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非放任,教师功课需做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指导《小狗包弟》的教学,从中体悟出,要让“少教多学”的课堂实现有序、高效、多维的教学目标,教师的“少教”并不是简单的任务量少教,而应更加精心地在教材的解读、过程的设计、课堂的指导上做足功课。
  【关键词】少教多学切入点构建框架引导多写
  
  梁惠王曾十分郁闷地询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说自己倾尽心血地治理国家,一切以百姓的温饱为中心,日理万机 ,但是为什么邻国的百姓没见怎么少掉,自己国家的百姓也不见多起来。梁惠王认为自己的付出的时间精力越多,国力就一定会越强盛,但却事与愿违。我们今天看来,梁惠王的做法不仅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更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
  从梁惠王的牢骚想到我们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会学得越好,因此不免出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天昏地暗,考试后,老师又摇头抱怨如此“勤劳”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有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儿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却无法保证学生能真正投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没有机会去思考,不去思考,最后懒得思考。反之,正向孟子为梁惠王指明的方向,尊重自然生产的规律,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从而可能会实现课堂上“少教多学”的双赢。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一个动态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怎样去把控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着尝试。
  一、文本解读的困惑及寻求突破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每次面对这篇文章,总是颇感“头疼”。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基于文革时期,那段疯狂、动荡的岁月,给一代人留下切肤之痛,但这个时代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即便作为80后的我,也没有亲历,要引导学生通过巴金所讲述的一只微不足道的小狗的命运来体会一个时代,反思人性,实是很困难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一般以陈旧的教学套路来处理这篇课文,背景介绍——情节把握——文旨探究,但读罢文章,学生对这个时代人性扭曲的状况,作者忏悔的勇气,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并没有多少深刻的体会。
  今年是我第三次面对这篇课文,我试着以“少教多学”为指导理念,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情境,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讨论空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二、课堂教学过程描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大事导入。
  让学生了解人、人性,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共同关注的话题。
  第二个环节是畅谈阅读感受,获得对文章感性层面的理解。
  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在进行自主讨论之前,我提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二是所阐发的感受应是基于文章具体的语言和细节的。
  第三个环节是创设“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情境,鉴赏作品,获得对文章理性层面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我让大家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就《小狗包弟》讨论它的文学价值。为避免学生的盲目,我给学生两个思考的维度——从写法上、从思想上分别进行探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时文坛上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情境激发起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加之前面有关“人”“人性”话题的铺垫,学生能有感而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讨论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而且讨论层面不断地深入。
  有学生谈到:“巴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反映“文革”人性的扭曲,但他并没有写“文革”的风云变幻,而是选择了一个很特殊的角度——一条小狗的悲惨命运,连一条狗都保不住,更何况人。我觉得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有学生谈到:“结构的安排很自然,很巧妙——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巧妙地过渡到自己养过的小狗包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狗的忠诚与人性的缺失形成对比——狗为了与艺术家同生死,宁愿挨饿致死,而那些抄四旧的人却要抓这只狗。”
  还有学生谈到:“巴金在文革期间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他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控诉那个时代,而是自责、自省,表达了对一只小狗的忏悔。这篇文章的伟大之处在于,巴金不仅批判了文革对一切生命的无视与践踏,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了人性中光辉的东西。”“人都会犯错,但未必都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巴金勇敢地解剖自己的良心。我觉得文章不仅揭露了人性的缺失,同时身体力行地呼唤人性。”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品读出“人性”这一主题。
  再经过我的引导,有一学生又谈到:“按理说,要表现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就应该去写人,巴金却选择了一个很特殊的角度——狗的遭遇。可以看出,巴金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还是一切生灵的生命”。学生能够站在“关注生命”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应该是有一定高度的。就这样在学生自己的讨论中体悟出对人的思考,从“读文”本身上升到“读人”的层面。
  第四个环节是模仿《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为莫言写一段颁奖词。
  这个环节完成了从读到写的过程,学生尝试为莫言写一段颁奖词,在学生展示了自己写的颁奖词后,我也展示了自己的一段“下水文”,师生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学习、提升。
  三、思考:实现高效的“多学”,教师应做足怎样的功课
  从这堂课的实践,我发现“少教”能发挥学生的天性和潜能,学生在自主思想、自由发挥的舞台上,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但是“少教”、“少讲”,并不是任务量的少教,也不是放任自由并任其发展,相反,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多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高效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有创造性的洞察力。因此,“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入和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少教’需做到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才能让学生的“多学”,“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1.科学定位切入点,让“少教多学”课堂打开通往高效的大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以“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多学”,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能有效启发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思考,从中收获知识和能力,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决定了学生从哪个方向去思考,思考的方向是否有效和深刻。切入点科学,学生能沿着有效的探索路径自己求学,教师的“少教”、“少讲”才能取得高效益的成果,反之,没能选择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或选择的切入点不贴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多学”找不到能通往文本核心的入口,课堂的效率便会大打折扣。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文章是散的,学什么,从哪学起又是最难的。科学定位切入点,是“少教多学”课堂实现高效的前提。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件大事,设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环节,点发学生站在“人性”的角度品读文章,这样既将教材与文坛大事巧妙结合,给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又让学生的“多学”有了立足点,学生自豪而自信地打开自己的思维,步步深入地畅谈对文章的理解。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有效进行,要求我们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资源,提炼出一个统领全局、直指课程目标的关键点。。《异域的憧憬》这一课处于鉴赏教材尾部,课堂考虑的已经不是基础知识点如何解决的问题,而是对审美形而上的思考。这样我们将面临更高要求的知识深度与更大知识容量的挑 战,但同时我们课堂设计的自由空间也得到了拓宽。  二、描述与随感:  环节一:   以提问的形式作为课堂
从事美术教学活动已经数十载了,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吸纳现代美术教学的精髓,不断地协调"教"与学的关系,摸索出一套鼓励幼儿自由创造、并适当地进行艺术技巧训练的美术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在作画前的谈话中,滔滔不绝,能用语言大胆勾画一幅想象奇特的画面;而落笔作画时,却由于技巧的缺乏而难以表达想象世界,往往就失去了绘画的热情,陷入绘画发展的低谷。由此看,只有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把创新教
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尝试着让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周坚持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
【摘 要】公共选修课作为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但这类课程设置后,如何实施教学、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是另一个需要教师长期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问题。笔者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为例,重点介绍完全测试型考评平时成绩的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完全测试型 公共选修课  自1995年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公共选修课就真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有预设的成功,也有动态生成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
【摘要】幼儿的集体意识就是有组织的人群集体意识。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就是由自由的“个体”存在向有组织集体过渡的过程。如何让幼儿马上喜欢这个集体,适应集体生活,这实际就是集体意识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小班幼儿集体意识培养  幼儿的集体意识就是有组织的人群集体意识。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就是由自由的“个体”存在向有组织集体过渡的过程。如何让幼儿马上喜欢这个集体,适应集体生活,这实际就是集体意识的培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可见“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是学海心湖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进行如此数量的课外阅读,势必不能放任自流。应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还存在随意、无序、盲目、低效的现状,加大指导力度,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这一综合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使命。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属创造性思维。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标志,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