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存在着最大的两级分化:优等生可以在5分钟之内完成的任务,后进生可能一节课都在摸索。若教师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则势必会产生“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结果,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 高中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给学生以自主的选择,主动的发挥的条件和机会,实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教师分层教学的准备:
1、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分层准备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针对我校的实情情况,编写了针对高一年级634个学生的调查问卷。力求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合情的教学设计。问卷调查表设计如下:
①、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
②、是否希望能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
③、初中阶段是否学习过这门课程。
④、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⑤、主要使用计算机从事什么样的学习或者活动
⑥、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⑦、你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老师?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接受能力及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普通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处于一般水平,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后进生: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当然,这种分层是动态的,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改变。
2、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优等生,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对普通生,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优等生间的差距;对后进生则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
3、依据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
课堂教学中,为了最大程度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课前备课就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录制不同教学过程。例如在图片信息加工一课中,我就根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录制了三段操作视频,以供学生按需选择。这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不愿问”、 “不敢问”, “不能问”的难题,使学习的节奏紧凑,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交到学生手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普通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难易程度的练习。对高等水平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并进行谈论;对低等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手把手指导。特别是对中等学生来说,更应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落实好大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可针对每节课的内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领取,即低层次的学生同样也可以自主领取高层次的任务。但每个同学必须在完成前一个任务的情况下才可以去领取高一个级别的任务,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来进行实现,即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任务进行及时存盘(上交任务),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在课堂中都能获取知识。
三、任务设计的分层
“任务驱动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占很大比例,能起到相当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我会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基础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例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一任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第二任务:按要求给你的简介设置格式(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段落的缩进等)。第三个任务即使用图片美化你的简介。如添加艺术字,插入图片,排版图片等。
四、评价机制的分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其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
学生在逐步完成课堂任务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评价过程。只有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并且保存在我指定位置的时候,才可以进行下一个任务,这每一次保存的任务就是我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评价能够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若有必要,及时调整,允许层间流动。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努力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以激励性评价鼓励普通生,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综上所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实质。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让他们在课堂中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让一个学生停滞不前,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大纲要求。
参考文献:
[1]黎志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课题研究
[2]姜怀顺.分层教学之我见
[3]黎志明.分层教学原理
[4]姚爱姬.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 高中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给学生以自主的选择,主动的发挥的条件和机会,实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教师分层教学的准备:
1、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分层准备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针对我校的实情情况,编写了针对高一年级634个学生的调查问卷。力求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合情的教学设计。问卷调查表设计如下:
①、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
②、是否希望能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
③、初中阶段是否学习过这门课程。
④、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⑤、主要使用计算机从事什么样的学习或者活动
⑥、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⑦、你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老师?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接受能力及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普通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处于一般水平,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后进生: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当然,这种分层是动态的,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改变。
2、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优等生,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对普通生,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优等生间的差距;对后进生则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
3、依据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
课堂教学中,为了最大程度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课前备课就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录制不同教学过程。例如在图片信息加工一课中,我就根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录制了三段操作视频,以供学生按需选择。这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不愿问”、 “不敢问”, “不能问”的难题,使学习的节奏紧凑,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交到学生手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普通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难易程度的练习。对高等水平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并进行谈论;对低等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手把手指导。特别是对中等学生来说,更应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落实好大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可针对每节课的内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领取,即低层次的学生同样也可以自主领取高层次的任务。但每个同学必须在完成前一个任务的情况下才可以去领取高一个级别的任务,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来进行实现,即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任务进行及时存盘(上交任务),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在课堂中都能获取知识。
三、任务设计的分层
“任务驱动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占很大比例,能起到相当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我会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基础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例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一任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第二任务:按要求给你的简介设置格式(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段落的缩进等)。第三个任务即使用图片美化你的简介。如添加艺术字,插入图片,排版图片等。
四、评价机制的分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其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
学生在逐步完成课堂任务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评价过程。只有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并且保存在我指定位置的时候,才可以进行下一个任务,这每一次保存的任务就是我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评价能够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若有必要,及时调整,允许层间流动。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努力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以激励性评价鼓励普通生,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综上所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实质。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让他们在课堂中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让一个学生停滞不前,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大纲要求。
参考文献:
[1]黎志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课题研究
[2]姜怀顺.分层教学之我见
[3]黎志明.分层教学原理
[4]姚爱姬.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