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对话的过程。生态课堂教学要求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下面谈谈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让生命自由成长。
一、创设安全“心理场”,让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创设出安全的“心理场”,师生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置身于其中的师生才能尽情进行全身心的体验,享受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也必定能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1.要充满“爱意”。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与充分理解,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0的加减法”时,伴随着一些学习活动,我们一起进入了说一说、练一练这个环节。我出示第一幅图:一只小鸟往外飞,旁边的鸟笼里还关着4小鸟。学生很快说出了图意,并列出算式:5-1=4。我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外面正飞着3只小鸟,旁边的笼子里还关着2只小鸟。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小红的爷爷有5只小鸟,放走了3只,还有多少只小鸟?算式:5-3=2。”也有人说:“刚才放走1只后,笼子里还剩4只,又放走了2只,现在还有多少只小鸟?算式:4-2=2。”我暗暗地觉得惊喜:“小朋友的思维活跃,还能把图片这样连续起来看。”然后我又出示第三幅图片:外面飞着5只小鸟,旁边的笼子空了。学生又有各种说法。这样,对有着连续关系的三幅图,学生饶有兴趣地说着、算着。我正想表扬学生那敏捷的思维,突然,教室里传出“总算全都放掉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是班里最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小强在发话。突然打断了我想说的话,我不禁朝向他,班里的学生也因他那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露出惊讶的神情。此时的他低头不语。我想他大概是意识到自己“脱口而出”这个“小错误”了!正想像往常一样提醒他“看好图,想想刚刚我们是怎么来说图意、列算式的!”又不由得看着这三幅有着连续意义的图片,忽然想到了什么……我笑了笑说:“是啊,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把他们全放走了,让他们在天空中快乐地飞吧!”小朋友们也由一点小小的惊异,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我知道是我的话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童真也得以自由去伸展。
2.要富有创意。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如为了能做到用老教材实践新课标,让老教材的教学设计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熠熠生辉,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课前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引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从而出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既避免了直接出示统计图的单调,又把“人数相等比总数”的知识孕伏其中。
二、扩大互动“新时空”,让学生体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只是在学习中记、背、练,而应引领学生“做数学”,即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再发现”、“再创造”知识。
1.适度引领,扶放有度。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材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在教师适度引领之下进行的,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是有序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是高效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与学生一道观察、讨论、感悟“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名男生都套中7个”、“套中的7个与平均数7有什么不同”、“平均数7是怎么来的”、“平均数7比谁少,比谁多”,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平均数这一“移多补少”的内涵,这是一个扶的过程;在理解“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时,我放手让学生先估计再计算思考“6个”表示什么意思?在探究发现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平均数的特征,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2.师生合作,深度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和谐、自由、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把学生当主人,把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地探求、质疑、讨论、交流、释疑。学生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交流,就能对已有体验感悟进行选择和建构,使体验感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猜想1: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这是从刚才分本子的时候想到的。猜想2: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一个数。猜想3: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几倍。猜想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随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经过师生合作,深度交流,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精彩的问答不时在课堂闪现。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整体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将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并力求达到“化个人学习成果为集体智慧”的最佳效果。学生在学习“商不变性质”时经历了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猜想、论证,经过了群体的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唇舌相争后,获得了对商不变性质的深度理解,感受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这显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带来的气息。
一、创设安全“心理场”,让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创设出安全的“心理场”,师生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置身于其中的师生才能尽情进行全身心的体验,享受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也必定能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1.要充满“爱意”。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与充分理解,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0的加减法”时,伴随着一些学习活动,我们一起进入了说一说、练一练这个环节。我出示第一幅图:一只小鸟往外飞,旁边的鸟笼里还关着4小鸟。学生很快说出了图意,并列出算式:5-1=4。我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外面正飞着3只小鸟,旁边的笼子里还关着2只小鸟。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小红的爷爷有5只小鸟,放走了3只,还有多少只小鸟?算式:5-3=2。”也有人说:“刚才放走1只后,笼子里还剩4只,又放走了2只,现在还有多少只小鸟?算式:4-2=2。”我暗暗地觉得惊喜:“小朋友的思维活跃,还能把图片这样连续起来看。”然后我又出示第三幅图片:外面飞着5只小鸟,旁边的笼子空了。学生又有各种说法。这样,对有着连续关系的三幅图,学生饶有兴趣地说着、算着。我正想表扬学生那敏捷的思维,突然,教室里传出“总算全都放掉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是班里最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小强在发话。突然打断了我想说的话,我不禁朝向他,班里的学生也因他那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露出惊讶的神情。此时的他低头不语。我想他大概是意识到自己“脱口而出”这个“小错误”了!正想像往常一样提醒他“看好图,想想刚刚我们是怎么来说图意、列算式的!”又不由得看着这三幅有着连续意义的图片,忽然想到了什么……我笑了笑说:“是啊,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把他们全放走了,让他们在天空中快乐地飞吧!”小朋友们也由一点小小的惊异,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我知道是我的话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童真也得以自由去伸展。
2.要富有创意。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如为了能做到用老教材实践新课标,让老教材的教学设计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熠熠生辉,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课前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引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从而出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既避免了直接出示统计图的单调,又把“人数相等比总数”的知识孕伏其中。
二、扩大互动“新时空”,让学生体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只是在学习中记、背、练,而应引领学生“做数学”,即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再发现”、“再创造”知识。
1.适度引领,扶放有度。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材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在教师适度引领之下进行的,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是有序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是高效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与学生一道观察、讨论、感悟“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名男生都套中7个”、“套中的7个与平均数7有什么不同”、“平均数7是怎么来的”、“平均数7比谁少,比谁多”,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平均数这一“移多补少”的内涵,这是一个扶的过程;在理解“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时,我放手让学生先估计再计算思考“6个”表示什么意思?在探究发现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平均数的特征,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2.师生合作,深度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和谐、自由、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把学生当主人,把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地探求、质疑、讨论、交流、释疑。学生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交流,就能对已有体验感悟进行选择和建构,使体验感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猜想1: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这是从刚才分本子的时候想到的。猜想2: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一个数。猜想3: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几倍。猜想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随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经过师生合作,深度交流,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精彩的问答不时在课堂闪现。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整体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将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并力求达到“化个人学习成果为集体智慧”的最佳效果。学生在学习“商不变性质”时经历了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猜想、论证,经过了群体的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唇舌相争后,获得了对商不变性质的深度理解,感受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这显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带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