然风貌外,西南地区拍摄的电影主题多关注小人物的生活,人物情感刻画较为细腻,如《观音山》《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等文艺片中充分凸显了人的情感,戏剧冲突明显但影片基调柔和。在这样的电影节奏中,人物感情较容易以接地气的方式得到展现。在西南地区影片的艺术创作中,片中小人物情感往往不仅仅关涉个体命运,小人物的悲欢总是与整个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当我们以《寻枪》《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少年的你》等影片为参照时,不难发现,该类型电影在描绘小人物生活的同时,总能够以小见大,将个体之间的矛盾与时代的悲欢结合;如《少年的你》借助中学生的同学情谊反思校园霸凌的社会现象;如《寻枪》以单个主人公寻找枪支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反映出其作为一名警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亦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社会关系。
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同样关注精神层面的体验丰富与温情的回归,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西南地区电影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多采用小人物叙事,配合着西南特殊的自然风貌,以简单的故事以小见大衬托出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家园情怀,丰富了现代性的应有之意,与国家民族所强调的重情重义的情感基调相符合。
三、同一时间下空间的离散性
所谓“离散性”是与“同时性”相对的概念。“同时性”指的是经由文化艺术建构划分的空间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的划分依据在时间维度上被淡化。而“离散性”则强调各个空间之间的差异、不同步,除了各个地区的差异外,“离散性”还指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与精神不相协调的特性。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的现代区域中,精神的匮乏、人的焦虑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伴随产物。电影等艺术门类及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故而在影片中,这些问题也得到充分展现。举例如下。
(一)东北地区电影中传统与文明的碰撞
早期的东北电影集中体现为战争题材影片,例如《风云儿女》《林海雪原》等,这些影片展示出明显的东北地域特色,场景常为冰天雪地,且人物对白干练,风格突出。近年来这类题材电影也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如徐克执导的影片《智取威虎山》就是这一题材和相应风格的延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电影多以喜剧等诙谐特色为主。东北地区由于气候与国内大部分地区截然不同,与气候相应的生产方式让当地民众的乐观精神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叶归根》《夏洛特烦恼》等著名喜剧电影的热卖可以展现出这一地区民众的诙谐幽默性格。
近年来东北题材的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如在美国热映的《别告诉她》,通过一个家庭面对祖母患癌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不同文化的观念碰撞。这部影片所反映的观念上的中外冲突不仅仅是国别上的差异,更是对所谓的现代文明观念的反思;对此,影片并未做高下区分,而是留下了反思的空间。除涉及到中外差异,东北地区一些纪录片性质的电影同样展现了传统与文明的冲撞;例如记录鄂温克族人生活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犴达罕》两部纪录片,导演顾桃敏锐地发现了在现代生活方式普及的社会中,这些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一方面无法适应甚至不愿适应现代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却又受制于文明社会的规则而无法回到传统的生活模式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经由影片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为现代性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二)粤港地区电影中的景观社会建构
在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商业主义和地产开发商在不断俘获着城市空间:一边是飞速发展的高楼大厦,另一边是与之共享空间却看起来格格不入的城中村,二者的矛盾明显;高楼大厦的作用逐渐脱离了最原初的实用功能,而以符号消费功能为主,换言之,这些城市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被观看上。
地理学家、社会学家大卫·哈维在关于地理学的反思中认为,内城空间成为了一个炫耀性消费的空间,商品价值而非市民价值被称颂。它们成为了“奇观”(spectacle),让城市里的人忽略掉对日常生活中艰辛的关注,而将注意力放在这些高楼所建构出的繁华景象中;这一现象在广东、香港地区的电影中非常显著。
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为例,影片改编自广州城中村冼村的拆迁改造一事,以几个小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来展示现代社会中城市改革与发展的诸多显性和隐形问题。城中村作为广东一带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已经是文化地理范畴内的重点研究对象。大城市里新建的高楼大厦一派繁华景象,而一街之隔或是一墙之隔的城中村则是拥挤、破旧、脏乱之景,与都市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有趣的是,在大楼里工作的年轻白领们往往下班后就住在这些城中村的小房间里,这可以被视作是典型的文化空间反差。呈现这类景观的影片不仅仅出现在广东地区电影中,香港电影同样有所体现;如影片《岁月神偷》展示了香港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景观问题,而影片《甜蜜蜜》则是以写实的镜头将香港的板间房直接呈现在画面上,借以说明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繁华景观被建立,而另一方面人又必须生活在与繁华景观截然相反的环境里。地理空间上的落差正是文化的落差所在;与东北电影一样,电影帮助社会建构起了一种文化,同时也为该文化留下了虚拟空间里的反思余地。
(三)西北地区电影中作为“他者”的文化遗产
