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所涉及的原则、方法、实际操作步骤、注意问题等进行探讨,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贯彻德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到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思想道德水平属于教育中的德育范畴,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认为,德育工作屬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语文课关联不大。其实,语文教学在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上贯彻德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文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所涉及的原则、方法、实际操作步骤、注意问题等进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发挥更大的德育功能。
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统一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着一个教育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外,更需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也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学目的。作为人们一种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特殊工具,语文同时又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与思想意识,因此,语文学科始终带着思想教育(德育)的因素。
既然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是相互统一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推进德育方面的工作,落实好德育的目标。笔者以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学习、领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选入教材的文章,在思想性方面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作者对于生活中各种各样事物的独特审美感受的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从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所见多闻、所思所感,去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促使其得到启发,受到熏陶。此外,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适当的评估,让一些社会规范、社会美德丰盈学习者的思想,进而成为他们自己珍视和愿意维护的东西。
例如,讲授《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释疑、点拨等,让学生逐渐明白: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艰巨的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出“人”字形线路,并且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些,都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强有力的回击,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建筑才能。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相关语句,要求语气高亢、激愤,要体现出民族的自尊、自信。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上詹天佑的一句名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教师可将其在幻灯片上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让他们更深一层地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豪情。回过头来,还要让学生领会到,詹天佑不单这么说,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祖国的赤诚。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发自内心去敬重这位杰出的工程师,并且将他作为一生效仿的榜样。总之,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能及学生的讨论、领会,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促成学生萌生一种报效祖国的情怀。
2.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的领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的领导者,无一不是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强这一特点来影响下一代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提出“学为成人”的理论,启发我们要从学习和成才的关系上,从人才学的意义上理解教学的根本目的,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柳宗元和周敦颐等人也相继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念,以期能实现文道合一的最终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怎样对待亲友,如何与父母、同学融洽相处等。对于小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要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除了家庭的教育之外,更主要是平时从学校的教育中习得的。而学校教育方面,很多时候都要依赖语文教学,一点一滴地从语文课堂中进行灌输。一篇课文,就是作者对生活中各种事理的体验的结晶,其中包含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点拨、启发,再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观照,就会有较为深刻的体悟,进而掌握到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体会到的有用的人生道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些将会指导学生更加稳妥地处理好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几个历史小故事之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请说出具体的理由。通过思考、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蔺相如胸襟广阔,智勇双全,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其高风亮节是难能可贵的;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用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一生的挚友,换来了赵国的安宁,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在日常生活中,同班同学常会因一点小事而闹矛盾,甚至吵架打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谅解是一种美德,勇于承认错误更是一种修养。小到一个集体,大到一个社会,都必须以和为贵,只用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又如讲授《穷人》一课,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像渔夫和桑娜一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爱心去温暖世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待人处世时的仁爱之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慢慢地在学生的心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3.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他们天真无邪,面对光辉灿烂的明天,怀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他们渴望成熟,然而认知中却饱含着稚气。他们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同教师、家长平等地交流感情。可是,由于年龄及生活阅历等因素,更多的时候,他们在懂得一些事理的同时,又不能彻底了解社会,缺少一种客观判断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内心相对脆弱,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来看待生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对课文的讲授、分析,引导学生认清什么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什么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使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在平时生活中的挫折,从而使他们始终获得一种内心的平衡。
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缺乏独立和创新精神,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很少有独到见解,不善于质疑提问等,引导学生反身自省,然后教师再借助文本内容,鼓励学生要大胆學习“两小儿”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诚恳的认知态度。让学生懂得: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不必因不知而感到羞耻。这样,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们不断学习,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教学过程的全局来看,语文能力的训练是一条主线,而德育是这条主线的内核。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健康成长;二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为人师表”,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起一种模范作用,才能使学生有“的”可依,使教育获得理想效果;三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教师是园丁,对于枯枝、烂叶要进行必要的修整,但不能将之视作“病毒”,一味地排斥,而是要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校是德育的场所。教书育人,其终极目标,是为四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科思想性强这一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德促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笔山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贯彻德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到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思想道德水平属于教育中的德育范畴,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认为,德育工作屬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语文课关联不大。其实,语文教学在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上贯彻德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文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所涉及的原则、方法、实际操作步骤、注意问题等进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发挥更大的德育功能。
