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智慧 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师生双重智慧,构建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欢乐的课堂氛围里,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学习愉悦,使语文课堂变成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新时期最具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思想,发挥师生双重智慧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智慧的内涵包括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教学智慧的价值取向在于教师与学生生命主体的共同发展,教学智慧的生成有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智慧视为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师生智慧合二为一,共同指向课堂目标的达成,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念。语文是人文课程,因而,课堂呈现的是一种人生理解,一种生命感悟。教师要释放自己的最大能量,充分运用智慧,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中,抓住各种信息,寻求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寻求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洞察,从而感悟生命,丰富内心,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喜欢上语文课程。
  二、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调节师生情感
  生命课堂应是情感自由、心情愉悦,环境民主、气氛活跃的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的调节、引导。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人。只有在厚实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在灵活的知识前提下,才能把教育的智慧运用到炉火纯青。“情感不仅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 》2005年第2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激情澎湃或情感细腻的人,能用激情、柔情感染学生,通过精辟的讲解,教给学生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其次还应当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演,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积极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愉悦学习的状态。
  教师的微笑是绽放在学生心头最美的花朵,它传递的是善良、民主、亲和。学生回答出错,教师投以真诚的鼓励的微笑,多等待一分钟,学生会从心底敬佩你的宽容、耐心,进而不断改正错误,超越自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帮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教师总是一副不可亲近的面孔,总是很严肃不苟言笑,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会僵化他们的思想,限制智慧的生成。李吉林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常用表演体会情境,绘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她的用意就是为了创设愉悦而美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宝藏。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自我开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讨,选取新的视角,读出个性化的认识,观点允许独树一帜。这需要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例如,学习苏教版课文《台阶》时,我提问:父亲为建新屋付出大量辛劳,请思考文末一句“父亲老了”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是个多重性问题,学生很快能意识到“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垮了”,并找到佐证语言。对于“精神老了”这一层次理解起有些难度,特别是结合文本语言阐述得不具体。“父亲闪了腰后坐在台阶抽烟时,流露若有所失的样子”,“这人怎么了?”这些句子需要慢慢研读、品味,才能咀嚼出其中的滋味。在教学时,我因此提问:“请你根据情境猜想父亲面露若有所失时心里会怎么想?”“这人怎么了”一句后省略了怎样的潜台词?学生起初不明就里,但在回读文本后,悟到了文本的隐含内容。父亲可能会想: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我还能做什么,连挑水这么简单的活都干不了……通过猜想,补潜台词,学生很快读出年迈的父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一种辛酸、凄怆的情感自然被学生从内心深刻感受。
  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疏通情节后,我让学生自选角色表演并说出选取角色的理由,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目的,这些也是教师智慧设计问题,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的表现。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心灵之门纷纷开启,智慧的火花被快速点燃,学习热情高涨。当然,教学要求过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会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四、不断建构教学情境,创设动态的课堂
  生命课堂应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能按预设波澜不惊地进行,固然很好,但新的教学情境出现,也会使课堂异彩纷呈。学生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打破了原有课堂的平静。聪明的教师会抓住此时的生成资源,带领学生献策出力,积极迎战教学困境。运用点拨、启发等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新的思维空间。
  在情境的感染和熏陶中,在一串串妙问的开启下,学生会独辟蹊径,发出智慧火花,形成群体智慧,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师生挥洒自如,相互引领,共同成长,从而达到教学最理想的境界,生命的课堂得以生成。比如,教学苏教版《生命与和平相爱》时,我将教学任务巧妙地转化为两个主问题:“戴维具有哪些方面的才能?”“他为什么具备这样的才能?”以题带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探索,感悟作品的立意。
  学生在细读文字时渐渐发现,戴维才能有多面性:惊人的语言才能、写作才能、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才能、交际才能。对于交际才能,部分同学不认同,课堂产生很大争议,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辩论,必须从文章找出言语证明各自的观点。当时气氛非常热烈,课堂高潮迭起,最后双方都能自圆其说,此时教师无需指出谁对谁错,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设计目的已经达到,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让他们保留各自的意见。原来较为纷繁的内容在激烈的争论中解决了,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
  总之,课堂教学中发挥师生共同的智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做到师生相互尊敬、理解、平等、民主,才能在和谐的课堂之中自由徜徉,智慧的生长才能相得益彰,相互启迪,相互引领,共同发展,生命的精彩才能得以展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西场初级中学(226621)
其他文献
又到了说明文单元,想起往常教说明文时昏昏欲睡的学生,一潭死水的课堂,心情就不禁沉重起来。我们常把说明文的教学归为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学生渐渐由被动应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和体验。创设高效课堂可谓教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灵活地提高课堂效果,使课堂充满魅力,吸引学生爱上语文,成为众多老师探寻的方向。
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多数学生、家长及老师都认为,把语文书从头背到尾,考试也不会得到高分,对语文学习“敬而远之”。  语文知识是基础,繁杂琐碎,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地提高考试成绩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人“始乱终弃”,从忽视到放弃。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及家长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找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乐趣呢?  在初中,也许数学可以倚重课堂,而语文却难以“闭门修炼”。只有把课
黄骅市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最东端,属滨海盐碱平原地区,境内淡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少雨。但地下浅层苦咸水资源却很丰富。黄骅地碱水咸,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黄骅农业的发展,农民
中学生在平时写作时存在两种现象,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不管写得如何,交上去,让老师去批,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草草看两遍,划几笔就算修改了,交上去,让老师去改。于是中学
首次实验研究胶州湾海水中的硼,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硼的浓度为3.24 ~3 .87mgkg- 1 ,B/Ci比值为0 .181 ~0.215 ,平均值为0 .204 ±.0 .009 。B/S比值为0 .100~0 .120,平均值为0 .113 ±0.005。湾内硼的分布,低值区在李村河口沧口湾附近,而在湾的
前不久,我们曾对不同学校初一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抽测,让他们自选一篇学过的课文朗读,结果被抽的一百名学生中添字、漏字、错字、破字、不知停顿及唱读的情况十分严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的几乎等于零。个中原因,不一而足,令人深思,而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认清读在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方面的重大意义,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试就读的意义略陈浅见。    一、读对于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的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解读这一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有效思维是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  一、妙用响锤,使学生乐于思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
应用多组有理数时滞离散系统的比较原理和频域法,将多组有理数时滞区间系数离散系统化为多组有理数时滞定常离散系统,以判定其时滞无关稳定性,并举例说明了新定理的有效性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