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诗意与悲剧美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抒情诗好像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艺术,难得达到目的,只有妙手偶得之而已;真的,抒情诗就被说成一种半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欲望与纯粹静观,亦即非审美与审美的心情之奇妙的混合。
  诗的领域并非在现世之外……诗是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因此它必须抛弃文明人所假设的那种现实的伪装。
  —尼采①
  65岁的主人公有着优雅的仪表,虽然生活在社会下层,但是气质与举止、衣着与趣味都很不俗。她喜欢打扮,喜爱自然,喜欢花草,心中有着对诗的原始的冲动,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她参加了诗歌写作班。但是,在现世生活中,她又是如此的窘迫。她是一个靠政府救济的单身母亲(尽管影片对她的经历讳莫如深,但是这种身世之谜更具有诗的趣味,也许诗就是人类探索自身身世之谜的悲剧艺术),她的女儿也是一个单身母亲,而且为了生计不能照顾孩子,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以致这个孩子在16岁的年纪便参与了轮奸案件,导致被害女孩投河自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主人公是一名教育者,她试图追寻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从现世的破碎与难堪中挤出一条存在的缝隙,然而她必须面对那笔给受害女孩家庭500万韩元的赔偿,经济上的窘境与诗的审美所形成的激烈冲突,在她的各种行走中暴露无遗。走投无路之下,她敲诈了与她发生性关系的雇主—一位偏瘫老人,获得了500万韩元。这是人类在欲望深渊中的挣扎,人的猥琐、绝望、孤独、恐惧,似乎与诗的向内观照无法匹配;在道德上,她也无法取得天平的平衡。然而,这就是生活,就是尼采所说的“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去掉了伪装,这就是诗的赤裸裸的本质。诗不是用来做金粉世家的调味品,诗就是血淋淋、泪汪汪、褴褛不堪、扭曲痛苦、一地鸡毛。
  然而,这些都无法破坏这样一个事实—主人公是善的。诗歌朗诵会的主持人说“喜欢诗的人,心里总是绽放花朵”。那个总是在诗歌朗诵会上讲荤段子的警察,似乎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现实投射。主人公对于警察对美好的玷污耿耿于怀,事实上,这正是她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因为她在现实中就是这样美好与猥琐共存,相拥而舞。她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唤醒外孙,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最终,在赔偿了受害者母亲500万韩元之后,她仍然向警察举报了外孙。在警察带走外孙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平静淡泊,因为她早已在心中对他做了道德审判,尽管这种审判无法由她本人对外宣布。警察正义的执法行为也是主人公内心善的投射,人性的善是不可阻遏的。
  主人公不可逆转的阿尔茨海默症,为她的诗意与窘迫又平添了一丝悲剧美。她找到自杀女孩的母亲之后,为乡村美景所陶醉,产生诗意畅想,竟然忘掉了她此行的任务—与女孩的母亲讨价还价。这个任务与诗又是如此的不协调,事后为了摆脱尴尬,她又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说了谎话。谎言实在是人性中不可逾越的山岭,诗情画意的心灵,依然摆脱不掉谎言的侵袭。这些善与丑、诗意与猥琐并行的冲突,是主人公身上始终挥之不去的气息,好像是一只命运的小巫在施展魔法,让人痛苦轮回。然而,遗忘也是美的。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忘记是一种放下。在阿尔茨海默的灾难中,竟然也有人性解脱的美,这就是生活的残忍与美好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放下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与人性观,去拥抱不善不恶、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的终极人性,这就是老子笔下的“众妙之门”吧。
  现实的母亲们,就是在不断的冲突、窘迫、抉择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在顽劣人性的表达中找寻生存的缝隙。这是真实的母亲的悲歌,是无法用逻辑的语言尽然表达的。而人性的深处有着天然的学校、天然的教堂和天然的医院。诗歌是人性之花的绽放,是学校的铃声、教堂的钟声和医院的疗愈,是心灵深处的嘶吼与独吟,是庄子笔下“神游于物之初”的行走,是母亲的诗意栖居。
  诗,非逻辑、非理性,不论语法,却是人类语言机制下最接近人性叠加态的灵性表达。作诗如求爱,诗人袒露无余,邀宠于自然,献媚于天地,方能获灵性垂青,尽欢一隅,赋成一首。诗中有心,诗里有爱。这样一个复杂、冲突的主人公,成为诗歌写作班上唯一写成了一首诗的学员。她曾在诗歌课堂上哭诉童年的红色窗帘记忆,那是她身上所潜伏的内在小孩的溯源,这个有着无数未解之谜的小孩儿,似乎在那个跳河的姑娘身上得到了投射,姑娘似乎是她生命的一种隐喻,她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撕扯,急迫地想刺破生命的真相,因此,她深深地进入了姑娘的世界,沿着姑娘生前的足迹,从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她被强奸的现场)一直走到了她跳入的河流。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了勇敢的探索者的姿态,写出了一首属于她们两个人的诗歌。
  作为教育者的主人公,在诗歌中舔舐着伤口,回答着自己的疑问,追寻着答案,获取着力量。这股力量使得她在面对其他5位轮奸参与者的父亲时,能够在男权的压迫下淡定地悄悄离开,进入对红色鸡冠花的静默观照中,以诗意无声地宣告她对生命的爱与对人性卑劣的控诉。这部影片对于教育者的启示是,我们的使命就是唤醒自己、觉悟人生,终身学习的概念必须加入精神成长的
