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 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认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对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考虑得比较少。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应主要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1 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合作的。
1.2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师平等看待学生,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1.3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信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1.4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重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肯定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学生没有主动性,效果不好。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教学中,要留点问题、留些时间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只有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3)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新课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5.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部分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上的东西少。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
6.处理好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常规课程教学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主渠道,而研究性课程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科领域或垮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它以作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观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在高三文科班的复习课中,我根据学生学科知识已经比较系统的特点和高考的实际需要,确定了“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建设”、 “國家的宏观调控”、“两型社会”、“国际关系与我国的对外政策”六个专题,通过12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也提高了高考复习的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 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认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对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考虑得比较少。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应主要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1 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合作的。
1.2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师平等看待学生,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1.3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信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1.4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重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肯定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学生没有主动性,效果不好。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教学中,要留点问题、留些时间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只有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3)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新课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5.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部分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上的东西少。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
6.处理好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常规课程教学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主渠道,而研究性课程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科领域或垮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它以作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观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在高三文科班的复习课中,我根据学生学科知识已经比较系统的特点和高考的实际需要,确定了“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建设”、 “國家的宏观调控”、“两型社会”、“国际关系与我国的对外政策”六个专题,通过12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也提高了高考复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