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妻妾成群》看苏童的小说创作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童的小说具有多种多样不同的属性。他的成名作《妻妾成群》是一部充溢着古典性和抒情性的中篇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拟就《妻妾成群》艺术特色相关的几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苏童的小说创作作些初涉皮毛的分析。
  【关键词】:苏童;妻妾成群;艺术特色
  在中国读者和研究者心目中,小说家苏童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属性,他常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学者提起苏童,首先说他是先锋派作家;女权主义批评家特别关注苏童对女性的性格、心理、行为和命运不同寻常的兴趣和同情;精神分析学派从苏童小说中发掘出大量心理构成和潜意识因子;近来也有人更关注苏童小说的民间性、地方性特征……实际上,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他的小说就像一块棱面众多的多面体,能从不同角度反射光华,各各面相互依托,形成一个完美坚实的整体。本文试就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艺术特色相关的几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作些初涉皮毛的分析。
  一、通俗与高雅
  《妻妾成群》有头有尾,从主人公颂莲进陈家开始,到颂莲精神失常结束。小说讲述了知识女青年颂莲在父亲死后“中断学业”自愿作地主陈左迁的小妾,在陈家与其他几位姨太太争风吃醋的故事。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描写中国传统旧家庭大院内的故事。作者苏童把颂莲与三位太太的冲突描画得细致入微, 扣人心弦。作品通俗易懂, 故事性强,通过人物外在动作和对话来表现性格,推进情节。基于作家苏童的“民间性”立场、对平民人物的思想追求、以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小人物的平常生活话语,苏童营造了一个极具世俗特征的世界。所以他的小说也易于被改变为影视剧,被广大受众喜爱。
  但是在实质上,苏童并不仅仅具备通俗小说家的素质和水准。细读这部小说,我们自然会感到苏童在小说创作中游刃有余。苏童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言雅意雅的一致性。《妻妾成群》以小说的叙述语言为主,而又溶进了诗意的描写,采用了散文化的行文方式,使整个作品自由洒脱、如诗如画,处处可见作者逼人的才气。人物的性格在诗意的描写中,显得空灵而清晰,明快而凝重,具有诗的韵味,画的美感。其次,《妻妾成群》有意淡化背景,不展开太多对陈府生活的描写,既节省笔墨,又使作品含意隽永,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苏童在《妻妾成群》中表现出的对人性的透彻分析,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传达出一种对人类的普遍命运的关怀,使作品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只雅不俗,难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读者群;只俗不雅,难以登上更高层次的审美殿堂。 雅俗共赏似乎已经成为当今中外文学发展的一个定势。《妻妾成群》既继承着中国古典语言意境的古雅,又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深受西方叙事语言艺术的影响。苏童以“俗世雅写”的方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方世界”。
  二、历史与个人
  《妻妾成群》从根本上改写了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呈现新的变化:个人从历史宏大的视野中走出,个人没有被历史同化,而是以自身的生命发展,同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相分离,并最终摒弃了历史。个人不再是历史的同路人,而与历史分道扬镳。
  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种思想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在之后的诸多小说中,受过教育的知识女青年们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羁绊,在社会中努力追寻个人价值和地位。她们追寻世俗幸福的步伐与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冲破旧礼教,张扬个人精神与价值,成为五四后新文学的经典叙事。在这样的叙事规范中,个人的价值与外在的社会历史价值具有一致性,个人价值与历史逻辑甚至成为一个整体。
  《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新旧历史时期的分界点。接受知识的洗礼,成为一名新青年,这是历史的趋势与走向。颂莲虽然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青年。但她并不是以历史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她的举动与历史趋势相违背:她自愿成为陈左迁的小妾。个人自身的生命需求(而非历史价值)促使颂莲作出这样的选择。即便颂莲接受过新知识,但进入陈府后的颂莲与其他姨太太一样,为争宠而明争暗斗,为满足生命需要而偷情。颂莲与飞浦之间,情感暧昧。颂莲对丫头雁儿的迫害也是出于争夺陈左迁的宠爱。颂莲在渐渐远离历史价值与意义的播撒。随着她的个人欲望渐渐膨胀,她身上本应有的历史光辉越来越暗淡。知识所代表的历史河流,并没有携裹着颂莲一起前進。颂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本能欲求,压倒了知识理性。她与其他几位禁锢在被称之为旧历史时代的姨太太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更没有显示出新历史趋势的特征。生命欲望充溢的个人,以它自身的特性,与历史趋势形同陌路。
  《妻妾成群》体现了:在潜在的历史力量与个人生命特性之间的角逐与较量中,个人的生命欲求,最终掩盖了历史的锋芒。苏童以自己独有的历史理念与话语对历史事件进行重审与再度叙说,从而达到一种超时代的高度和生命哲学的层次与深度。
  三、乡土与世界
  前文已经提到苏童以“俗世雅写”的方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方世界”,表现出一定的地方色彩,也就是乡土特色。所谓乡土特色,主要应指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语言等等具有地区性的独特色彩。纵观苏童这些年来的作品,南方始终在他的想象和描述中。苏童常常描绘乡村城镇,豪门世家。在他笔下,末代才子与乱世佳人你来我往,亡命之徒与亡国之君络绎于途,而这些都是与南方割舍不开的。
  苏童生于苏州,定居于南京。两座城市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苏童对于他成长的地方, 显然有一份深沉的热爱。苏童以他恬静的、自溺的叙述声调,为我们讲述了一则又一则的故事。他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于细微处给读者“润物细无声”般的美感。这正是江南水土的婉约、细腻之美,以及独特的童年记忆与成长经验造就了苏童的审美追求。死亡、苦难,在苏童的笔下都变得坦然和神秘,甚至还闪烁着童话的光芒,但是他的作品始终透露出潜在的孤独感。读苏童的小说是心灵回归之旅,漂泊无依的灵魂在枫杨树、罂粟花、桂花树等意象构成的精神家园中,得到栖息。