西北地区电影的影像风格一向突出:看似落后的环境中,生态以较为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当地民风如同自然生态一般淳朴干净。正是在这样的土地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不至于受到商业等因素的侵扰;相应地,许多文化遗产类影片也应运而生。近年来两部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的影片《百鸟朝凤》《一个人的皮影戏》获得不小的关注。两部影片的故事结构并无太多新意,但影片本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非常浓厚;两部电影选择了不同的文化遗产类型——唢呐演奏和皮影戏作为描绘对象,着重展现了这两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格格不入;而这一冲突或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栖息之地,或在精神层面有的放矢,无论哪种解决方式,都昭示着这一文化空间对整个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个“对照”作用;换言之,影片中的西北文化地理,以不够发达的地区“劣势”为飞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提供了缓冲的空间意义,这同样是空间“离散性”的显现。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与精神有可能无法同步发展,精神丰富的地区可能经济显得落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精神文化方面又顯得苍白。西北地区的影片有效地展示了这一“离散性”问题,并间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参照方案。
结语
将电影以空间的划分来进行文化地理层面的梳理是当今电影美学界的研究前沿,研究者对于区域的划分并无统一或标准的方式。事实上,对于时空的划分本就是文化建构的重要体现,被建构的时空具有多重属性,本文选择以时空的两大属性——“同时性”与“离散性”为主要思路,旨在说明即使是文化地理层面,电影等艺术形态也并非画地为牢,泾渭分明。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不同的划分空间往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者说它们具有共通的“同时性”;反之,在同一时间维度下的各个地区的发展,又具有“离散性”,而这种“离散性”既表现在地区发展方式和风格的截然不同上,也表现在现代化生产进程中精神与物质的分离上。本文列举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影片,以说明电影空间美学的时空建构意义,希翼能对电影文化的时空发展研究略有启示。
【作者简介】
文化地理是时空相交错而产生的意义在客体世界的投射和体现。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空间和时间是社会构造物。研究者姑且不论时空在先验世界中是否以实体方式存在,只谈在文艺作品中,时空帶有非常明显的建构色彩;它一方面是当下流行的时空观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协助当代社会中的人建构和接受新的时空观。
时空观提供了一套共同遵循的标准,我们按照这一套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借该标准来理解世界和进行创造,同样也在整个群体的潜意识或者“集体无意识”中明确是非准绳,建立起与这一族群文化相应的世界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凭借强大的声画属性,与其他文化艺术表达方式相比,其具有还原生活样貌的先天优势。文化与地理时空的一体两面和相互作用在影片中既能直接复制,又能以近乎原样的方式再现时空关系,并能在电影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下对时空进行再建构。电影艺术诞生已逾百年,迅速成为受大众关注的艺术形态,它所承载和传达的时空理念助推了现代社会的时空关系,亦展现了现代社会诸多习焉不察的特征;它一边艺术地讲述着主流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向,一边又将社会在发展中无法忽视的问题与弊端呈现出来,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电影空间形态,同时也丰富和塑造了人们对文化地理的认识和想象——电影文化地理、电影地理文化、文化地理电影……这些说法背后的根本含义即在于此。从这个意义来看,它们旨在表达相近的时空与电影及文化的互动,并没有显著差别,故而在此无需特意生硬地划分。研究者以这一视角对电影艺术的美进行分析,是空间美学的题中之意;以空间为重点参照系,则可以发现,被人为划定出来的不同空间可以在时间上具有统一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讯和信息的交换更加高频且高效,同时性被极大地强化了,空间之间变得更加密集,更加协调——这被列斐伏尔视作现代空间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以时间为参照系,则可以看出,这些空间又具有明显的离散性。
本文基于“同时性”和“离散性”两个主要视角,将我国电影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特征进行梳理和综述。本文内涉及的电影分区均以所描绘的题材为主,在分类中不讨论主创者个人生长的地理环境;并且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地理文化差异和电影艺术特征,不能简单地以通常所用的东北、东南、中部等方式划分,也不能以单纯地以省为单位划分,故而下文举例说明观点的地理分区采用将地域与省份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二、不同地理空间的同时性
现代化是当代全球发展的主题,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与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统一的国家、市民社会等都是现代性的具体体现。我国通俗意义上的地理分区,尽管地质地貌和发展程度截然不同,但都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轨迹;而在电影中也是一样,各个地区的电影或许风格不一,却共同呈现了我国快速而卓有成效的现代化进程。下文举例说明。
(一)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与民族融合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特色十分显著,民族分布主要以蒙古族为主。这一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气候较为干旱,地广人稀,在自然和文化上,既不同于东北的气候与资源,也不同于西北的民风与习俗。在这样的文化和自然影响下,内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在电影中体现为马背上民族的粗犷、豪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团结友爱的民族情谊。
