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
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提出问题,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上高二圆锥曲线“椭圆”时,我创设情境,以“神州五号”的运行轨迹、探照灯反射镜面是抛物线绕其对称轴旋转形成的抛物面、发电厂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来引入圆锥曲线, 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想探究”、“想尝试”的过程中来。于是,我让学生动手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然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圆的对称性建立圆的方程的过程,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最后探究得出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
新教材在每一个主干知识学习过后,都又安排一个探究式学习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负责的态度,感受数学知识探索过程的乐趣。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作为教师,还可以另外加进一些探索性学习的案例。例如,高一时,为了让学生探究“正方体截面的可能形状”(即:“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我的设计如下:
[提出探究问题] “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并把问题细化:
(1)给出分类的原则(例如:按截面图形的边数分类)。按照你的分类原则,能得到多少类不同的截面?设计一种方案,找到截得这些形状截面的方法,并在正方体中画出示意图。
(2)如果截面是三角形,你认为可以截出几类不同的三角形? 其面积最大是多少?
(3)如果截面是四边形,你认为可以截出几类不同的四边形?
(4)证明上面的结果。
(5)截面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有几条?为什么?
(6)截面可能是正多边形吗?可能有几种?画出示意图。
(7)你还能提出哪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探索并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操作,有的利用土豆、萝卜或是橡皮泥等,通过切割实验进行研究,也有的用透明材料制作一个中空的正方体,留出注水口,注入有颜色的水,通过观察水面形状的方式进行实验研究,他们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图形。
[结果呈现] 写一个学习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运用数学探究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其主要体现: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初步具备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能较好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能动手制作简易立体几何模型,学会了提出问题的几种方法,学会了协作学习的各种方式与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与协作精神,学会了自我评价方式,初步学会了如何撰写数学论文等,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发展,初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提出问题,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上高二圆锥曲线“椭圆”时,我创设情境,以“神州五号”的运行轨迹、探照灯反射镜面是抛物线绕其对称轴旋转形成的抛物面、发电厂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来引入圆锥曲线, 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想探究”、“想尝试”的过程中来。于是,我让学生动手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然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圆的对称性建立圆的方程的过程,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最后探究得出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
新教材在每一个主干知识学习过后,都又安排一个探究式学习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负责的态度,感受数学知识探索过程的乐趣。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作为教师,还可以另外加进一些探索性学习的案例。例如,高一时,为了让学生探究“正方体截面的可能形状”(即:“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我的设计如下:
[提出探究问题] “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并把问题细化:
(1)给出分类的原则(例如:按截面图形的边数分类)。按照你的分类原则,能得到多少类不同的截面?设计一种方案,找到截得这些形状截面的方法,并在正方体中画出示意图。
(2)如果截面是三角形,你认为可以截出几类不同的三角形? 其面积最大是多少?
(3)如果截面是四边形,你认为可以截出几类不同的四边形?
(4)证明上面的结果。
(5)截面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有几条?为什么?
(6)截面可能是正多边形吗?可能有几种?画出示意图。
(7)你还能提出哪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探索并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操作,有的利用土豆、萝卜或是橡皮泥等,通过切割实验进行研究,也有的用透明材料制作一个中空的正方体,留出注水口,注入有颜色的水,通过观察水面形状的方式进行实验研究,他们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图形。
[结果呈现] 写一个学习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运用数学探究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其主要体现: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初步具备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能较好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能动手制作简易立体几何模型,学会了提出问题的几种方法,学会了协作学习的各种方式与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与协作精神,学会了自我评价方式,初步学会了如何撰写数学论文等,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发展,初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