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统一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着一个教育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外,更需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也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学目的。作为人们一种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特殊工具,语文同时又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与思想意识,因此,语文学科始终带着思想教育(德育)的因素。
既然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是相互统一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推进德育方面的工作,落实好德育的目标。笔者以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学习、领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选入教材的文章,在思想性方面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作者对于生活中各种各样事物的独特审美感受的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从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所见多闻、所思所感,去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促使其得到启发,受到熏陶。此外,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适当的评估,让一些社会规范、社会美德丰盈学习者的思想,进而成为他们自己珍视和愿意维护的东西。
例如,讲授《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释疑、点拨等,让学生逐渐明白: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艰巨的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出“人”字形线路,并且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些,都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强有力的回击,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建筑才能。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相关语句,要求语气高亢、激愤,要体现出民族的自尊、自信。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上詹天佑的一句名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教师可将其在幻灯片上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让他们更深一层地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豪情。回过头来,还要让学生领会到,詹天佑不单这么说,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祖国的赤诚。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发自内心去敬重这位杰出的工程师,并且将他作为一生效仿的榜样。总之,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能及学生的讨论、领会,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促成学生萌生一种报效祖国的情怀。
2.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的领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的领导者,无一不是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强这一特点来影响下一代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提出“学为成人”的理论,启发我们要从学习和成才的关系上,从人才学的意义上理解教学的根本目的,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柳宗元和周敦颐等人也相继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念,以期能实现文道合一的最终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怎样对待亲友,如何与父母、同学融洽相处等。对于小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要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除了家庭的教育之外,更主要是平时从学校的教育中习得的。而学校教育方面,很多时候都要依赖语文教学,一点一滴地从语文课堂中进行灌输。一篇课文,就是作者对生活中各种事理的体验的结晶,其中包含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点拨、启发,再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观照,就会有较为深刻的体悟,进而掌握到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体会到的有用的人生道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些将会指导学生更加稳妥地处理好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几个历史小故事之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请说出具体的理由。通过思考、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蔺相如胸襟广阔,智勇双全,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其高风亮节是难能可贵的;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用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一生的挚友,换来了赵国的安宁,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在日常生活中,同班同学常会因一点小事而闹矛盾,甚至吵架打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谅解是一种美德,勇于承认错误更是一种修养。小到一个集体,大到一个社会,都必须以和为贵,只用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又如讲授《穷人》一课,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像渔夫和桑娜一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爱心去温暖世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待人处世时的仁爱之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慢慢地在学生的心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3.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他们天真无邪,面对光辉灿烂的明天,怀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他们渴望成熟,然而认知中却饱含着稚气。他们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同教师、家长平等地交流感情。可是,由于年龄及生活阅历等因素,更多的时候,他们在懂得一些事理的同时,又不能彻底了解社会,缺少一种客观判断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内心相对脆弱,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来看待生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对课文的讲授、分析,引导学生认清什么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什么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使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在平时生活中的挫折,从而使他们始终获得一种内心的平衡。
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缺乏独立和创新精神,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很少有独到见解,不善于质疑提问等,引导学生反身自省,然后教师再借助文本内容,鼓励学生要大胆學习“两小儿”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诚恳的认知态度。让学生懂得: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不必因不知而感到羞耻。这样,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们不断学习,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教学过程的全局来看,语文能力的训练是一条主线,而德育是这条主线的内核。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健康成长;二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为人师表”,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起一种模范作用,才能使学生有“的”可依,使教育获得理想效果;三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教师是园丁,对于枯枝、烂叶要进行必要的修整,但不能将之视作“病毒”,一味地排斥,而是要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校是德育的场所。教书育人,其终极目标,是为四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科思想性强这一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德促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笔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