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注释商榷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教材对《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进行了注释:抛弃我的人现在何方?想当初对我是何等亲热.还应该用当时对我的一番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笔者以为,该注释对原诗第二句的翻译有误,对第四句的表述也值得推敲.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新课标《考试大纲》中有关探究的表述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考生
方阵扫描也许是微凹聚墨的缘故,地处浙江中部的金华自古以来就人文兴盛、名家辈出,仅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家作品,就有骆宾王的《咏鹅》,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
小说阅读试题在近年高考新课标试卷中频频亮相,又因探究小题的增加,使其已成热点、重点和难点三点合一的高难度系数试题.教师只有引领考生从知识梳理、题型分类、解题方法等
近几年来,虽然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学生讨厌研究性学习,更不用谈提升学生的能力.要走出研究性学习的困境,教师要学会巧用“头脑风暴法”“赏
写文章贵在有文脉.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写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个比喻可以借用来阐释写作的“文脉”:文脉,就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就告诉我们,课堂设计问题必须讲究技巧.我觉得技巧不必花哨,做到一问三知就是好的.所谓一问三知,就是通过一个问题让学生知
2010年是全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的一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每套试题都对名句名篇默写进行了考查。为了解考查内容、发现命题规律、 2010 is the national hig
纵观历年各地的高考作文,其文题-题目、话题或问题多具有思辨指向,这种指向在近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文命题的思辨指向和考生作文的议论化选择似乎成了因果
听了一节小说阅读鉴赏课,材料是作家申弓的《小山村》.小说描绘了一个桃花源式的小山村里淳朴的民风被现代社会横流的物欲侵蚀的情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
rn素质教育的深入,减负增效的倡导,第二课堂的开辟,都将文学采风推到了语文课程建设的前沿。文学采风是第二课堂,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每一次活动都需要创设,都需要有时代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