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营造最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综合提高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儿童;心里健康;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的发展。联合国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陶冶人。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营造最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综合提高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社会变迁和价值体系多元化给人们带来惶惑的时期,儿童面临着同样的压力。经调查,87%的孩子抱怨家长把工作中的不如意发泄到自己头上;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数也在迅速上升。
家长和教师虽然身处角色不同,对孩子教育影响角度不同,但他们同处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有着相同的愿望,有着相同的心理特点。环境不同,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程度与质量也就不同。儿童决不能听凭主观意志去自由发展,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助长与制约之下,得到可能的发展。教师、家长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和学校创设优化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当我们感受到儿童内心的痛苦时,我们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园,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劳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时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地,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德”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师和家长应正确调节自我心态,做一个乐观处世、兴趣广泛、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生活有条不紊的人。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学校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不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要求,不辱骂训斥、讽刺体罚学生;善于体察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理解学生的欢乐和忧愁,能客观地对待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期待,满腔热情地希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会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对学生的爱不带个人私情,施于所有学生,甚至高于“母爱”。父母爱子女甚过爱自己,重德重智,宽松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大的释放自我,探索自我的空间,亲身感知和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
(二)建立长期的家校联系制度,教师与家长要相互理解、配合。
长期以来,社会对"老师"这个概念的理解过于偏颇,社会赞美的是春蚕的精神,蜡烛的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需要、获得。作为家庭要尊重、理解教师的工作并积极的配合。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期望的焦点,家长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态,工作中全面了解孩子,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工作中,给每个孩子一个联系本。每天一早来了,就高兴地交到教师手里,老师帮助孩子三言两语记录一天的进步。晚上,交给家长,展示自己的成绩。本上一个个鲜红的五星,记录的是孩子成长的足迹。与其每天睁大双眼寻找学生身上细微的缺点、毛病,不如用自己的慧眼看一看他们的优点,并记录下来。家长从中看到的是希望,孩子从中找到的是自信,教师在相互沟通的同时也获得了尊重。
(三)学校作为育人的大环境,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1.学校切实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教师队伍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女性占大多数,家庭负担过重,工作环境的艰辛,生活条件的局限,现代生活方式对教师本人以及家庭带来极大冲击。根据心理学家的一份调查结果,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68.82%的教师心态偏差。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沙坪坝区现有18名小学教师存在严重心理障碍,以至无法上课。我校聘请心理专家重师大刘东刚教授来校进行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学会理智地面对一切,建立积极健康的教师群体关系。健康积极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决定性因素。
2.学校针对性的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教育观进行家庭教育。作为矿区的附属小学,学生90%都是矿工、附近农村的子女,家庭中普遍为双子女,家长工作任务繁重,还有的家长不认识字,没有精力教育子女,但是期望值特别高。我校给每个家庭推荐家庭教育刊物,家长从中不仅知道了家庭教育的理论,也指导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举办家长学校,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开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讲座活动。用典型案例介绍学生成长的轨迹,畅谈教育子女的失败与成功之道,家长听后深受启发。学校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指导家庭教育。新生入学,指导家长了解学校校规校纪,向家长介绍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做好小幼衔接工作;毕业生离校,指导家长如何选择高一级学校,做好青春期教育工作,全体女生观看《花季》青春知识短片;总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心理特点,指导家长从共性中寻找教育子女的方法,鼓励发展个性。
3.学校开展积极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争创区级“绿色学校”为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貌,开展“爱我附小,弯弯腰”活动,主动拾起地上纸屑、塑料袋等垃圾,扫把、拖布等清洁工具放得整整齐齐,桌椅摆放端正,套上桌布,教室和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校门口有一点儿纸,小朋友都会争先恐后把它拣起来,放进垃圾桶。良好的道德品质蔚然成风。拾金不昧更是人人发扬,无论拾到一角钱,还是一百元,二百元,小到一支铅笔、红领巾,都主动交到办公室、学校定期全校表扬宣传好人好事,突出的学生单独给予奖励。每年成功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运动会,培养学生毅力加拼搏的体育建设,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的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长跑的习惯,“冬跑三九,夏跑三伏”,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4、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的作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专栏等形式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指导学习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人员的选择很重要。德育主任在咨询室接待的学生中,65%的学生来咨询学习方法,倾诉学习中的苦恼。学生咨询内容因教学阶段的变化而不同。开学,学生会因所任课教师的变化而产生不适;学期中,学生会因选干部等活动内心产生不平;期末,学生会因学习成绩产生苦恼。教师经过了专业辅导,培训,了解并遵守心理辅导规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我校教师能熟练掌握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各年龄段学生的差异,了解教学内容,有能力解决学生与教师间的矛盾。
总之,学校和家庭同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环境。老师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态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教育方式,对社会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工作方法也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心理健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为了民族的未来,家庭、学校肩负着艰巨的责任,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应从自身做起,用健康的形象引领孩子,给孩子们创造有益于身心茁壮成长的环境。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在心理品质方面,能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家园,在校园都快乐自由的成长。
