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一:将小纸条放在水杯下面,迅速拉动纸条,杯子没动
演示实验二:在杯子理装一定量的水,在杯口放一硬纸板,将一鸡蛋放在纸板上,用力弹走纸板,鸡蛋没有飞出,落入正下方的杯中。
演示实验三:“惯性小球”实验
问题1: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示1:这些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后来又处于什么状态?前后运动状态变化了没有?
再次追问: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总结1: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演示实验四:将一木块放在一辆小车上,让学生观察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的时候,木块会怎样。
演示实验五: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紧锤头”的(也可以请学生来操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联想活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到达终点后是否能立即停下来?
问题2:这些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示2:这些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后来又处于什么状态?前后运动状态变化了没有?总结2: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补充1:实际上这些物体都具有沿原来的方向、以原来的快慢运动下去的性质,即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问题3: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体验,得出的两个结论是什么? 问题4:这两个结论中的核心特点是什么?总结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用多媒体视频软件播放汽车启动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向后倾倒?用多媒体视频软件播放汽车紧急刹车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
提问: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问题2:飞机在投弹的时候,是等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掷,还是提前投掷?
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飞机投弹的过程。
问题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那么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生辩论:惯性大小究竟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没有关系?
指导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1.建议学生利用预先分发好的实验器材,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看看惯性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
2.明确实验目的,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
请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问题: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播放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的视频。
总结4: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度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问题6:通过这节课的讨论,你明白了那些问题?
问题7:你是否从本节课的实验
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你的初步思
考是什么?你打算怎样验证?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
堂实践活动一:在作业本上撕一张小纸条,将钢笔套、橡皮、钥匙等放在纸条上方,然后迅速拉动纸条,观察钢笔套等会怎样。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物体原来静止,后来还是静止,前后运动状态没变。
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实践活动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并事先向学生说明,第一次口令表示开始快走,第二次口令表示停止行进。前后分别请两个同学来做,看他们在快走的过程中是否能立即停下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后来还运动的,它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学生尝试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思考并回答: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学生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学生演示实验一:
请一名学生让他利用小车和胶水瓶模拟汽车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乘客出现的情况。
学生演示实验二:
取一个杯子,装入一定量的水,让一个学生上来推动杯子突然开始运动和停止。请其他学生观察当杯子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的时候,水面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作答。
对练习1,学生可能出现分歧,暂不解释,链接相应视频,等学生看完视频后,则疑惑迎刃而解。
让学生不管对错,先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建议学生先分组讨论。
(学生往往根据跑得越快越不容易停下来的事实,一致认为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的错误结论。)
意识到自己刚才得出的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的结论似乎有问题。产生新的怀疑——那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将四个不同的正方体组分别或者同时放在同一张纸上,然后快速拉动纸,看哪一个正方体的状态不容易改变。
得出结论: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
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学生尝试提出新问题。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兴趣,感受惯性现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意识到惯性现象就在身边。体验的价值胜过千言万语!
不是直接告知结论,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小组内的交流讨论,自己总结出惯性的特征。
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千差万别,如果思考遇到阻碍,应给与适当帮助。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既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通过使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体会成就感。
继续感受惯性现象,并激发思考。
学生意识到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通过相关联想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惯性现象随处不在,生活的常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这次的提示仅仅是备用,有了第一次的提示,学生已经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了。
有了学生自己的总结,老师的重复仅仅起强调的作用。
从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到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不小的跨度,没有这些补充和说明,那么后面惯性概念的给出就会显得太突兀。
依然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避免“强制喂食”。
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惯性概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给出惯性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顺利成章,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在不存在任何障碍。
学以致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来演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而且说服力更强,又可以借此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前面的所有实验都展示的是固体物质的惯性,通过这个实验就可以使学生人意识到液体也具有惯性,那么,气体具有惯性也自然容易被接受,从而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惯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当提高难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形象而直观的课件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练习,当堂巩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随堂练习要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惯性的正确说法;2.为了保证安全,汽車的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3.惯性有利也有弊,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片面。
在学生生活经验和正确的物理原理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不应“蛮横”地“填鸭式”的给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试着与学生展开智慧的辩论。既然学生执意认为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并且认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当速度越来越小的时候,惯性也越来越小。当速度为零,静止的时候,物体的惯性也为零,既没有惯性。这很显然和刚刚得出的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的结论相矛盾。
演示实验二:在杯子理装一定量的水,在杯口放一硬纸板,将一鸡蛋放在纸板上,用力弹走纸板,鸡蛋没有飞出,落入正下方的杯中。
演示实验三:“惯性小球”实验
问题1: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示1:这些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后来又处于什么状态?前后运动状态变化了没有?
