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6+1”和“幸运52”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6 1”和“幸运52”等节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央视品牌栏目。栏目环节的精心设置和主持人的幽默诙谐、妙语连珠是这些节目永葆鲜活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栏目名称的别具一格对于品牌的塑造更是功不可没。
  这类央视栏目标题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这类标题的超语法现象。所谓超语法现象是指不遵循传统的语法结构模式,通过一种完全陌生化的语法结构来表达语义的语言现象,以达到造成语体和感情色彩反差、赋予标题以生机和语趣的目的。其典型的例子就是“非常6 1”和“幸运52”这特殊的形数组合。
  “非常6 1”,这个标题利用汉语与阿拉伯数字的特殊组合,突破常规认知模式,启发观众心理。“6”表示所有参赛者都要经过6天的专业集中训练才能与其他选手一决高下,“1”既代表了最后一天的比赛,也代表了“非常大明星”的产生。标题把参赛时间浓缩于“6 1”这个运算式之中,通过数字的对比,巧妙地透视出潜在的信息,以形感目,直接刺激受众想象,使直观上获得审美愉悦。创作者独具匠心地用“非常”来修饰“6 1”,“非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形容词,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2.副词,十分。我们认为,此处“非常”是形容词,修饰中心语“6 1”,表示“非同一般的,有特殊意义的”。
  “幸运52”与“非常6 1”有异曲同工之妙。52表示一年有52周,用“幸运”修饰52,表示每年都会产生52个幸运儿。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法成分。“幸运”、“非常”是形容词,作为数词“52”、“6 1”的修饰语,构成特殊的定中搭配模式。这种形容词修饰数词的模式在非标题语言中不多见,在笔者搜集的标题语言中似乎只有这两例。
  央视栏目标题形成的特殊的形数组合,使得这类标题具有了强烈的超语法性,彰显了新的语义力量,营造出时尚、动感的氛围,使栏目标题简洁、生动,富于时代气息,使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通联: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新课改之后,语文界开始重视跨学科的学习,教材中也相应选入科普文章。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介绍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却脱离对文本语言的研究,忘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其结果,教师教得艰难、呆板,学生学得空洞、乏味。  基于此,我在执教高三第六册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时,紧扣文本,在科普园地架起一道人文彩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终使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大致过程是:  析片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教材和许多唐诗选本也许认为“点行”比较简单,不必注音,故不少朗诵磁带和教师读“点行(xíng)”,笔者却认为应该读“点行(háng)”。  教材注释:“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可见“点行”一词与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关,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了户籍管理制度,到汉代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后世多沿用之。汉时的户籍编造,必须把各户的家
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  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请以“琴弦与手指”为话题,自选立意,自定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要在话题范围之内。  材料是苏轼的《琴诗》,话题为“琴弦与手指”的关系型话题。在老师看来,把握材料重点及话题涵义并不困难,但学生写作结果却出人意料。不少学生,尤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以及高新设备,以求能够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我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针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实施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究。  
长句变短句是高考试题语言表达板块中的常见题型,不少学生觉得难以掌握。实际上,尽管长句结构复杂,附加成分多,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长句里面的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是并列的,彼此之间不涉及到时间的先后关系,笔者称之为“并列式”,如“板凳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碎成一片一片的人”。在这个长句中,“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碎成一片一片”都分别修饰中心语“人”,4个定语之间并无
纵观2002年——2006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开放、活跃,百家争鸣、百舸争流,构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一方独特而瑰丽的学术景观。本文拟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关注层面的多维度做一个总体概述,以期对今后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有所裨益。    一、反思与清理:语文知识到底是什么?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欧阳修旨在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释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而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作为一篇传统经典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忽略,更不能草率教之。议论性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进入梳理文言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重要基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教育既宽广博大又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然而知易行难,现实中的生活教育多被人挂在嘴边,却很少认真地践行。学校和教师忙着“拼分数、比排名”,家长们忙着“拼证书、比投入”,匆匆忙忙的教育者只能将生活教育搁置一旁,越走越远。孩子的成长,在利益的风潮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公元1172年冬,亦即南宋乾道八年,大诗人陆游从汉中前线被贬回四川成都。  这时北方战事吃紧,金人与西夏均虎视眈眈。反观南宋统治者,自迁都临安之后歌舞不休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游人已醉,皇室已醉,哪还有人记得生活在侵略者铁蹄统治之下的宋朝百姓呢。  陆游还记得。他从危机四伏的前线回到歌舞繁华的都市中,这一路走一路看,山河满目疮痍,狼烟四起,将士们的鲜血滋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之作,据清人方世举推说,当在中唐“宪宗(805—821)之世”(转引自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其时,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而河北三镇(卢龙、魏博、成德)不受李唐政权节制,为害尤烈。为与朝廷分庭抗礼,三镇军阀延揽人才招募豪杰,扩张其独立王国的势力。怀才不遇之士,为谋求出路,应召投身军阀幕府者往往而是。董邵南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行河北的。   董邵南是寿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