作者简介:
周轶南,女,1978年10月出生,河南平顶山市人,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儿童;心里健康;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的发展。联合国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陶冶人。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营造最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综合提高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社会变迁和价值体系多元化给人们带来惶惑的时期,儿童面临着同样的压力。经调查,87%的孩子抱怨家长把工作中的不如意发泄到自己头上;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数也在迅速上升。
家长和教师虽然身处角色不同,对孩子教育影响角度不同,但他们同处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有着相同的愿望,有着相同的心理特点。环境不同,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程度与质量也就不同。儿童决不能听凭主观意志去自由发展,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助长与制约之下,得到可能的发展。教师、家长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和学校创设优化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当我们感受到儿童内心的痛苦时,我们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园,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劳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时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地,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德”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师和家长应正确调节自我心态,做一个乐观处世、兴趣广泛、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生活有条不紊的人。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学校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不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要求,不辱骂训斥、讽刺体罚学生;善于体察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理解学生的欢乐和忧愁,能客观地对待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期待,满腔热情地希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会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对学生的爱不带个人私情,施于所有学生,甚至高于“母爱”。父母爱子女甚过爱自己,重德重智,宽松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大的释放自我,探索自我的空间,亲身感知和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
(二)建立长期的家校联系制度,教师与家长要相互理解、配合。
长期以来,社会对"老师"这个概念的理解过于偏颇,社会赞美的是春蚕的精神,蜡烛的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需要、获得。作为家庭要尊重、理解教师的工作并积极的配合。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期望的焦点,家长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态,工作中全面了解孩子,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工作中,给每个孩子一个联系本。每天一早来了,就高兴地交到教师手里,老师帮助孩子三言两语记录一天的进步。晚上,交给家长,展示自己的成绩。本上一个个鲜红的五星,记录的是孩子成长的足迹。与其每天睁大双眼寻找学生身上细微的缺点、毛病,不如用自己的慧眼看一看他们的优点,并记录下来。家长从中看到的是希望,孩子从中找到的是自信,教师在相互沟通的同时也获得了尊重。
(三)学校作为育人的大环境,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1.学校切实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教师队伍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女性占大多数,家庭负担过重,工作环境的艰辛,生活条件的局限,现代生活方式对教师本人以及家庭带来极大冲击。根据心理学家的一份调查结果,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68.82%的教师心态偏差。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沙坪坝区现有18名小学教师存在严重心理障碍,以至无法上课。我校聘请心理专家重师大刘东刚教授来校进行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学会理智地面对一切,建立积极健康的教师群体关系。健康积极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决定性因素。
2.学校针对性的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教育观进行家庭教育。作为矿区的附属小学,学生90%都是矿工、附近农村的子女,家庭中普遍为双子女,家长工作任务繁重,还有的家长不认识字,没有精力教育子女,但是期望值特别高。我校给每个家庭推荐家庭教育刊物,家长从中不仅知道了家庭教育的理论,也指导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举办家长学校,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开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讲座活动。用典型案例介绍学生成长的轨迹,畅谈教育子女的失败与成功之道,家长听后深受启发。学校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指导家庭教育。新生入学,指导家长了解学校校规校纪,向家长介绍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做好小幼衔接工作;毕业生离校,指导家长如何选择高一级学校,做好青春期教育工作,全体女生观看《花季》青春知识短片;总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心理特点,指导家长从共性中寻找教育子女的方法,鼓励发展个性。
3.学校开展积极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争创区级“绿色学校”为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貌,开展“爱我附小,弯弯腰”活动,主动拾起地上纸屑、塑料袋等垃圾,扫把、拖布等清洁工具放得整整齐齐,桌椅摆放端正,套上桌布,教室和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校门口有一点儿纸,小朋友都会争先恐后把它拣起来,放进垃圾桶。良好的道德品质蔚然成风。拾金不昧更是人人发扬,无论拾到一角钱,还是一百元,二百元,小到一支铅笔、红领巾,都主动交到办公室、学校定期全校表扬宣传好人好事,突出的学生单独给予奖励。每年成功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运动会,培养学生毅力加拼搏的体育建设,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的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长跑的习惯,“冬跑三九,夏跑三伏”,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4、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的作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专栏等形式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指导学习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人员的选择很重要。德育主任在咨询室接待的学生中,65%的学生来咨询学习方法,倾诉学习中的苦恼。学生咨询内容因教学阶段的变化而不同。开学,学生会因所任课教师的变化而产生不适;学期中,学生会因选干部等活动内心产生不平;期末,学生会因学习成绩产生苦恼。教师经过了专业辅导,培训,了解并遵守心理辅导规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我校教师能熟练掌握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各年龄段学生的差异,了解教学内容,有能力解决学生与教师间的矛盾。
总之,学校和家庭同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环境。老师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态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教育方式,对社会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工作方法也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心理健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为了民族的未来,家庭、学校肩负着艰巨的责任,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应从自身做起,用健康的形象引领孩子,给孩子们创造有益于身心茁壮成长的环境。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在心理品质方面,能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家园,在校园都快乐自由的成长。
作者简介:
周轶南,女,1978年10月出生,河南平顶山市人,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