在内蒙古题材影片中,马、草原、蒙古包等元素的形象不可或缺;它们不仅在视觉形象上展示着蒙古族的特色,也在文化层面上以符号化的视听语言展现着人民的单纯、智慧、勇敢、忠诚。例如《狼图腾》《遥远的锡林郭勒》《季风中的马》等影片中均有内蒙古自然元素的展现,也有蒙古族团结、忠厚的民族精神的展现。蒙古族生活的具体物象中蕴含着无尽的意象,这些具体的形象帮助内蒙古电影以诗意的方式展示着地区文化;蒙古族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在其中不言而喻。
同时,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绝对不能是孤立的,具有草原特色的影片不仅仅在传递着草原精神。如《狼图腾》体现了草原儿女的无私品质。正是在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语境下,蒙古族题材影片宣扬的这些人类共通的优秀品质才更加得以凸显,在电影建构的草原、内蒙古……这些地理空间中,“同时性”被彰显出来。蒙古族的文化地理与其他地域的文化空间一样,我国重视民族团结与融合,电影在其中发挥了文化优势,辅助完成了这一时空的建构。
(二)福建地区的电影与经济趋势
福建因地处东南沿海,且纬度低,气候宜人,同时少数民族聚集,建筑多样,地域特色明显,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福建的影片特色集中体现在纪录片中,如《三坊七巷》《土楼奥秘》《海上福建》等直接展示了当地风土人情。这些影片一面呈现了福建优秀的传统旅游资源,突出了当地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另一面,这些影片也展现了福建如何与现代发展完美接洽。以《海上福建》为例,影片不仅介绍了当地的自然风光、生态理念,还着重强调了福建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凸显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战略意义。不仅如此,福建地区的电影产业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开发了多个影视拍摄取景地,利用文化地理的特殊优势,深化了电影产业链的建立、改革和完善。
福建的这一系列举措富有成效,地区的知名度不仅闻名全国,亦打开了国际视野。例如好莱坞影片中亦会出现福建的土楼建筑、以及对土楼内人们生活方式的刻画——这些被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被广泛运用于电影中,并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影片元素中呈现,使得我国多元的文化内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至世界各地。
与福建相关的影片展现出其相应的地理优势与文化优势,迎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深化电影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应地传达了中华文化的优良品质,凝聚了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与担当。这正是电影文化地理意义上,不同区域具有“同时性”特征的体现。福建地区的影片特色仅属于一个地理区域,但它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其他地区一道,呈现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向,凸显出全国经济发展的优良态势。由此可知,福建地区的影片和电影产业链以具有福建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参与到了我国整个经济的多元健康发展模式中。 (三)西南地区电影与精神家园的回归
在电影文化地理的地域划分上,西南地区不仅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川渝云贵地区,也包含广西地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西南地区的电影也颇具民族特色,如《侗族大歌》《五朵金花》《刘三姐》……这些电影一方面呈现了本民族的特色,另一面也展示了当地的生活面貌。西南地区的自然景观特殊,多部影片都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
除自然风貌外,西南地区拍摄的电影主题多关注小人物的生活,人物情感刻画较为细腻,如《观音山》《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等文艺片中充分凸显了人的情感,戏剧冲突明显但影片基调柔和。在这样的电影节奏中,人物感情较容易以接地气的方式得到展现。在西南地区影片的艺术创作中,片中小人物情感往往不仅仅关涉个体命运,小人物的悲欢总是与整个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当我们以《寻枪》《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少年的你》等影片为参照时,不难发现,该类型电影在描绘小人物生活的同时,总能够以小见大,将个体之间的矛盾与时代的悲欢结合;如《少年的你》借助中学生的同学情谊反思校园霸凌的社会现象;如《寻枪》以单个主人公寻找枪支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反映出其作为一名警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亦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社会关系。
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同样关注精神层面的体验丰富与温情的回归,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西南地区电影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多采用小人物叙事,配合着西南特殊的自然风貌,以简单的故事以小见大衬托出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家园情怀,丰富了现代性的应有之意,与国家民族所强调的重情重义的情感基调相符合。
三、同一时间下空间的离散性
所谓“离散性”是与“同时性”相对的概念。“同时性”指的是经由文化艺术建构划分的空间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的划分依据在时间维度上被淡化。而“离散性”则强调各个空间之间的差异、不同步,除了各个地区的差异外,“离散性”还指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与精神不相协调的特性。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的现代区域中,精神的匮乏、人的焦虑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伴随产物。电影等艺术门类及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故而在影片中,这些问题也得到充分展现。举例如下。
(一)东北地区电影中传统与文明的碰撞
