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教材不能迷信权威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90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翻开西师版教材第五册三年级语文第5课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我在给学生范读古诗时,学生说:“老师,您读错了,是惠崇春江晓景。”我仔细一察看,感到十分奇怪:从教小学语文7年多,以前的课本都是《惠崇春江晚景》啊!记得从二十多年前的小学课本(人教版)一直延用至今学习的古诗都是《惠崇春江晚景》,怎么轻而易举就更改了?于是,我肯定地告诉学生:同学们,打印或者是印刷错了,把它改过来,应该是“晚景”。第2节语文课,有学生告诉我:老师语文家庭作业上的题目(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配套的也是《惠崇春江晚景》。我真的肯定地怀疑是西师版教材出错了——教材是不允许出错的,哪怕是印错一个字也是大问题,不容忽视。
   随后几天的日子里,我也弄糊涂了,脑海里全是一头雾水。我和许多教师在谈论此诗时,许多老师就说应该是“晚景”,肯定是西师版教材出错,别钻牛角尖了。但是在教学中怎么给学生解释一个正确的答案才是真的,于是我想彻底地去追寻诗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查阅了许多关于这首古诗的资料,在以前的中小学教材和唐诗宋词里面都是《惠崇春江晚景》,在各学校图书室陈列着的《小学生古诗必读》(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由吕清主编的根据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编写的也是《惠崇春江晚景》。那么西师版教材应该是出错了。可是我还不甘心:万一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那“晚”字与“晓”字怎么理解也没有息息相通的意思,怎么想修改就修改?……其实,西师版教材修改得挺好,只是没有说明——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春江晓景》是一幅惠崇和尚的名画,惠崇擅长画水禽、江景,尤其描绘荒辛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他的名画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沈括、王安石都曾写诗赞美他。他的画现在还有遗存,但没有这幅《春江晓景》,不知道后来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便讹传下来,一直就叫《惠崇春江晚景》,但是在有的书和教材上也同时可以看到《惠崇春江晓景》,这幅画确实画得美妙,往往读者们不去关心“晚”字与“晓”字的用法与区别,只关注内容的精彩。
  现在我们索性来分析一下這首诗:“《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幅描写早春时节的古诗,三两枝桃花、刚刚转暖的江水,短短的芦芽无一不洋溢着早春的气息。可是,诗歌偏偏用了“晚景”一词,并且一用就是几十年,而就是这一个词的变化,却让人觉得有一种是错误的感觉。当然,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晚”字:“晚”是下午、傍晚,那我们可以理解“晚”为某个下午。但是前后诗歌与事实存在矛盾:傍晚了鸭子该疲倦了,还会在水中嬉戏吗?那河豚也不可能兴冲冲地准备逆流而上——它们也该歇息了。再说,桃花、刚刚转暖的江水、短短的芦芽,这些情景不正是洋溢早春的盎然生机吗?用这“晓”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景象。还有,惠崇和尚出家在江南,河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而且,河豚每年都在清明前后逆流而上生儿育女,从而我们可以弄清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所在地是江南,正好是早春时节的景象,用“晓”字简直近乎完美。
  学校的中小学教材都是国家级专家审定通过编写、出版、发行的,非常严密、慎重,过去老师们也觉得教材出错不可能,也更不可能去深入思考过。大诗人苏轼的文笔首先即使是“晚”字也没人去认同是错误的,好像我们迷信了名人不会出错一样——权威成了真理,于是墨守成规地学习着,往返着前人的路途。
  诚然,有错是在所难免的,现行的教材不知道是经过几次修订出版发行乃至最后使用的。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即使是国家级专家稍有不慎也完全有可能出现错漏,但是学校教材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和可信度,孩子从来不认为教材会错,其重要性也不必多言。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审批者要严格尽到义务,确保教材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更要虚怀若谷,积极采纳别人的意见,鼓励别人挑错,在教学中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当然,很感谢西师版教材的编写工作者给我们一次动脑筋的机会,同时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启示:我们不应该是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而是要具体事实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这首古诗要统一修改为《惠崇春江晓景》,修改过后要注意教参书、教材、相关作业、教辅资料统一并且做好说明,也免得老师学生们弄得焦头烂额,浪费时间,走不出误区,在教学中遇到挫折。
其他文献
黄一,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不点”。爱他在课外,因为“他的眼里只有他”,天真幼稚、顽皮可爱;恨他在课内,因为他手脚不停、眨眼、下座跑,不守纪律、专门捣蛋,是个十足的淘气包。  开学初,因他是个“特殊人物”,我特意将他的课桌请到讲桌旁,让他坐在我的眼皮底下,好时刻“关照”他,帮助他“改邪归正”。可谁知这不但没见效,反而更让我手足无措:人家读书,他专心玩笔;同学写字,他津津有味地把一块新橡皮割得粉身碎
期刊
散文诗是文苑里的一朵奇葩,芬芳四溢。它有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散文的流畅和飘逸的美。它犹如一位精灵,总是飞到诗的殿堂和散文的天空舞蹈、歌唱。但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文学史界和教材未曾将它列入单独的文学体裁。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就常遇此现象。有的理论著作及教材将它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学语文教材就是如此,将散文诗和诗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将散文诗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都值得商榷。    一、散文诗的含义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色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新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有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种薄收,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反思原因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地归罪于高考,归罪于标准答案,甚至还会义愤填膺地声讨:“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谁知道出题者是怎么想的?”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把教参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声情并茂地讲授,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知识点;
期刊
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要成为优秀班主任的化蝶般的艰辛。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从来就是教育工作者永远探讨的话题。下面是我这几年在与学生交往中找到的答案: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有丰富阅历的、有广博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的教师;他们喜欢能言善辨
期刊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项开发人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已是语文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因素,对促进教学质量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情感因素为
期刊
中考作文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备战中考作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清文体特点,培养优势文体    在三年的初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已有了充分的感知。教师在复习阶段应给学生梳理、归纳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驾驭文体进行写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培养一个自己拿手的文体。如:善于叙述生活体验的,让他写好记叙文;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让他
期刊
语文课是一种欣赏课、情感课,是最具魅力的课。它既能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还能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感情的熏陶,又有科学的内容,既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有现代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  所以,语文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备好课来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素养、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既能受到文学的熏陶又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呢?我认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语文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項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追求“美”的活动应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在书写中追求美     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写字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过多的空泛的文章分析和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练习或考试挤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