再次追问: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总结1: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演示实验四:将一木块放在一辆小车上,让学生观察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的时候,木块会怎样。
演示实验五: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紧锤头”的(也可以请学生来操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联想活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到达终点后是否能立即停下来?
问题2:这些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示2:这些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后来又处于什么状态?前后运动状态变化了没有?总结2: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补充1:实际上这些物体都具有沿原来的方向、以原来的快慢运动下去的性质,即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问题3: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体验,得出的两个结论是什么? 问题4:这两个结论中的核心特点是什么?总结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用多媒体视频软件播放汽车启动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向后倾倒?用多媒体视频软件播放汽车紧急刹车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
提问: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问题2:飞机在投弹的时候,是等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掷,还是提前投掷?
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飞机投弹的过程。
问题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那么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生辩论:惯性大小究竟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没有关系?
指导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1.建议学生利用预先分发好的实验器材,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看看惯性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
2.明确实验目的,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
请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问题: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播放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的视频。
总结4: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度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问题6:通过这节课的讨论,你明白了那些问题?
问题7:你是否从本节课的实验
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你的初步思
考是什么?你打算怎样验证?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
堂实践活动一:在作业本上撕一张小纸条,将钢笔套、橡皮、钥匙等放在纸条上方,然后迅速拉动纸条,观察钢笔套等会怎样。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物体原来静止,后来还是静止,前后运动状态没变。
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实践活动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并事先向学生说明,第一次口令表示开始快走,第二次口令表示停止行进。前后分别请两个同学来做,看他们在快走的过程中是否能立即停下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后来还运动的,它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学生尝试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思考并回答: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学生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学生演示实验一:
请一名学生让他利用小车和胶水瓶模拟汽车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乘客出现的情况。
学生演示实验二:
取一个杯子,装入一定量的水,让一个学生上来推动杯子突然开始运动和停止。请其他学生观察当杯子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的时候,水面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作答。
对练习1,学生可能出现分歧,暂不解释,链接相应视频,等学生看完视频后,则疑惑迎刃而解。
让学生不管对错,先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建议学生先分组讨论。
(学生往往根据跑得越快越不容易停下来的事实,一致认为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的错误结论。)
意识到自己刚才得出的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的结论似乎有问题。产生新的怀疑——那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将四个不同的正方体组分别或者同时放在同一张纸上,然后快速拉动纸,看哪一个正方体的状态不容易改变。
得出结论: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
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学生尝试提出新问题。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兴趣,感受惯性现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意识到惯性现象就在身边。体验的价值胜过千言万语!
不是直接告知结论,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小组内的交流讨论,自己总结出惯性的特征。
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千差万别,如果思考遇到阻碍,应给与适当帮助。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既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通过使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体会成就感。
继续感受惯性现象,并激发思考。
学生意识到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通过相关联想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惯性现象随处不在,生活的常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这次的提示仅仅是备用,有了第一次的提示,学生已经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了。
有了学生自己的总结,老师的重复仅仅起强调的作用。
从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到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不小的跨度,没有这些补充和说明,那么后面惯性概念的给出就会显得太突兀。
依然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避免“强制喂食”。
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惯性概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给出惯性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顺利成章,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在不存在任何障碍。
学以致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来演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而且说服力更强,又可以借此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前面的所有实验都展示的是固体物质的惯性,通过这个实验就可以使学生人意识到液体也具有惯性,那么,气体具有惯性也自然容易被接受,从而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惯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当提高难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形象而直观的课件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练习,当堂巩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随堂练习要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惯性的正确说法;2.为了保证安全,汽車的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3.惯性有利也有弊,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片面。
在学生生活经验和正确的物理原理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不应“蛮横”地“填鸭式”的给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试着与学生展开智慧的辩论。既然学生执意认为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并且认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当速度越来越小的时候,惯性也越来越小。当速度为零,静止的时候,物体的惯性也为零,既没有惯性。这很显然和刚刚得出的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的结论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