早期的东北电影集中体现为战争题材影片,例如《风云儿女》《林海雪原》等,这些影片展示出明显的东北地域特色,场景常为冰天雪地,且人物对白干练,风格突出。近年来这类题材电影也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如徐克执导的影片《智取威虎山》就是这一题材和相应风格的延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电影多以喜剧等诙谐特色为主。东北地区由于气候与国内大部分地区截然不同,与气候相应的生产方式让当地民众的乐观精神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叶归根》《夏洛特烦恼》等著名喜剧电影的热卖可以展现出这一地区民众的诙谐幽默性格。
近年来东北题材的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如在美国热映的《别告诉她》,通过一个家庭面对祖母患癌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不同文化的观念碰撞。这部影片所反映的观念上的中外冲突不仅仅是国别上的差异,更是对所谓的现代文明观念的反思;对此,影片并未做高下区分,而是留下了反思的空间。除涉及到中外差异,东北地区一些纪录片性质的电影同样展现了传统与文明的冲撞;例如记录鄂温克族人生活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犴达罕》两部纪录片,导演顾桃敏锐地发现了在现代生活方式普及的社会中,这些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一方面无法适应甚至不愿适应现代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却又受制于文明社会的规则而无法回到传统的生活模式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经由影片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为现代性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二)粤港地区电影中的景观社会建构
在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商业主义和地产开发商在不断俘获着城市空间:一边是飞速发展的高楼大厦,另一边是与之共享空间却看起来格格不入的城中村,二者的矛盾明显;高楼大厦的作用逐渐脱离了最原初的实用功能,而以符号消费功能为主,换言之,这些城市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被观看上。
地理学家、社会学家大卫·哈维在关于地理学的反思中认为,内城空间成为了一个炫耀性消费的空间,商品价值而非市民价值被称颂。它们成为了“奇观”(spectacle),让城市里的人忽略掉对日常生活中艰辛的关注,而将注意力放在这些高楼所建构出的繁华景象中;这一现象在广东、香港地区的电影中非常显著。
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为例,影片改编自广州城中村冼村的拆迁改造一事,以几个小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来展示现代社会中城市改革与发展的诸多显性和隐形问题。城中村作为广东一带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已经是文化地理范畴内的重点研究对象。大城市里新建的高楼大厦一派繁华景象,而一街之隔或是一墙之隔的城中村则是拥挤、破旧、脏乱之景,与都市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有趣的是,在大楼里工作的年轻白领们往往下班后就住在这些城中村的小房间里,这可以被视作是典型的文化空间反差。呈现这类景观的影片不仅仅出现在广东地区电影中,香港电影同样有所体现;如影片《岁月神偷》展示了香港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景观问题,而影片《甜蜜蜜》则是以写实的镜头将香港的板间房直接呈现在画面上,借以说明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繁华景观被建立,而另一方面人又必须生活在与繁华景观截然相反的环境里。地理空间上的落差正是文化的落差所在;与东北电影一样,电影帮助社会建构起了一种文化,同时也为该文化留下了虚拟空间里的反思余地。
(三)西北地区电影中作为“他者”的文化遗产
西北地区电影的影像风格一向突出:看似落后的环境中,生态以较为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当地民风如同自然生态一般淳朴干净。正是在这样的土地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不至于受到商业等因素的侵扰;相应地,许多文化遗产类影片也应运而生。近年来两部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的影片《百鸟朝凤》《一个人的皮影戏》获得不小的关注。两部影片的故事结构并无太多新意,但影片本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非常浓厚;两部电影选择了不同的文化遗产类型——唢呐演奏和皮影戏作为描绘对象,着重展现了这两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格格不入;而这一冲突或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栖息之地,或在精神层面有的放矢,无论哪种解决方式,都昭示着这一文化空间对整个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个“对照”作用;换言之,影片中的西北文化地理,以不够发达的地区“劣势”为飞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提供了缓冲的空间意义,这同样是空间“离散性”的显现。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与精神有可能无法同步发展,精神丰富的地区可能经济显得落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精神文化方面又顯得苍白。西北地区的影片有效地展示了这一“离散性”问题,并间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参照方案。
结语
将电影以空间的划分来进行文化地理层面的梳理是当今电影美学界的研究前沿,研究者对于区域的划分并无统一或标准的方式。事实上,对于时空的划分本就是文化建构的重要体现,被建构的时空具有多重属性,本文选择以时空的两大属性——“同时性”与“离散性”为主要思路,旨在说明即使是文化地理层面,电影等艺术形态也并非画地为牢,泾渭分明。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不同的划分空间往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者说它们具有共通的“同时性”;反之,在同一时间维度下的各个地区的发展,又具有“离散性”,而这种“离散性”既表现在地区发展方式和风格的截然不同上,也表现在现代化生产进程中精神与物质的分离上。本文列举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影片,以说明电影空间美学的时空建构意义,希翼能对电影文化的时空发展研究略有启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