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怎样引导学生迸出感情的火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范中激情
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范读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要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从范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范读激发情感的目的。
教学《月亮湾》时,教者以轻柔的语气,赞赏的语调,舒缓的语速范读课文,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月亮湾,并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河水缓缓地流着,鱼儿在清清的的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所以要读得慢一些。""因为树上开满了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很美很美,所以老师是用赞美的语气读的"。这样使孩子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读,就不会盲目地模仿老师的朗读。他们从范读中感悟到文章的内涵,读起来自然有声有色。
2.比中知情
朗读是用声音对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语言活动。要使朗读到位,必须着力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知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感知课文呢哦荣,更好地读好课文有很大帮助。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比较:
2.1 我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
2.2 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
这两句话中"握住"与"紧紧握住"有什么不同?思考我为什么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呢?引导学生体会我对扫路人是多么佩服,对老人这种"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由衷赞叹。这是一位多么好的老人啊!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扫路人的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情感自然而然地溢于言表。
3.填中抒情
朗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在从"无声地看"变为"有声地读"的过程中,融入了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赋予课文的是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在指导理解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在课文词句之间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填写,再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者也是知道朗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母亲的恩情》一课写孟郊的母亲送别儿子直到村外,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孟郊深受感动。课文时这样描写的:"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为帮助学生体验孟郊当时的心情,教者巧妙地在句中设计了一个填空,让学生说说: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想到(什么),眼睛湿润了。"学生略一思索,争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想到母亲整天为自己操心,有苍老了许多,眼睛湿润了。"有的说"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想到自己又要出远门了,让母亲牵挂自己,眼睛湿润了。"……这时,学生的情感已与孟郊的情感交融起来,当他们朗读这句时,读得情真意切,许多学生的眼中闪动着泪花。
4.思中悟情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师要从指导朗读的角度,有层次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学习《沉香救母》第二段时,教者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沉香在去救母的途中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2)、他是怎么战胜千难万险的?(3)、他为什么能战胜这些千难万险?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沉香毫不在乎,体会沉香救母心切,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热爱之情。
5.评中明情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学生每一次朗读动情与否,有没有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于激励的评价,不但能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而且还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朗读时是否把握好情感的分寸,从而进一步恰如其分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如教学《多彩的夏天》时,我鼓励学生要从读中欣赏夏天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事物,"我从你的读中看到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真漂亮呀,真好玩呀!"教师深情的鼓励评价既调动了学生读的热情,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又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读的个性得以突出体现。
再如一个同学朗读了《狐假虎威》的第八段后,我引导学生评价:"这一节写出了森林里小动物的心情变化,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好?"同学们边评边议,认为那位同学把动物们看到狐狸跟往常不一样,都感到纳闷,觉得奇怪的样子读出来了。单动物们看到狐狸身后有一只大老虎,应该非常惊讶,很害怕,那位同学没读好。评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这样通过反复评价、练读,朗读效果不断提高,孩子们都能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面镜子。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朗读指导中的作用,切实地进行朗读训练,能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1.范中激情
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范读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要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从范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范读激发情感的目的。
教学《月亮湾》时,教者以轻柔的语气,赞赏的语调,舒缓的语速范读课文,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月亮湾,并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河水缓缓地流着,鱼儿在清清的的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所以要读得慢一些。""因为树上开满了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很美很美,所以老师是用赞美的语气读的"。这样使孩子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读,就不会盲目地模仿老师的朗读。他们从范读中感悟到文章的内涵,读起来自然有声有色。
2.比中知情
朗读是用声音对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语言活动。要使朗读到位,必须着力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知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感知课文呢哦荣,更好地读好课文有很大帮助。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比较:
2.1 我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
2.2 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
这两句话中"握住"与"紧紧握住"有什么不同?思考我为什么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呢?引导学生体会我对扫路人是多么佩服,对老人这种"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由衷赞叹。这是一位多么好的老人啊!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扫路人的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情感自然而然地溢于言表。
3.填中抒情
朗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在从"无声地看"变为"有声地读"的过程中,融入了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赋予课文的是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在指导理解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在课文词句之间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填写,再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者也是知道朗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母亲的恩情》一课写孟郊的母亲送别儿子直到村外,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孟郊深受感动。课文时这样描写的:"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为帮助学生体验孟郊当时的心情,教者巧妙地在句中设计了一个填空,让学生说说: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想到(什么),眼睛湿润了。"学生略一思索,争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想到母亲整天为自己操心,有苍老了许多,眼睛湿润了。"有的说"她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想到自己又要出远门了,让母亲牵挂自己,眼睛湿润了。"……这时,学生的情感已与孟郊的情感交融起来,当他们朗读这句时,读得情真意切,许多学生的眼中闪动着泪花。
4.思中悟情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师要从指导朗读的角度,有层次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学习《沉香救母》第二段时,教者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沉香在去救母的途中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2)、他是怎么战胜千难万险的?(3)、他为什么能战胜这些千难万险?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沉香毫不在乎,体会沉香救母心切,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热爱之情。
5.评中明情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学生每一次朗读动情与否,有没有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于激励的评价,不但能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而且还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朗读时是否把握好情感的分寸,从而进一步恰如其分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如教学《多彩的夏天》时,我鼓励学生要从读中欣赏夏天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事物,"我从你的读中看到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真漂亮呀,真好玩呀!"教师深情的鼓励评价既调动了学生读的热情,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又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读的个性得以突出体现。
再如一个同学朗读了《狐假虎威》的第八段后,我引导学生评价:"这一节写出了森林里小动物的心情变化,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好?"同学们边评边议,认为那位同学把动物们看到狐狸跟往常不一样,都感到纳闷,觉得奇怪的样子读出来了。单动物们看到狐狸身后有一只大老虎,应该非常惊讶,很害怕,那位同学没读好。评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这样通过反复评价、练读,朗读效果不断提高,孩子们都能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面镜子。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朗读指导中的作用,切实地进行朗读训练,能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