  但是称苏童小说具有乡土性,这丝毫也未减损苏童小说的品味。苏童常常通过对故地旧日风物的缅怀来重渡桃花源式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执著构建着自己虚幻的艺术世界。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关于人性、关于对灵魂归宿的寻找、关于历史与个人的关系、关于对社会的厌倦与失望都带有地方色彩,而实际上却四海皆然。不仅仅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其实风光、景物的地方色彩,它们那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情调,正像风格独特的绘画、雕塑、音乐作品一样,恰最易于被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度所认同。乡土色彩,并非一个狭隘的地理概念或封闭性的艺术概念。艺术(包括文学),总是以其特有的色彩(包括乡土色彩)加入世界文化的整体的。随着苏童读者群的增加,其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其世界性影响也日益深入。
  参考文献:
  [1][法]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3]王干.苏童意象[A].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4]苏童.妻妾成群[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6]王卫红.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
其他文献
【Abstract】:A Rose For Emily talks about the aristocratic lady Emily in the South after the Civil War. In this story, the black slave of Emily is one of the remains of the Old South, and William Faulkn
期刊
小溪向往大海的波澜壮阔,越过千山万水,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侯鸟向往南国的鸟语花香,涉过崇山峻岭,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沙子向往珍珠的流光溢彩,忍受千辛万苦,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万物如此,若是心中有了向往,还会有什么能阻挡追求的脚步呢?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们甘心失去自己的生命。汩羅江畔,水光滔滔,三闾大夫屈原仰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有一腔热血报国,却遭奸人陷害,为了追
期刊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是一颗长满可能的树。”是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道路。有的人常怀感恩幸福之心,心念自己拥有什么;有的人永远斗志昂扬,把目光放向那個自己不曾到达的远方。然而,正如白眼黑眸,唇柔齿坚,“满足”与“进取”似乎永远分离,其实却又终身相依,兼有“满足”的幸福与“进取”的追求才最相宜。  “满足”是对自己现在所拥之事的满意,常怀“满足”之心的人一定十分幸福。杨绛以百岁高龄走在人生边上,
期刊
【摘要】:网络屌丝文学是新时代的产物,尤能体现屌丝价值观、爱情观。本文以作品为基础,分析屌丝文学的某些理路,得出屌丝文学是回忆性的文学观点,它具有明显的悲剧性,主人公身上对于爱情和未来的纠结带来的撕裂感正是当下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屌丝文化;网络文学;逆袭;内涵  屌丝,一个不再火热的名词。没钱,没靠山,没长相,没未来,爱上网,爱游戏,爱开玩笑,更爱李毅大帝,这些人叫屌丝。我们很难
期刊
当夕阳余晖撒过曼哈顿岛西南方的自由女神像时,每一个靠在南海岸边凭栏隔海远望其手中火炬的纽约人以及全世界的游客,迷失在金色的阳光和金色的海水里,那一刻你会感到自由的光芒洒遍心田,由衷的为北美的独立和自由而感到伟大。几百年间自由的信念支撑着美国人,也支撑着全人类的进步。人类正因有着自由的信念,方能创造出不朽的奇迹,自由的力量如气势磅礴的山洪摧枯拉朽般的毁灭一切逆自由而生长的存在。自由的力量又如涓涓流淌
期刊
“如果你爱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当飞机上的我第一次鸟瞰纽约时,心里突然想起了一部热播剧中的那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对于一个即将踏上这方颇具争议的热土的我来说,似乎意味着更多的东西。百老汇经久不衰的爵士乐,中央公园的传奇,抑或是那曼哈顿大街的万象众生?大苹果之城,似乎从来就是一直为有梦想的人,在渲染着它的五彩斑斓。远远看去,如此迷人,如
期刊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中心人物。那隐于南阳,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出世。这可能首先与诸葛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分不开。其次与诸葛的宿命分不开。诸葛亮精通掐算,不仅能算出刘备虽是明君,但天不时。诸葛亮肯定也能算出自己即使出世也无用。反之同样说明诸葛亮能算出自己的出世的宿命。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价值观;宿命观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的角色。他是怎样
期刊
加冠未卸书生气,  只晓吟殇,  只晓吟殇,  梦醒何时向自强。  从戎不坠青云志,  无谓苍凉  若畏苍凉  怎可甘为苦戍郎!  青玉案  清明误落菊兰渡,  恰梦断潇湘路,  无奈音召光孤自戍。  暮花残树,  危阁高户。  但晓悲成赋。  红颜怨看东风怒,  几度魂归与君著,  离愁乱恨闲几许?  漫城涂素,  孤楼逢雾,  回首匆匆处。  好汉歌  风雨凄凄八年路,  回首挥别父老情。  
期刊
【摘要】:小说《半生缘》中女主人公曼帧与曼璐几对原本如玉的璧人最终却是走上了离别乃至悲剧的结局,这一切究竟是时代造就还是命运使然?本文分别从社会原因,自身原因以及风格原因三个方面,对作品中女性命运悲剧的缘由进行剖析。  【关键词】:半生缘;命运悲剧;根源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是悲凉的,她认为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
期刊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魏巍的一篇文章叫《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文中,人民志愿军奋勇杀敌、拼杀到底,用自己的血肉为群众拉起一道血红的警戒线,那时候,我们觉得一线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03年非典爆发,医护人员无私无畏,救死扶伤,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坚守救治岗位,结果死亡人数中1/3 是我们的医护人员,那时候,我们觉得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是最可爱的人。前些天的天津滨海爆炸事故,消防官兵们义无反顾,深入火场,给人们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