  要素。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不知道她去向了哪里,也许,阿尔茨海默症让她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许,她也投向了河流……这是诗意的悲剧,是人性的真实超度,是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学校所见:十余个“最”字夸教育  由于第二天是“双十节”,无锡要召开全县联合庆祝大会,故这天下午开原乡各学校就在该校开庆祝会。受其影响,这天学校停课,上午师生均在紧张地准备。  9点钟,陶行知在学校参加了一个由学生组织的欢迎会,有致欢迎词、唱歌、讲故事,还请陶行知演说。上午,他还参观了应接室里的各种表册,藏有5515册书的图书馆,面积有980方尺的公园、4140方尺的体操场和780方尺的农场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精准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及学科特点,才能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深度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不同方式了解起点,合理组织教学  一般有以下三种了解学生学情的方式。  一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确可以为教师快速方便地了解学生在某一时段知识或技能的储备情况,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一
《中国教师》:杨老师好!我了解过一些中职生,他们觉得在学校学不到太多的知识,因此学习技能的热情并不高,您所在的学校情况怎么样?  杨八妹:这不能一概而论,这样理解会有些片面。我觉得这与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关,有些知识可以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在“做中学”。我接触到的很多技校学生,在初中时学习热情的确不高,进入技校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他们年龄大一些了,也懂事了。
编者按  從1949年到2019年,共和国的日历翻过了整整70年。七十载风雨砥砺,七十载春华秋实。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回望70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坚守
特邀主持人說:开展问题化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问题,发现解决路径”。核心问题即“课堂的统领性问题”,最能集中体现“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生疑难为起点,教学意图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取向。它是对课堂有牵引力与支撑力的问题。在问题化学习的起步阶段可以由教师课前预设,在课上抛出;到了发展或成熟阶段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筛选或思考得出。在以学为中心的问题化学习课堂里,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革研究的总主题。它的内涵十分丰厚,实施策略、途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切入口、突破口和生长点,逐步建构起校本育人范式。这样,立德树人之花才会开满校园,色彩斑澜,多姿多彩,形成生动活泼的育人格局和气象。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小)就是这样的学校。在特级教师王笑梅校长深
尤立增老师是河北省教育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三十年来,他站稳讲台,立足课堂,确立自我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平凡的教育生涯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1999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上,尤立增老师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00年,年仅33岁的尤立增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成为河北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  在不少教有所成的老
上海市奉贤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段,地处上海市南部,陆地面积687.3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常住人口115.53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57.94万人。上海有中心城区,也有郊区,当然也存在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奉贤教育在谋划新一轮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提出由资源规模、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到资源足、质量优的品质化发展转型,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的目标。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
曾听过许多语文同行,包括自己在内,都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作文是练出来,不是改出来的”。开始,深以为然。所以我们就天天练,拼命写。  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久练无长进。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反思一下我们的常规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一相情愿)——学生写作(被动应付)——教师批阅(愚公移山)——教师评讲(孤掌难鸣),这就是传统的作文
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一词由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教学观摩会中首次提出,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对其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架构。《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群文阅读,即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浙江蒋军晶老师以小学为阵地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教学尝试,而初高中阶段的实践寥寥无几。《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