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儿童整个学习生活的质量,制约着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等基础学习能力的生成。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中应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氛围 个性体验 自主探索 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就小学生来说,是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再次研究教科书的间接知识,是一种“再创造”学习。这种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我觉得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一、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这能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探究新知。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善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生2:将铁圈拉直,再用尺子度量,便可知道铁圈周长。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生:(疑惑、摇头)怎么求呢?刚才方法都不管用了。再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数量关系”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购物模拟:同学们,你们一定愿意自己到商店买东西吧?我们进行购物游戏好吗?谁愿意当售货员?谁想当顾客分别购买这三种商品(足球、铅笔、鱼)?儿童的表现欲望极强,而且积极性易被调动起来,学生们会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者能从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花钱购物入手,创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应用题缺少情境和现实性的缺陷,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和能力,为下一步数量关系研究埋下伏笔。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发了学生研究学习的欲望。
三、关注个性体验
现代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同;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正确的应给予表扬、肯定,推广应用;错误的要点拨、引导,剖析错因;多法的要对其筛选、论证,多中选优。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有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学生研究学习注入新鲜的活力。
例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课,教师让学生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引导学生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下面几种思维方式:直接用口算的方法把42根平均分成2份,写出竖式;想()×2=42;先分单根的,再分整捆的;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对于上面几种做法,教师都作了积极肯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4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结果,而用第三种办法的同学必须除三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了麻烦。直接用口算或想乘法计算的同学普遍感到比较吃力,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教师没有作任何地干预,而是让他们在研究中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增强研究的信心。
四、激励自主探索
研究性学习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以理论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革除陈旧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研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伊始,出示一组数:63、36、69、123、96、39,让学生判断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并总结特征。当学生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后”。教师板书这一特征,再出示一组数:13、26、23、19、46、59,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特征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至此,学生疑惑重重:“这些数的个位也是3、6、9,怎么不能被3整除呢?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课堂气氛浓烈,高潮迭起,思维活跃,研究学习的态势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学习空间
1.到现实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测定等。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可让学生研究教室地面的长与宽;回到家里研究各种家具的长、宽,爸爸、妈妈的身高等等。再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用的数量关系”一课,教师设计这样一题:奶奶生病了,红红拿出积攒的10元钱给奶奶买水果。每千克香蕉4元钱,每千克苹果2元钱,每千克桔子3元钱。红红会给奶奶买些什么呢?还剩钱吗?剩多少?此题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到问题情境中去
如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让学生研究如下问题:“调查家中近两个月来的各项开支情况,从各项开支中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调查自己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出席几个?各组多少人?等等,再根据调查结果深入思考,可以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3.到实践活动中去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提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研究数学的自觉性。
像这样,把学生研究的空间多渠道引到课外,不但能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经验关系,并且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爱探究、乐求知、善研究的良好的心理倾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氛围 个性体验 自主探索 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就小学生来说,是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再次研究教科书的间接知识,是一种“再创造”学习。这种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我觉得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一、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这能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探究新知。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善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生2:将铁圈拉直,再用尺子度量,便可知道铁圈周长。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生:(疑惑、摇头)怎么求呢?刚才方法都不管用了。再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数量关系”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购物模拟:同学们,你们一定愿意自己到商店买东西吧?我们进行购物游戏好吗?谁愿意当售货员?谁想当顾客分别购买这三种商品(足球、铅笔、鱼)?儿童的表现欲望极强,而且积极性易被调动起来,学生们会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者能从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花钱购物入手,创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应用题缺少情境和现实性的缺陷,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和能力,为下一步数量关系研究埋下伏笔。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发了学生研究学习的欲望。
三、关注个性体验
现代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同;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正确的应给予表扬、肯定,推广应用;错误的要点拨、引导,剖析错因;多法的要对其筛选、论证,多中选优。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有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学生研究学习注入新鲜的活力。
例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课,教师让学生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引导学生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下面几种思维方式:直接用口算的方法把42根平均分成2份,写出竖式;想()×2=42;先分单根的,再分整捆的;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对于上面几种做法,教师都作了积极肯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4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结果,而用第三种办法的同学必须除三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了麻烦。直接用口算或想乘法计算的同学普遍感到比较吃力,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教师没有作任何地干预,而是让他们在研究中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增强研究的信心。
四、激励自主探索
研究性学习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以理论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革除陈旧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研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伊始,出示一组数:63、36、69、123、96、39,让学生判断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并总结特征。当学生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后”。教师板书这一特征,再出示一组数:13、26、23、19、46、59,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特征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至此,学生疑惑重重:“这些数的个位也是3、6、9,怎么不能被3整除呢?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课堂气氛浓烈,高潮迭起,思维活跃,研究学习的态势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学习空间
1.到现实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测定等。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可让学生研究教室地面的长与宽;回到家里研究各种家具的长、宽,爸爸、妈妈的身高等等。再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用的数量关系”一课,教师设计这样一题:奶奶生病了,红红拿出积攒的10元钱给奶奶买水果。每千克香蕉4元钱,每千克苹果2元钱,每千克桔子3元钱。红红会给奶奶买些什么呢?还剩钱吗?剩多少?此题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到问题情境中去
如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让学生研究如下问题:“调查家中近两个月来的各项开支情况,从各项开支中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调查自己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出席几个?各组多少人?等等,再根据调查结果深入思考,可以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3.到实践活动中去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提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研究数学的自觉性。
像这样,把学生研究的空间多渠道引到课外,不但能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经验关系,并且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爱探究、乐求知、善研究的良好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